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凌霜月的改变
- 仙途科技:废柴的法则逆袭
- 颖哥无敌
- 6061字
- 2025-07-07 06:00:04
新生欢迎会结束后,华清大学校园内的议论声并未平息。林风和凌霜月在舞台上的那场“交锋”,成了茶余饭后最热门的话题。食堂里,宿舍里,甚至图书馆的走廊上,都能听到学生们对此事的各种解读。
“林风那小子也太狂了吧?凌霜月都当众挑战了,他居然不接招,还说什么‘口舌之争毫无意义’,简直是怯场!”一个物理系的学生在食堂里愤愤不平地说道,他向来是凌霜月的拥趸。
“就是啊!我看他就是怕了!凌霜月可是咱们物理学院的‘女神’,实力摆在那儿呢!”
但也有不同的声音:“我觉得林风说得挺对的啊,物理学本来就该用成果说话,辩论有什么用?再说,他那篇论文确实牛逼,连教授们都说看不懂。”
“是啊,他那种淡定,不像怯场,倒像是胸有成竹。说不定他真能搞出什么大动静来。”
林风对此充耳不闻。外界的议论,对他来说,就像是耳边无关紧要的背景噪音。他言出必行,将精力全部投入到华清大学的学术生活和实验室探索中。对他而言,时间是宝贵的,每一分一秒都应该用来探索宇宙的奥秘,而不是浪费在无谓的争论上。
他开始规律地泡图书馆。华清大学的图书馆,对他来说简直是知识的宝库。他不再满足于普通的教材,而是深入阅读最前沿和冷门的物理学著作,那些关于量子场论、宇宙弦、高维空间理论的原版书籍,以及一些哲学、信息论、生物学等跨学科书籍。他像一块海绵,疯狂地吸收着知识,寻找着不同领域之间可能存在的共通原理,那些能够支撑他“能量共鸣理论”的蛛丝马迹。
他也会去听各种学术讲座。一个周三的下午,物理学院的大报告厅座无虚席,连过道都挤满了人。今天主讲的是陈教授,他是国内宇宙学领域的泰斗级人物,头发花白,戴着一副老花镜,但精神矍铄,声音洪亮。他正在深入讲解最新的宇宙大爆炸模型,每一个公式、每一个推导都严谨无比,引得台下学生们频频点头,不少研究生更是拿出录音笔,生怕漏掉任何一个字。林风总是坐在不起眼的角落,手里拿着一个简单的笔记本,偶尔记下几笔,更多时候则是安静地聆听,眼神专注而深邃,仿佛能穿透教授的讲解,直达理论的核心。
凌霜月也坐在报告厅的前排,她作为物理学院的明星学生,自然不会错过陈教授的讲座。她神情专注,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什么,眉宇间带着一丝自信和一丝不易察觉的优越感。在她看来,陈教授的讲解已经足够深入,任何能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学生,都应该早已名声在外。
当陈教授讲到宇宙大爆炸初期某个关键参数的设定时,林风的眉头微不可察地皱了一下。他感觉到一丝不协调,一个细微的逻辑漏洞在脑海中浮现。他没有犹豫,举起了手。
陈教授看到了他,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微微一笑,示意他提问。他知道能在这个环节提出问题的学生,必然是对理论有深入思考的,这让他感到一丝欣慰和期待。
林风站起身,声音平静而清晰,在大报告厅里回荡:“陈教授,我是物理学院新生林风。您刚才提到的宇宙大爆炸模型中,关于暗能量密度与宇宙曲率的耦合参数,如果其数值在特定条件下发生微小偏差,是否会导致模型内禀的不稳定性?我推演发现,这种不稳定性可能会在极早期宇宙引发能量的局部坍缩,从而与我们观测到的宇宙均匀性产生矛盾。”
话音刚落,整个报告厅瞬间安静下来。许多学生都面面相觑,显然没听懂林风在说什么,或者根本没意识到他指出的问题有多么尖锐。凌霜月也微微一愣,她没想到林风会提出如此深奥的问题,但随即,她眼中闪过一丝不屑,心想:不过是故弄玄虚,想引起教授注意罢了。
然而,陈教授的笑容也凝固在脸上,他先是愣住,随即眼中闪过一丝震惊,紧接着,他的目光猛地锁定在林风身上,脸上浮现出难以置信的狂喜。
“林风?!”陈教授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他猛地从讲台后走出来,几步来到林风面前,眼神灼灼地盯着他,仿佛要将他看穿,“你就是那个……写了《多维空间能量映射》论文的林风?!”
