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阅读中概念通达效果研究
- 陈红敏
- 3410字
- 2021-04-01 13:09:19
第二节 文本阅读研究的新观点
关于文本阅读中信息加工过程到底是如何进行的,建构主义理论、最低限度假设理论和记忆基础文本加工理论三种理论一直存在争议,如何解决这一争议成为当前研究者越来越关注的话题,由此形成文本阅读研究的两种新观点:文本阅读的双加工理论和风景模型。此外,在解释情境模型的结果方面,还有知觉符号理论。
一、文本阅读的双加工理论
莫雷等人对前人有关文本阅读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关于建构主义理论和基于记忆的文本加工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总结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文本阅读的双加工理论,对文本阅读研究中的主要争议进行了开创性的整合,掀起了文本阅读研究的又一轮高潮。
文本阅读的双加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阅读过程是连贯性阅读与焦点阅读的双加工过程,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所阅读的信息不同,产生的信息加工活动也不同,读者会根据阅读的文本信息的性质交替发生不同的加工活动。也就是说,读者在阅读中进行何种信息加工活动取决于阅读材料的性质,不同的阅读信息可能会导致不同的加工活动。在文本阅读中可以有基于记忆的文本加工理论提出的通过共振激活长时记忆的信息并进行整合这样的加工活动,也可以有建构主义提出的与目标行为有关而产生的目标整合的加工活动。前一种整合加工是被动的、消极的,其目的在于维持阅读信息的连贯性;后一种整合加工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建构过程,充分体现出阅读过程的主体性与概念驱动。
第一种是连贯阅读加工。如果进入的文本信息是没有引发焦点的信息,或者是与焦点无关的信息,读者进行的就是连贯阅读加工活动,其主要任务是维持文本语义的局部连贯或整体连贯。这是与最低限度假设理论和记忆基础文本加工理论连贯阅读加工的性质与特点(自动、共振、不即时建构情境模型)相似的,即最低限度假设理论与记忆基础文本加工理论解释的是文本阅读连贯阅读加工的特点。
第二种是焦点阅读加工。为了理解文本,读者会对文本中的目标系列的信息、因果系列的信息形成焦点,当所进入的文本信息是属于有明确的因果关系的信息,如目标信息等,就可能会自动引发阅读焦点(目标焦点),焦点一旦形成,就会使随后的阅读过程成为焦点加工的过程。焦点阅读主要使读者把握阅读文本的基本要旨,形成文本的局部或整体的逻辑连贯。建构主义理论揭示的便主要是焦点阅读加工的性质与特点。
莫雷和王瑞明等人首先通过实验对连贯阅读加工活动的特点进行探讨。实验结果表明,当前信息通过记忆基础文本加工理论所提出的共振方式非策略地、自动地、快速地激活先前的有关信息后,如果当前信息与先前信息存在局部不一致或不协调,就会进一步地对前后信息全面的连贯关系进行整合,这一信息整合过程可以称为“协调性整合”。协调性整合是连贯阅读中一种重要的信息加工方式,其目的就是要维持新信息与先前信息的连贯性,更重要的是协调性整合是一种建构性的整合,其结果是将相关的信息建构成整体的信息块,当它们被再次激活时,就会以信息块的形式出现(莫雷,王瑞明,何先友,2003;王瑞明,莫雷,2004)。莫雷和冷英(2005)则探讨了焦点阅读加工活动的特点。他们通过实验对目标焦点监控下目标信息的建构与整合进行了初步探讨,实验结果表明,在没有共振的情况下,目标启动句也可以激活先前的目标信息,引发焦点整合;另外,在目标焦点监控下可以发生阅读信息的追随性建构。
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王瑞明(2006)设计系列实验对连贯阅读加工中的协调性整合进行了系统探讨,冷英(2004)设计系列实验对焦点阅读加工中的焦点整合进行了系统探讨,这些都为文本阅读的双加工理论提供了大量的实验证据。文本阅读的双加工理论的理论框架已基本形成,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也不断深入,但总体上说,文本阅读的双加工理论还需要不断完善,特别是与其相关的实证研究还需要不断强化。
二、风景模型
20世纪90年代中期,研究者越来越关注文本阅读中理解加工和记忆表征之间的关系。读者在阅读文章时表征会不断地改变,并且不断发展变化的表征自身又为读者理解接下来的文章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因此,这一关系是复杂的、双向的。为了更好地理解文本阅读中读者头脑中的整个加工过程和记忆表征的形成过程,van den Broek等人于1996年提出了风景模型(Landscape Model)。
