第8章 慕容部的选择

  • 鲜卑传
  • 松柏青
  • 2417字
  • 2025-07-07 09:07:23

檀石槐汗庭崩解后的草原,各部如失缰野马,蹄铁之下踏碎无数小部落的营帐与希望。

当各鲜卑部落陷入混战之时,一支自大兴安岭南迁的部族——慕容部,却在右北平至辽西塞外的广袤土地上,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他们没有盲目追逐草原霸权,而是选择向中原王朝靠拢。首领慕容常审时度势,决意依附强汉以求存续。他亲赴幽州,向汉廷纳贡貂皮、良马,终获“鲜卑中郎将”之封。此印不仅象征汉廷的认可,更赋予慕容部在辽西郡边缘合法驻牧的权利,为部族赢得了至关重要的喘息之机和发展空间。

魏景初二年(公元 238年),对于慕容部而言,是命运转折的重要时刻。彼时,辽东公孙渊割据一方,公然对抗曹魏政权。司马懿奉魏明帝曹叡之命,率领大军远征辽东。此时慕容部的首领莫护跋深知此乃依附强者、建功立业之机,亲率部族精骑加入魏军。

在这场战役中,慕容部骑兵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他们纵横驰骋,协助魏军攻破公孙渊的防线。战后,莫护跋因战功赫赫,被曹魏朝廷拜为率义王。

获封后的莫护跋,带领族人从塞外迁居至辽西地区的棘城,并在棘城以北建立封国。这一举措,让慕容部在辽西扎下了根,从逐水草而居转向半定居,拥有了固定的政治中心。直接处于曹魏疆域边缘,地理位置的改变,为接触和吸收先进的汉文化、农耕技术创造了条件。

从此告别了纯粹的游牧生活,开始与中原文明有了更为紧密的接触,为部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莫护跋的儿子慕容木延,继承了父亲的勇猛与智慧。曹魏正始五年(公元244年),魏幽州刺史毋丘俭为遏制高句丽屡犯边境,率军大举东征。慕容木延,深知延续父辈依附中原、以战养势策略的重要。他亲率本部最精锐的骑兵,融入魏军征伐的滚滚洪流。

丸都山城(今吉林集安)下,战云密布。慕容部勇士控弦如满月,利箭撕裂高句丽人的皮甲,铁蹄如雷,踏碎敌营的栅栏。他们凭借对辽东地形的熟悉和悍勇的骑射,在攻坚破垒中屡建奇功,成为魏军锋锐的矛尖,屡立战功。最终,魏军大获全胜,高句丽遭受重创。慕容木延因功被封为大都督、左贤王。

此役极大地提升了慕容部在鲜卑诸部中的威望和在曹魏朝廷眼中的价值。其父奠基于棘城附近的势力得到空前巩固,归附的部众络绎不绝,部落实力显著增强。慕容木延立于棘城头,望着帐下盔明甲亮、士气高昂的儿郎,以及远方更加广阔的牧场,胸中激荡着力量增长的澎湃回响。

时光流转,慕容木延之子慕容涉归成为部族首领。他沿袭祖父和父亲的策略,继续尊从曹魏与司马氏政权,依附中原王权。

然而,其西南方那片扼守辽西命脉的土地——柳城(今辽宁朝阳一带),始终牵动着慕容涉归紧绷的神经。此城控扼南北交通咽喉,是慕容部与西晋王朝(此时已代魏)保持联系、获取支持的生命线,更是抵御强敌宇文部西进的关键屏障。

而同样觊觎柳城已久的宇文部,趁慕容涉归立足未稳,突然发兵,试图一举袭取柳城,扩大自身势力范围。

慕容涉归得知宇文部进攻柳城的消息后,心急如焚。他深知柳城的重要性,一旦失守,慕容部在辽西的根基将被动摇。于是,他当机立断,采取“轻兵疾进”策略,亲自率领精锐骑兵,抛下辎重,日夜兼程,驰援柳城。

战马口鼻喷吐着白沫,骑士腰间的弯刀因疾驰而铮鸣,密集如雨的蹄声敲打着辽西冰冷的大地,卷起漫天烟尘。快!再快!必须抢在宇文部站稳脚跟前,将其击溃于城下!

然而,宇文部早有防备,他们在慕容涉归的进军路线上设下了重重埋伏。当慕容涉归的军队行至柳城周边的山地时,宇文部凭借地形优势,以逸待劳,万箭齐发。

密集的箭矢如同死亡的毒蜂,从岩石后、枯草丛中激射而出,覆盖了谷底的慕容骑兵。几乎同时,宇文部的精锐铁骑如同两柄巨大的淬毒弯刀,从侧翼狠狠地斩入因突袭而陷入混乱的慕容部队伍。

“中伏!有埋伏!”凄厉的呼喊瞬间被淹没在战马的悲鸣声和士兵的惨叫声中。慕容涉归目眦欲裂,挥刀奋力格开一支射向面门的冷箭,鲜血混着汗水流进眼睛,视线一片血红。他嘶吼着试图收拢溃散的部众,但伏击的突然性、地形的绝对劣势以及宇文部蓄谋已久的猛烈冲击,如同无形的泥沼,将慕容勇士死死拖住、吞噬。战斗演变成单方面的屠杀,慕容部将士的尸体层层叠叠,染红了谷底的小溪。

慕容涉归在少数亲兵以血肉之躯组成的屏障下,浴血杀出重围,回首望去,柳城方向升起的,已是宇文部狰狞得意的狼烟。

令人意外的是,尽管救援柳城失败,东夷校尉却以“保全柳城”之功向晋廷请求册封慕容涉归为鲜卑单于。或许是出于平衡辽东局势的考虑,晋廷最终应允,慕容涉归的地位得到了中原政权的正式认可。

但此次失败让慕容涉归深刻认识到,以慕容部现有的实力,难以与宇文部抗衡。无奈之下,他被迫将根据地再次迁徙,从棘城迁至辽东郡北部的辽阳以北。这次迁徙成为慕容部发展的又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后,慕容部开始加速汉化进程,积极吸收汉文化和农耕技术。他们学习汉人开垦农田,种植谷物,逐渐从传统的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过渡。

在经济转型的同时,慕容部的军事力量也在不断发展。作为鲜卑部落,骑兵始终是慕容部的主力,他们的骑兵骑射能力极强。在跟随曹魏军队作战以及与周边部族的争斗中,慕容部骑兵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然而,慕容部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为了恢复实力,慕容涉归于太康二年(公元 281年),转而袭击西晋昌黎郡,劫掠人口财物。这一举动激怒了西晋朝廷,次年,西晋派安北将军严询率军反击。双方在昌黎郡展开激战,慕容部因实力尚弱,在西晋军队的猛烈攻击下惨败,死伤近万人。此战过后,慕容部的势力进一步被削弱,在辽东的生存空间也受到严重挤压。

但慕容部并未因此而一蹶不振。作为最早归附中原的鲜卑部落之一,他们深受汉文化影响,在困境中不断反思与学习。首领慕容廆就曾在部族遭遇饥荒时,借鉴汉人的生产方式,组织百姓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发展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最终使百姓免于饥荒,这一举措也得到了朝廷的褒奖。正是这种对汉文化的积极吸收和融合,使得慕容部在困境中不断发展壮大,为日后的崛起积累了深厚的底蕴。在辽西这片土地上,慕容部如同一颗星火,虽历经风雨,却始终顽强地燃烧着,等待着照亮整个草原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