此言一出,整个报告厅再次沸腾了!学生们交头接耳,震惊地看着林风,又看看讲台上那位平时高高在上、不苟言笑的陈教授。教授竟然如此激动地确认一个学生的身份,而且还是那个传说中“震惊学术界”的少年天才!
凌霜月坐在前排,她的表情从最初的不屑,瞬间转变为震惊。她知道林风的论文,但从未想过他会是如此年轻,更没想到陈教授会对他的论文如此激动。她紧紧地握住了手中的笔,指尖因为用力而微微泛白,心里掀起了惊涛骇浪。
林风点点头:“是我。”
陈教授深吸一口气,激动地拍了拍林风的肩膀,力道大得差点把他拍晃:“太好了!我读过你的论文,那篇论文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我一直在想,究竟是何方神圣,能有如此超前的思维!”他看向林风的眼神充满了欣赏和一种发现知音的喜悦。
“林风同学,你……能再详细阐述一下你的推导过程吗?”陈教授扶了扶眼镜,语气变得严肃起来,他知道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关乎宇宙模型核心的探讨。
林风没有怯场,他走到讲台旁边的白板前,拿起笔,随手写下了几个复杂的张量公式和能量密度方程。他一边写,一边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道:“如果我们将宇宙视为一个动态的能量系统,那么在极早期,任何微小的参数不稳定性都可能通过量子涨落被放大。我尝试用一种非线性的能量共振模型去模拟,发现当该参数偏离某一临界值时,宇宙的能量分布会出现周期性的‘空洞’和‘过密’区域,这与我们现在观测到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均匀性图谱存在显著差异。”
凌霜月死死地盯着白板上林风写下的公式,她的眉头越皱越紧。她发现,林风的推导方式异常简洁,但却直指问题核心,许多她平时需要复杂步骤才能推导出的公式,林风信手拈来,仿佛那是他与生俱来的能力。她努力理解林风所说的“非线性的能量共振模型”,但发现这已经超出了她目前的知识范畴。一股强烈的挫败感涌上心头,她引以为傲的物理天赋,在林风面前,似乎变得黯然失色。
陈教授听着林风的阐述,脸上的表情从震惊转变为凝重,再到一丝不易察觉的敬佩。他拿起自己的讲稿,反复比对着林风写下的公式,额头上甚至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他知道林风指出的问题是真实存在的,只是在主流模型中,这个参数通常被假定为完美平衡,而林风却敢于质疑这个“完美”。他沉思片刻,最终不得不承认林风的洞察力。
“林风同学……你说的很有道理。”陈教授深吸一口气,语气中带着一丝苦笑和无奈,但更多的是对真理的尊重,“这个问题,确实是现有模型的一个潜在缺陷,但很少有人能像你这样,将其清晰地量化出来。我不得不承认,你的思维确实非常敏锐,甚至超越了许多资深研究员。”
此言一出,台下学生一片哗然!他们震惊地看着林风,又看看讲台上那位平时高高在上、不苟言笑的陈教授。教授竟然当众承认了一个学生的质疑,而且还称赞他“思维敏锐,超越资深研究员”!这简直是不可思议!许多学生看向林风的目光,已经从好奇变成了震惊,再到深深的敬畏。他们这才意识到,这个少年天才,远比他们想象的要可怕得多。
凌霜月坐在座位上,身体微微颤抖。她看着林风平静而自信的侧脸,听着周围同学们的议论声,内心五味杂陈。她曾以为自己是华清物理学院最耀眼的那颗星,但此刻,林风的光芒却完全盖过了她。那种被超越的失落感,以及对林风深不可测的实力的震惊,让她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迷茫。她不得不承认,林风的思维,已经超越了她所能理解的范畴。她开始怀疑,自己之前对林风的质疑,是不是太过狭隘和自负了。
林风的出现,就像一道闪电,划破了华清物理学院平静的天空,也让所有人都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可能性。
宿舍里,他的书桌总是堆满了草稿纸,上面写满了各种复杂的公式、图表和推演过程。林风每天的生活,几乎就是图书馆、实验室和宿舍书桌这三点一线。他常常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世界里,一旦进入那种专注的状态,时间、饥饿、甚至周围的一切都会被他自动屏蔽。
王兵每次看到都直摇头:“林风,你这桌子再不收拾,都要长蘑菇了!你这脑子到底是怎么长的,这些天书一样的玩意儿,你看得懂就算了,还自己写出来!”他嘴上抱怨着,但心里却对林风佩服得五体投地。
更让王兵头疼的是,林风常常忘记吃饭。有一次,王兵训练回来,发现林风还趴在桌前,草稿纸铺了一地,旁边放着早上他买的包子,已经凉透了。
“林风!你又没吃饭!”王兵走过去,敲了敲他的桌子,声音带着一丝无奈和关切。
林风这才猛地抬起头,眼神还有些迷茫,仿佛刚从另一个维度回来:“啊?哦,我……我忘了。”他摸了摸咕咕叫的肚子,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
“忘了?你都快成仙了!”王兵没好气地说道,但还是转身出了门,“等着,我去食堂给你打饭!你这学神,别把自己饿死了!”
