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政治理论紧贴现实

——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体会

·杨健雷声刘国栋韩建伟·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现今新闻中的热门词汇。尽管我平时对新闻颇为关注,但在学习本课程之前,还没有系统了解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以及它们在实践中的作用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学院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必修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确是一门很重要、很有特色的课程。它不仅以其独树一帜的形式——由资深或骨干教授组成教学组,实行一师一课制(每一次课都能聆听理论功底深厚又不乏轻松幽默的专家们的精彩讲评,的确令人激动)使大家眼前一亮,颇受同学们的好评;更重要的是,它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刻内涵及其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强大的指导推动作用。这门课形式新颖,课堂气氛自由活泼,具有北大特色。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这门课与以往的“毛泽东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等政治课相比有一个比较大的区别,就是它的理论背景涉及中国近二十多年来的巨大变化,而面对这些巨变我们都有一些自己的体会。因此,讲授这门课程时,教师们注重联系实际来激发我们的认同感。具体地说,这门课有以下两个特别引人注目的亮点:

授课阵容强大。至今仍记得第一次上课时听到孙蚌珠老师介绍本课程的授课老师时的惊讶。本课程采用教学组授课方式,授课老师中包括了前校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等重量级人物,授课阵容的强大成为本课程的一大亮点。授课小组老中青结合,且汇集了不同专业的老师,不仅有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也有哲学系等其他院系的老师。作为一门公共政治课,这样的授课阵容一方面体现了学校对课程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通过一门课能够领略这么多名师的风采真是我们的幸运。经过半个多学期的学习,我不但领略了诸多风格不同的老师的风采,也的确感受到了这样安排教学的好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牵涉的范围很广,一个老师很难在这么多方面都做到很精通,由多个老师讲解可以做到优势互补。

强烈的现实感。理论联系实际,老师授课时具有强烈的现实感,成为本课程的又一大特色。上课时,老师们都不是枯燥地讲述理论,而是经常举出实例来说明。比如,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一讲中,在讲到政治生活中的腐败问题时,老师讲述了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即官员的灰色收入问题。老师通过具体例子提出了一个政治建设中常见的问题,引发大家思考,形象深刻。在谈到领导的“一言堂”问题时,为了解释“一言堂”的形成,老师又举例说:假设一个县委书记,在某地担任领导时间过长,则该县内几乎所有的干部都是他亲手提拔的。如果被提拔者把荣升视作该书记对自己的赏识,总是对该书记心存报恩心理,那么该书记就在他的领导范围内有了自己的“小团体”。手下对其作出的决定不会提出任何异议,该领导集体就成了该书记的“一言堂”。通过这些例子,既引起了大家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把道理讲述的非常明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这门课程,我最大的两点收获是:一是认识到政治课对于我们当今的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这种重要性主要是由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正如沙健孙老师在课堂上提到的:“我们现在发展私有制经济,发展市场经济,但是我们最终的目标仍然是消灭私有制,实现发达的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我们这一辈人,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能否使现在的年轻人认清国家所处的历史阶段,认清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方向,将直接影响未来国家和人民的前途和命运。

二是学到如何判断客观的情形并做出选择,学到如何认清形势、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认为应该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标准来要求自己。在学习上,首先要解放思想,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能固化、僵化,要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争取灵活运用于生活和实践;其次,要实事求是,科学是严谨的、是精确的,学习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不能不求甚解,不能似是而非,只有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严谨态度才能爬上科学的顶峰;再次,要与时俱进,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新知识层出不穷,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就必须不断地补充自己,丰富自己,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此外,我觉得只有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内心生根发芽,我们才会在平时的生活中自然地运用它,而这无论是对于我们个人的发展,还是对于全社会的进步都是大有益处的。

(杨健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学生

雷声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学生

刘国栋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学生

韩建伟 环境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