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的精神魅力,存在于百年学府的历史气象之中,存在于未名博雅的湖光塔影之中,存在于学者的传道授业解惑之中,也存在于北大学子的内心感悟之中。在《未名湖畔好读书——北大课堂之印象》一书里,同学们回忆了对专业基础课、通选课、公共必修课、国际交流项目、第二课堂,以及本科教学改革的感受和体悟,意切情真地表达了通过课堂感受到的北大的历史传统与学术精神,感受到的老师们的学识神采和授教风范。篇篇文章浸润了学子们浓浓的北大情怀,展示了北大教师的精神魅力。

人才培养始终是大学最核心的使命和责任。北京大学有着重视本科教育教学的优良传统,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的重任。北大集中了中国最优秀的青年学生,他们求知欲望强烈、富于探索和进取精神,“今日的精英与明日的栋梁,今日的思考与明日的奉献,被无形的力量维系在一起”,赋予了北大学子特殊的精神气质和历史使命感。百余年来这里也成长着中国几代最优秀的学者,“丰博的学识,闪光的才智,庄严无畏的独立思想,这一切又与先于天下的严峻思考,耿介不阿的人格操守以及勇锐的抗争精神相结合,这更是一种精神合成的魅力”(谢冕语)。今天的北京大学形成了由57名两院院士、22名人文社科资深教授、99名长江学者、128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379名博士生导师、1772名教授和大批优秀教师构成的高水平教师群体。韩济生、姜伯驹、张恭庆、王夔、王阳元、袁行霈、林毅夫、吴思诚、丘维声、陆俭明、祝学光、蒋绍愚、许崇任、阎步克等,无论是德高望重的学界泰斗,还是风华正茂的青年学术带头人,都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他们坚持真理、探索新知、授业解惑,引领学生步入知识的殿堂,以高尚的师德、渊博的学识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感染着北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精神气质,传承着常新求实的北大风格。

北京大学本科教育的目标,是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中,为国家和民族在各个领域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领导型人才。根据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北京大学坚持“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本科教育改革方针,逐步在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在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实行在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下的自由选课学分制,培养学生具备扎实而宽厚的知识基础,以多样化的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启迪心灵和智慧,培育人文和科学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既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既学识渊博又谦逊达理,既勇于批判又富于合作精神,努力成长为中国未来各领域的中坚力量和领导型人才。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党和人民对北大的期望,也寄托着一代又一代北大人的梦想。北大学生应当牢记“北大人”这一称号所赋予的神圣使命,秉承北大“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传统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增强对民族和国家的责任意识,胸怀天下,勇于担当,追求真理,追求卓越,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在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过程中,学校将始终坚持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地位和中心地位,充分发挥北京大学的优良传统和综合优势,大力提高包括本科生教学在内的教育教学质量,努力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的优秀人才,用一流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回报社会。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 林建华

2007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