不一会儿,王兵就端着两份热腾腾的饭菜回来了,一份是自己的,一份是给林风打的。他把饭菜放在林风桌前,看着他狼吞虎咽的样子,心里又好气又好笑。这样的场景,在他们的宿舍里,几乎每天都在上演。王兵已经习惯了充当林风的“生活助理”,而林风也习惯了王兵的“唠叨”和照顾,这份看似简单的友谊,在林风专注于学术的华清生活中,显得格外珍贵。
在华清大学学习的这段时间里,林风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图书馆的每一层书架,都留下了他穿梭的身影;每一场学术讲座,他都认真聆听,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他的“能量共鸣理论”在他的脑海中日渐完善,那些最初模糊的猜想,如今已经有了清晰的数学模型和理论框架。然而,理论的完善,也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颈。
“理论再完美,也需要实践来验证。”林风坐在书桌前,看着满桌的草稿纸,眉头紧锁。他知道,他的理论已经达到了一个临界点,再多的推演和计算,也无法取代实验数据的支撑。他需要一台能够捕捉微弱能量波动、能够模拟高维空间效应的精密仪器,来证明他的理论并非空中楼阁。他脑海中浮现出王主任当初承诺的“独立进入大学物理实验室的权限”。
他拿起手机,拨通了王主任的电话。
“林风同学?有什么事吗?”王主任的声音带着一丝意外,他没想到林风会主动联系他。
“王主任,我想申请使用物理学院的实验室。”林风开门见山,语气平静而坚定,“我的‘能量共鸣理论’在理论推演上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现在急需通过实验来验证其中的关键参数和效应。我需要使用高精度能量捕捉设备和多维空间模拟装置。”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王主任显然没想到林风会提出这样的要求,而且还如此直接。但他很快就反应过来,语气中带着一丝欣赏:“哦?这么快就有了实验需求?看来你确实是个坐不住的‘实干家’啊!”他笑了笑,“没问题,林风同学。当初我们承诺的资源,自然会兑现。你具体需要哪些设备?我帮你联系物理学院的实验室管理处,他们会全力配合你。”
“谢谢王主任。”林风由衷地感谢道。他知道,有了王主任的这句话,他就能真正将自己的理论付诸实践了。
几天后,林风利用王主任给予的特殊权限,第一次正式进入华清大学的物理实验室。
推开厚重的实验室大门,一股冰冷的金属气息和淡淡的臭氧味扑面而来。林风的眼睛瞬间亮了,那是一种看到梦寐以求的玩具时的狂热光芒。宽敞明亮的实验室里,各种顶尖、复杂的实验设备林立,高能粒子加速器模型在角落里闪烁着幽蓝的光芒,量子纠缠观测仪的屏幕上跳动着诡异的波形,超导磁悬浮装置在低声嗡鸣。这些在他眼中,不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通向宇宙奥秘的钥匙。
实验室里,几个助教和管理人员正在忙碌着。林风没有像普通学生那样按部就班地学习操作规程,他只是快速浏览了一遍设备说明书,然后便凭借他超凡的学习能力和对物理原理的敏锐直觉,迅速掌握了核心原理。他甚至能发现一些设备参数设置上的“优化空间”或“潜在功能”,比如某个能量输出端口的负载可以进一步提高,某个传感器阵列的排列可以更优化以减少干扰。
“同学,你确定要这样调整吗?这可是高精度设备,参数设置不能随意更改。”一位年轻的助教看到林风的“大胆”操作,忍不住走过来提醒,语气中带着一丝怀疑和不解。