信息激活是文本阅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读者在加工文本时会激活文本中提及的概念以及这些概念间的关系。风景模型认为,信息激活有两种机制。第一种机制是群体激活(cohort activation),即从当前被激活的信息向相关信息传播激活的过程,群体激活是基于记忆的、迅速的并且被动的。第二种机制是基于连贯的提取(coherence-based retrieval),它是策略性的,经过准备的信息提取是为了理解当前文本的需要,并进而形成连贯性。而决定文本阅读中进行何种激活的主要因素是阅读中读者要保持的连贯标准(standards of coherence),这一标准反映了读者在阅读时试图获得的理解程度。连贯标准受读者自身因素的影响,如阅读目标、期望、工作记忆容量、观点等;也受文本因素的影响,如文本体裁、呈现速度、任务变量等。风景模型认为读者阅读中会建立起各种不同类型的连贯,如相关的、因果的、时间的、空间的,等等。阅读过程中可以通过群体激活相关信息一次就满足读者标准,但在另一种情况下,读者也需要通过基于连贯的提取来主动搜索事件文本表征、背景知识来实现这些标准。
风景模型认为文本阅读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波动的激活过程,概念激活因为各种因素影响上下波动,就像一道美丽的风景。成功的阅读加工结果是建构起一个连贯性的心理表征。与其他的文本阅读理论模型比较,风景模型提供了一个整合许多因素的理论框架(如不同的关系类型、连贯性标准、学习曲线等)。在先前的一些研究中,风景模型的概念框架通过记叙文阅读中计算机模拟和被试实际阅读数据的比较得以证实。总体上看,风景模型是动力上相互作用系统(adynamically interacting system)的一部分,它不仅有来自行为实验和计算机模型研究的证据,还有来自神经心理学研究的证据,可以说,风景模型是当前对阅读理解的过程和产物描述的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理论。
三、知觉符号理论
知觉符号理论对文本阅读中建构的情境模型的实质有着独特的见解,如果说文本阅读的双加工理论着重于解释文本阅读的具体加工过程,那么,知觉符号理论可以说对文本阅读的结果进行了解释,下面将从这一角度对这一理论进行简单介绍。认知科学发展史上盛行的关于知识表征的理论是命题符号理论(Propositional Symbol System),但该理论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许多至今仍未解决的问题。因此,Barsalou从理论上提出一个新的知识表征理论——知觉符号理论,想借以取代命题符号理论(Barasalou, 1999a)。
在对情境模型的看法上,命题符号理论认为情境模型是一组相关命题,而知觉符号理论认为情境模型含有知觉符号,包括模式符号系统。Barasalou等人认为知觉符号理论能更好地解释情境模型的丰富性。命题符号理论和知觉符号理论最大的区别在于对内在符号与外在物体原型之间的关系的看法,命题符号理论认为两者间的关系是任意的(arbitrary)、语言学模式的(linguistic-like),而知觉符号理论则认为两者间的关系是类似的(analogue)、知觉的(perceptual)(Barasalou, 1999b)。知觉符号理论认为符号和原物之间的类似关系意味着原物的变化将引起知觉符号的变化。例如,如果原物体方位改变(如桌子倒置在地板上),知觉符号理论认为对其形成的表征也会发生变化;但命题符号理论并不这样认为(站立的桌子和倒置的桌子都是桌子)。
Zwaan等人通过实验首先对命题符号理论和知觉符号理论进行了检验(Stanfield&Zwaan, 2001; Zwaan, Stanfield&Yaxley, 2002)。结果发现,无论是方位信息还是形状信息,图画和句子不匹配时的再认时间明显长于匹配时的再认时间。这个结果很好地验证了知觉符号系统理论。李莹等人在中文条件下运用相同的范式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说明中文阅读中也同样存在知觉符号表征(李莹,王瑞明,莫雷,2005)。读者在阅读中不仅能够对实体进行知觉符号表征,对实体间的关系也可以进行知觉符号表征。最近Zwaan等人通过实验检验了词语指代物的空间位置关系对语义相关判断的影响,实验结果支持了知觉符号理论(Zwaan & Yaxley, 2003a; 2003b)。实验结果说明被试在语义相关判断时激活了整个物体的知觉符号表征。另外,Zwaan等人还通过句图范式(句子和图画匹配范式)检验了实体间的动态关系表征也是知觉符号表征(Zwaan, Madden, Yaxley &Aveyard, 2004)。在该研究中发现,读者在阅读中对实体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知觉符号表征(王瑞明,莫雷,闫秀梅,2006)。
当前,知觉符号理论从实证上对命题符号理论的批驳仍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知觉符号理论作为一种新理论还是不够完善的,因此,知觉符号理论要想取代命题符号理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