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赤旗漫卷
- 铭记烽火:医者仁心铸山河
- 续气长跑
- 2736字
- 2025-07-06 11:27:45
辽沈战役的硝烟散尽,东北全境沐浴在解放的曙光之中。林沐阳所在的野战医院,随同东北野战军百万雄师,挥师入关,如同不可阻挡的铁流,席卷华北大地。平津战役的胜利凯歌,敲响了蒋家王朝覆灭的丧钟。1949年的春天,当长江天堑被英勇的人民解放军突破,南京总统府上青天白日旗颓然坠落时,一个崭新的时代,已如喷薄的朝阳,在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1949年秋,林沐阳和陈婉如,作为经历过抗战烽火和解放战争淬炼的模范医务工作者代表,接到了前往北平参加重要会议和活动的通知。当他们乘坐的列车缓缓驶入北平站,站台上红旗招展,锣鼓喧天,“欢迎四野老大哥!”“庆祝北平解放!”“毛主席万岁!”的欢呼声浪此起彼伏。这座曾经见证过林沐阳流亡困顿、“一二·九”血泪、最终奔赴光明的古都,如今已彻底洗刷屈辱,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漫步在熟悉而又陌生的街道上,林沐阳和陈婉如心潮澎湃。天安门城楼巍峨庄严,金水桥下水波粼粼,广场上人群熙攘,脸上洋溢着前所未有的喜悦和希望。这与当年“何梅协定”签署时的压抑屈辱、“一二·九”运动时的血雨腥风,形成了天壤之别!他们仿佛看到苏明远当年在北平引导他走向光明的身影,看到静姝青春热血的面庞在欢呼的人群中闪现。
在会议间隙,林沐阳特意抽空回到了当年寄居表舅家的那条胡同。胡同依旧狭窄,但已打扫得干干净净,墙壁上刷着崭新的标语:“建设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他轻轻叩响了那扇熟悉的院门。开门的是一位陌生的中年妇女,听明来意后,热情地将他迎了进去。院子还是那个院子,枣树依旧枝繁叶茂。林沐阳站在院中,十四年前的景象历历在目:母亲周淑仪强忍悲痛为他缝制棉衣,妹妹林静姝倔强地塞给他那张写着誓言的纸条,自己怀揣着苏明远给的介绍信,在暗夜中踏上未知的旅程……
“妈……静姝……老赵……”他心中默念,眼眶微热。父亲、妹妹、赵铁柱,还有千千万万的英烈,他们没能亲眼看到这一天。但正是他们的牺牲和奋斗,才换来了这古都的新生,换来了整个民族的解放!他们的精神,如同这院中的老树,深深扎根在这片焕发生机的土地上。
1949年10月1日。BJ的天空,碧空如洗,万里无云。
天安门广场,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的海洋,欢乐的海洋!来自全国各界的代表、英雄模范、首都市民,三十万颗激动的心,共同等待着那个划时代的庄严时刻!
林沐阳和陈婉如身着崭新的军装(此时已是解放军军医),胸佩代表证和闪亮的军功章,站在观礼台上,位置得天独厚。他们的手紧紧相握,手心因激动而微微出汗,目光紧紧锁定着天安门城楼。
下午三时整。
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响彻云霄!
一个洪亮、坚定、带着浓重湖南口音的声音,通过扩音器,如同春雷般滚过广场,传遍世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刹那间!广场沸腾了!欢呼声、掌声、锣鼓声、口号声,汇成一片惊天动地的狂潮!人们跳跃着,拥抱着,挥舞着手中的红旗,喜极而泣!泪水模糊了无数双眼睛,那是喜悦的泪,是扬眉吐气的泪,是告慰无数英灵的泪!
林沐阳和陈婉如同样泪流满面!他们仰望着城楼上那个伟岸的身影,望着那面在万众瞩目下、在湛蓝的天幕上、在无数烈士鲜血浸染的基石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
这一刻,时间仿佛凝固了!十四年国仇家恨的沉重,十四年血火征程的艰辛,父亲临终“救国人”的嘱托,静姝“为新中国死而无憾”的誓言,赵铁柱“替俺看看新中国”的遗愿……所有的牺牲,所有的奋斗,所有的期盼,都在这面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上,得到了最庄严、最崇高的兑现!