林风头也不抬,指尖飞快地在控制面板上操作着:“我只是在进行一些基础的参数校准,理论上,这样可以提高能量波动的捕捉精度。”他的解释让助教一愣一愣的,他说的那些专业术语和优化思路,完全超出了助教的认知范围。
他开始进行一些与“能量共鸣理论”相关的初步实验。这些实验在主流物理学界看来,可能有些“异想天开”,甚至不被认可,但他坚信自己的直觉,并尝试用现代科技设备去捕捉和验证那些微弱的、常人无法察觉的能量波动。他将一些特殊的材料放置在特定的电磁场中,尝试寻找它们在特定频率下的共振现象。
经过几次尝试,林风在某个看似不起眼的角落,或者通过对现有设备的不常规使用,意外地捕捉到了一些异常的能量波动信号。这些信号极其微弱,几乎要被背景噪音淹没,但林风凭借敏锐的洞察力,从海量数据中将其筛选出来。他还发现,某些材料在特定频率下产生了奇特的共振现象,其震动频率和能量输出,与他理论中预测的“共鸣频率”惊人地吻合。这些发现虽然微弱,但足以证明他的理论并非空穴来风,为他未来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数据,也让他对自己的理论更加确信。
王兵依然是林风忠实的“吃瓜群众”和生活上的好室友。他偶尔会去实验室看林风,虽然看不懂那些复杂的仪器和数据,但每次看到林风专注的样子,都会为他感到自豪。他会帮林风打扫实验室,把那些乱七八糟的草稿纸整理好,或者给他送饭,充当林风的“好奇听众”和“生活助理”。“林风,你这又在搞什么‘大新闻’啊?这些光怪陆离的数据,你真能看出啥名堂?”王兵一边啃着苹果,一边好奇地问。林风只是神秘一笑,指了指屏幕上跳动的波形图:“秘密。”
顾清清对林风的兴趣更浓厚了。她会变得更加主动,以学生会或师姐的身份,频繁地“偶遇”林风。在食堂,在图书馆,甚至在去实验室的路上,她总能“恰巧”碰到他。她会关心他的研究进展,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暧昧:“林风学弟,最近实验顺利吗?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听说你经常泡在实验室,要注意身体哦。”她甚至会主动给他送些水果零食,或者借故请教电脑问题,试图制造更多接触机会。有一次,她看到林风的电脑屏幕上跳动着一些她看不懂的复杂公式,便好奇地凑过去问:“林风学弟,你这在研究什么呢?看起来好厉害的样子。”林风则会表现得非常“直男”,专注于学术,对顾清清的示好不解风情。他会真诚地感谢她的关心,但却把她的“关心”理解为对学业的帮助,甚至会认真地给她讲解电脑的硬件原理和软件优化,或者直接给她科普一段量子物理学的基本概念,让顾清清感到一丝无奈和好笑,但又觉得他这种纯粹的“呆萌”很可爱,反而更增添了她的征服欲。
凌霜月虽然在欢迎会上“获胜”,但林风的淡定和“用成果说话”的宣言,让她内心始终存疑,并带着一丝被轻视的愤怒。她曾是物理学院最耀眼的存在,如今却被一个“空降”的少年抢去了风头,这种失落感让她耿耿于怀。她开始暗中观察林风在实验室的动向,试图找出他的“破绽”,证明他只是个哗众取宠的“骗子”。她会通过一些渠道,获取林风的实验数据,或者偷偷潜入实验室,观察他的实验过程。
然而,每一次观察,反而让她对林风的“奇思妙想”感到震惊和无法理解。她看到林风使用的那些“非主流”的实验方法,以及他捕捉到的那些微弱而异常的能量波动信号。这些数据,用她所学的传统物理学理论根本无法解释。她反复推敲,甚至请教了她的导师,但导师也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直觉告诉她,那不是简单的偶然,而是某种她未曾触及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