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阅读中概念通达效果研究
- 陈红敏
- 4910字
- 2021-04-01 13:09:19
第一章 文本阅读研究概述
第一节 文本阅读概述
阅读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而独特的活动,阅读研究一直是语言学家、心理学家与心理语言学家研究的重要内容。西方文本阅读研究最早始于19世纪末期,严格的文本阅读研究也于20世纪30年代就已出现,特别是80年代以来,文本加工成为阅读研究的热点。到目前为止,文本阅读研究经历了若干阶段的完善,在理论基础、研究技术、实际应用等方面都得到很大的发展。
一、文本阅读的实质与共识
文本阅读过程实质上就是读者在头脑中建构起关于文本内容、层次及主题的表征系统的过程。Kintsch和van Dijk提出了文本阅读表征理论(Kintsch & van Dijk, 1978; van Dijk &Kintsch, 1983),该理论认为,在文本阅读理解过程中,读者会建立起三种层次的表征,分别是字词水平的表层表征(surface code)、语义水平的课文基础表征(text base)与语篇水平的情境模型(situational model)。表层表征是指对文章中字、词、句法进行的表征;课文基础表征则指对文章所提供的语义及等级层次结构关系所形成的表征,它表征句子和文章意义的一系列命题,而非字词和句法;情境模型指读者根据自己的背景知识对文章的信息进行整合而形成的文章整体的、连贯的表征,它表征关于文章的内容或由课文明确陈述的信息与背景知识相互作用而建立的微观世界,是比表层表征和课文基础表征更深层次的表征。在情境模型的建构过程中,当前加工信息与背景信息相整合,形成局部与整体都连贯的心理表征。局部连贯是把最新读到的句子的每个命题与当前工作记忆中处于激活状态的命题(当前1~3个句子中的命题)进行联系的过程;而整体连贯是将新出现的命题与文章中先前遇到的命题(已超出工作记忆的范围)或与有关的一般世界知识建立联系的过程。Kintsch和van Dijk认为,文本阅读理解就是要形成心理表征,最应该引起注意的是课文基础表征和情境模型。文本阅读表征三层次的关系如图1-1所示。

图1-1 文本阅读表征三层次的关系
Kintsch和van Dijk的文本阅读表征理论在文本阅读研究领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该理论提出的文本阅读理解过程实质上就是文本阅读表征的建立过程的观点,引领了文本阅读认知过程研究的总方向,自此,关于文本阅读的研究主要是围绕Kintsch的文本表征理论展开。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有特色的文本阅读表征理论当推Zwaan等人于1995年提出的事件标记模型(Event-indexing model),该理论从细节上对心理或情境模型的加工进行了说明(Zwaan, Magliano & Graesse, 1995)。他们认为,事件是情境模型的焦点,事件一般包含多个维度,如空间(spatial relation)、时间(temporal relation)、因果(causal relation)、主体(protagonists)和目标(goal)等,读者可以根据任何一个维度形成关于故事事件或行为的情境模型。为了进一步分析情境模型,Zwaan等人又区分了三种类型的情境模型:当前模型(current model)、整合模型(integrated model)和完全模型(complete model)。同时他们还区分了情境模型加工的四个典型过程:建构(constructing)、更新(updating)、激活(retrieving)和聚焦(foregrounding)。根据他们的理论框架,读者在阅读开始时首先建构一个由单个句子或短语描述的情境形成的当前模型;当他们继续读下去的时候,每个句子产生一个新的当前模型;来自所有句子的信息进而整合成一个模型,称为“整合模型”。把新句子融入整合模型的过程称为“模型的更新”。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可能更关注于某一些类型的信息,而非其他信息,这个过程称为“聚焦”。当读完所有句子以后,整合模型就作为完全模型存储在长时记忆中。后来,当读者试图回忆读过的信息时,完全模型或者它的成分就从长时记忆中激活(Zwaan & Radvansk, 1998;李莹,张金晖,2016)。
二、文本阅读加工过程的经典理论