“爸!静姝!老赵!你们看到了吗?!新中国!我们的新中国——成立了!”林沐阳在心中,用尽全身力气嘶喊着,滚烫的泪水肆意流淌,仿佛要将这二十八年的悲欢与信仰尽数宣泄!
陈婉如紧紧依偎着他,同样泣不成声,她指向那面鲜艳的旗帜,哽咽着:“沐阳!你看!那是静姝他们的血染成的……那是我们所有人的希望!”
开国大典的震撼与狂喜渐渐沉淀,但建设新中国的豪情却更加澎湃。回到东北,林沐阳和陈婉如面临着全新的任务和挑战。
组织上考虑到林沐阳精湛的医术、丰富的战地救护经验和坚定的革命信念,任命他担任东北地区一所重要医学院的副院长,并兼任附属医院的院长。陈婉如则担任医院护理部主任。他们的战场,从弥漫硝烟的前线,转移到了守护人民健康、培养医学人才的后方。
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困难重重。医院设施陈旧,设备匮乏,技术力量薄弱,而饱经战乱的人民对医疗健康的需求却空前迫切。
林沐阳脱下军装,换上朴素的干部服,开始了新的征程。他白天深入病房、门诊,了解情况,处理繁杂的行政事务,晚上挑灯夜战,学习管理知识,制定医院发展规划。他将在战争中锤炼出的那股“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劲头,带到了建设中来。
他力主引进先进医疗设备,大力推动基础建设;他亲自上手术台示范教学,将战火中积累的宝贵外科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的医生护士;他特别强调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推动建立基层卫生防疫网络,改善城乡卫生环境,努力降低传染病发病率。
一天傍晚,林沐阳在办公室加班,窗外传来几个年轻实习医生激烈的争论声。他们似乎在对一种新疗法的效果和风险争执不下,言辞间充满了年轻人的锐气和书卷气。
这熟悉的情景,让林沐阳不禁莞尔。他放下手中的文件,走到窗边,静静聆听。这朝气蓬勃的争论,让他想起了当年在沈阳协和医学院实验室里,那个专注研究病例、梦想科学救国的自己;想起了在延安窑洞医院里,与“土医生”们热烈讨论中西结合的自己;更想起了战火纷飞中,与陈婉如、赵铁柱在简陋手术台前争分夺秒抢救生命的日日夜夜……
他轻轻抚摸着办公桌玻璃板下压着的几张照片:一张是父亲林文渊穿着白大褂、神情专注的旧照;一张是静姝在北平学生时代、笑容灿烂的留影;还有一张是辽沈战役前夕,他与赵铁柱、陈婉如三人的合影,赵铁柱咧着大嘴,笑容豪迈。
一股深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涌上心头。他拿起笔,在信笺上郑重地写下:
“致全院青年医护工作者:医学之路,道阻且长。精湛技术是立身之本,仁爱之心是行医之魂。勿忘历史,铭记先烈以血火换来的和平与尊严;勇担使命,将毕生所学奉献给人民健康事业,守护这来之不易的新中国!……”
他决定,明天就在医院的大礼堂,给这些年轻的“后来者”,讲一堂特殊的课。不是讲深奥的医学理论,而是讲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讲那件染血的白袍,讲静姝的笔记本,讲赵铁柱的临终嘱托,讲开国大典上那面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所承载的千钧重量!
他要告诉他们,这洁白宁静的医院,曾是多少先烈梦寐以求却未能看见的景象;这救死扶伤的手术刀,承载着多少未竟的遗志和沉甸甸的期望!他要将父亲“医者仁心”的教诲、静姝“为新中国”的理想、赵铁柱“看新中国”的渴望,连同自己对这片土地和人民深沉的爱,化作薪火,传递给下一代!
窗外,华灯初上,新中国的夜晚安宁而祥和。林沐阳望向远方,目光深邃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