绝大多数研究者都认同Kintsch等的文本阅读表征三层次理论,然而,阅读过程中读者如何进行加工活动形成这三层次的表征,即文本在头脑中的整体表征是如何建立起来的?研究界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不同的观点与理论,展开了激烈的论争(Mo, Liu, Jin, Ng & Lin, 2006; Wang, Mo, He, Smythe & Wang, 2010)。当前,文本阅读信息加工过程的研究最有影响的派别是:建构主义理论(The Constructionist Theory)、最低限度假设理论(The Minimalist Hypothesis)与记忆基础文本加工理论(The Memory-Based Text Processing View),不同的理论派别对文本阅读信息加工过程本质的看法有很大不同。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阅读过程是一个随当前阅读的内容不断主动地激活读者的背景知识,将当前信息与先前信息进行整合形成文章的情境模型的过程(Bower & Morrow, 1990;Graesser, Singer & Trabasso, 1994)。它的主要观点是:(1)在阅读过程中,信息的整合过程是有目的性和策略性的;(2)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把文本的大部分内容整合成一个连贯的整体,读者既要维持局部信息的连贯,又要维持整体信息的连贯;(3)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不断地建构和更新情境模型。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有Graesser、Singer、Trabasso、Morrow、Bower等人。
建构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Graesser、Singer等人提出了意义搜寻(search after meaning)原则,强调意义的主动搜索,认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总是努力地去寻找能解释文章中某一事件、行为、目标的一般及特定的信息源,这种搜索寻找的状态无论文章在局部上是否保持连贯都会发生(Graesser, Singer &Trabass, 1994)。早期持建构主义思想的研究者主要集中在探讨阅读过程中的推理,如因果推理的加工过程。对这一问题,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同时并存两种有影响力的观点:其一认为阅读理解是一个问题解决过程,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必须发现联系文章开始部分和结尾部分的一系列因果关系。其二认为读者阅读完每一个句子之后,策略加工把读者的注意集中在处于短时记忆中的一组信息上,如果这些信息与接下来的句子之间存在恰当的联系,理解就会被促进。Fletcher等人将这两种观点结合起来,提出当前状态选择模型(Fletcher & Bloom, 1988),试图详细说明文本理解过程中,明确陈述的事件、行为和工作记忆里的信息之间建立因果关系的各种规则。该模型详细说明了当因果先行词处于短时记忆时,当前句子和因果先行词(一个先行的事件、状态和高级目标)之间如何建立因果关系。如果因果先行词处于短时记忆,只要因果先行词没有出现结果,它就仍然处于短时记忆。一旦关系建立,因果关系就从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如果对正在阅读的句子没有发现因果先行词,就会发生局部连贯中断,读者就会到长时记忆中寻找原因。这一模型仍然比较强调阅读加工过程的主动性和策略性。
建构主义理论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讨论的范围已超越推理加工,转向更一般的信息激活与整合问题。它认为阅读是一个积极的、策略加工过程,读者会对文本的事件、主人公的行为和状态进行解释,根据当前阅读的内容主动地激活背景知识,将当前的信息与先前的信息进行整合形成文章的情境模型,以获得连贯的心理表征。建构主义理论的典型代表观点是更新追随假设(Here-and-now View)。更新追随假设认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总是不停地对当前阅读信息的意义寻求解释,把当前阅读的句子与先前的句子进行整合,不断追随新阅读的信息对已建立的文本表征进行更新,并将更新后的模型带到下一步的阅读中去(Bower & Morrow, 1990)。
(二)最低限度假设理论
最低限度假设理论认为,在自然阅读情况下,只要当前阅读的信息能与读者工作记忆中所保持的文本信息进行整合,维持局部连贯,则文本先前已经进入长时记忆的相关信息都不会被即时激活,只有在当前加工的信息出现局部连贯性中断的情况下,读者才会激活长时记忆的信息进行整合(Mckoon & Ratcliff, 1992)。它的主要观点是:(1)读者的阅读是自动化的过程;(2)读者只需保持文本信息的局部连贯,只有在局部信息发生中断的情况下读者才会通达背景信息;(3)读者在阅读结束后才形成情境模型。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有Mckoon、Ratcliff等。
最低限度假设理论认为读者的阅读存在两种情况,有明确阅读目的的阅读与没有明确阅读目的的阅读(自然阅读)。在前一种阅读中,读者所产生的推理称为“策略性推理”(strategic inference);后一种阅读中读者所产生的推理称为“自动化推理”(automatic inference)。他们认为,要研究推理的产生,必须从最简单的自动化推理入手,只有清楚地了解读者的自动化推理,才有可能为以后的全面推理研究打下基础。McKoon等人认为,在无明确阅读目的的情境下,读者自动产生的推理只是为了达到保持局部联贯性的最低需要,只有在局部信息缺乏一致性,无法形成命题时,才需要提取文章的整体目标信息以形成完整的表征(Mckoon & Ratcliff, 1992)。最低限度假设后来推演到一般的信息加工过程而不仅仅是推理过程,认为在自然阅读情况下,读者不会随着阅读过程即时地进行整合、推理以形成文章的整体表征,阅读的信息加工主要属自动化加工,在这种阅读理解过程中,读者的角色是相当消极的,他们只对那些易于获得的信息进行整合,只要当前阅读的信息能与读者工作记忆中保持的刚阅读过的若干命题进行整合保持局部连贯,则不需要再通达长时记忆中文章先前的相关信息或读者的背景知识;只有在当前加工的信息出现局部连贯性中断的情况下,读者才会激活长时记忆中文章先前的信息或读者的背景知识去进行整合与推理。
(三)记忆基础文本加工理论
到底自动化的加工过程如何实现呢?McKoon和Ratcliff等人认为,对文章中字词、概念、命题以及整体的理解必须以激活记忆中相关的信息为基础。这种思想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新的理论框架,即记忆基础文本加工理论(Mckoon & Ratcliff, 1998)。记忆基础文本加工理论认为,在阅读过程中,即使局部连贯性不中断,读者的背景信息也会激活。当读者读到某一句子时,该句子所蕴含的概念和命题以及存在于工作记忆中的信息都自动向长时记忆发送信号,背景信息则依据与这些信号的匹配程度被快速、不同程度地重新激活,读者不仅要将当前进入的文本信息与工作记忆中保持的文本信息进行整合,维持局部连贯性,而且同时通过共振的方式激活已经进入长时记忆的有关文本信息并进行整合,维持整体连贯性(Albrecht & O'Brien, 1993; O'Brien, Rizzella, Albrecht & Halleran, 1998)。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1)情境模型并不是即时建构的;(2)在局部信息不发生中断的情况下,读者也会通达长时记忆中有关的背景信息;(3)信息通达通过共振的方式进行,通达过程是非策略的、被动的、快速的。它的代表人物有:Mckoon、Ratcliff、Myers、O'Brien等。
该框架下包含相当多的理论,这些理论有个共同点,它们都强调在阅读过程中,长时记忆中的背景信息通过消极激活而得以恢复(McKoon & Ratcliff, 1998)。事实上,这一理论借鉴了当代记忆理论的两个概念:一是Tulving依赖线索回忆的观点,即线索直接和有选择地从记忆中唤起相关信息;二是Posner把快速的认知加工和慢速的策略加工区分出来的观点(O'Brain, Rizzella, Albrecht & Halleran, 1998)。记忆基础文本加工理论认为文本加工的所有认知研究基本上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它的中心原则是对每一个新的语言信息的理解都会唤起记忆中的有关信息。记忆基础文本加工理论比较注重对阅读过程的实时研究,其研究数据比以往的理论能更真切地反映阅读的实际过程。在我国,王穗苹、莫雷(2001)和莫雷、赵冬梅(2003)等人在中文条件下的研究也都进一步支持和发展了记忆基础文本加工理论。
三、文本阅读加工的计算机模型
随着文本阅读研究的发展及其实验数据的积累,一些文本阅读心理学家尝试从宏观方面应用计算理论建构一种复杂的、量化的和计算机模拟的文本阅读加工模型来阐述阅读理解过程的心理机制。这些文本阅读加工模型试图详细地阐明文本阅读中的表征、加工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最成功的模型可以模拟读者动态地逐词或逐句理解文本时,表征中每个结点的生成、激活、限制和抑制。例如,以文本中某一个结点的激活强度来说,该强度值应能预测读者在单词命名、单词再认和语义判断这样的任务中的表现;单词的阅读时间和对单词的注视持续时间应与模型用以解释单词的加工周期有交互作用;对文本命题的记忆应与该命题在整篇文章中累积的激活强度有交互作用。事实上,在模拟这些数据模式方面,有些复杂的模型已取得一些成功,其中Just和Carpenter在1992年提出的Caps/Reader模型可以说是这类模型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
Caps/Reader模型采用产生式系统的等级结构来说明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中结点的生成、更新和替换。产生式系统包括一系列“IF<条件C>, THEN<行动A>”形式的产生式规则:如果工作记忆中的内容与条件C匹配,则执行认知的或物理的行为A。条件C也许由一系列任意复杂的子规则组成,对于每种条件还有一种阈限标准,即如果所有的子规则的总激活值满足这一阈限,则条件被满足。这一系列的产生式规则在每个加工循环中被平行地评价。满足激活阈限的那些规则最终执行各种行为,如扫描外显的输入信息,调整工作记忆中结点的激活值,改变工作记忆的负荷,强化长时记忆中的结点,并产生输出的信息等(莫雷,王穗苹,王瑞明,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