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阅读中概念通达效果研究
- 陈红敏
- 2898字
- 2021-04-01 13:09:19
第三节 文本阅读研究的发展特点
文本阅读研究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时至今日,已经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和结论,对这些成果进行梳理,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文本阅读研究发展与演变的特点,下面从文本阅读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四个方面对其发展特点进行分析。
一、理论基础:从认知主义到联结主义
文本阅读也是认知心理学领域的重要课题,其研究必然受到认知心理学研究中各种思潮的影响。现代认知心理学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研究取向:其一是符号的取向,即认知主义取向;其二是网络的取向,即联结主义取向(Galotti, 2014;葛鲁嘉,1994)。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本阅读研究中,认知主义取向占据着主导地位,并且直到今天仍具有强大的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有一些研究者开始对认知的研究取向进行了新的探索和改进,他们所建立的框架被称为“联结主义”(有时也被称为“平行分布加工”,或“PDP”)。认知主义与联结主义的主要区别在于其所认为的认知加工发生的方式不同。根据认知主义的观点,认知加工是一种系列的加工,首先是加工的发生,然后信息进入下一阶段,之后又进入下一阶段,等等(杨治良,孙连荣,唐菁华,2012)。相反,大多数(虽并非全部)联结主义模型认为,认知加工发生是平行的,并且许多加工发生在同一时刻。认知主义认为,需要有一个中央处理器来指导信息从一个加工阶段到另一个加工阶段。而联结主义赋予网络以核心性的地位,采纳分布表征和并行加工的理论,强调的是网络的并行分布加工,注重的是网络加工的数学基础。根据联结主义的观点,不同的激活类型已经考虑到了各种认知过程,知识不是储存在各种储藏室里,而是在联结的单元之内。当改变单元之间联结的权重,导致新的联结类型的建立,那么学习便发生了。大多数的联结主义研究者基于神经网络模型来开展研究,他们运用计算机程序,做一些可重复性的实验和准实验(Feldman & Clifton, 1982)。在当前的文本阅读研究中,联结主义正逐步取代认知主义,成为当前大多数实验的指导思想(迟毓凯,莫雷,2005)。
二、研究方法:从延时考察到实时探测
文本阅读研究之初,研究者更多采用的是一种延时(offline)的办法来对文本阅读理解进行考察。其所采用的程序一般经过实验指导、阅读材料、进行探测几个相互连续的过程。各种延时方法的共同点是,所有对文本阅读中心理加工的考察都不是实时进行的,而是在阅读发生之后,对阅读结果进行探测,对阅读加工的历程进行推论从而得出结论。这些方法中的不同点主要在于在阅读之后所采取的探测方式的差异。一般而言,对文本阅读的延时考察主要采用回忆法和再认法两种手段(沃建忠,1996)。
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随着认知科学的兴起,尤其是计算机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文本阅读研究的方法取得了重大的发展。文本阅读认知研究中逐步出现了用实时(online)的技术来对文本阅读的认知历程进行考察,而先前的延时方法也因新技术的运用而得以更进一步的发展。在当前的文本阅读研究中,实时研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其中,阅读时间法和探测法是最流行的两种实验手段(阎国利,1997)。阅读时间法是将阅读时间作为一个指标,通过分析被试的阅读时间来揭示其理解加工的心理历程。在阅读时间法中人们常采用一种移动窗口技术(moving window technique)(吴建民,1999)。其操作的一般方法是,在计算机屏幕上呈现要阅读的文本内容,窗口内一次呈现全部的文本或者单个句子、词组或者单词,如果是单个的句子、词组或者单词,读者可以自定阅读步调,通过按键看到连续的文本内容,两次按键的时间间隔就被看成对窗口所呈现内容的阅读时间。探测法在运用过程中要求被试对某一个问题迅速作出判断,通过考察问题呈现与判断作出的时间间隔来分析被试阅读过程中的心理加工情况。再认技术是文本阅读研究中使用最多的一种判定法,是指被试在阅读一段文本过程中,或在读完一段文本之后,给被试呈现一个或者几个目标词,然后要求被试按键反应确认该目标词是否在阅读的文本中出现过。本书研究中主要采用的就是移动窗口技术和再认技术。
另外,还有一些研究者利用眼动仪、ERP(事件相关电位)、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等设备开展文本阅读的认知研究,它是一种更为精确而又相对自然的实时测量手段,从而可以更为深入地探讨文本阅读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总之,在文本阅读认知研究中,经历着从最初的延时探测为主的技术向实时探测技术的转变。
三、研究内容:从图式表征到情境模型
1932年,Bartlett首次将图式这一概念引入文本阅读研究领域,阅读心理学家从此开始了广泛的以图式为主要内容的文本阅读研究,直到20世纪80年代,对文本阅读中图式表征的研究一直占据着该领域研究的主导地位。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图式自身的内涵与外延也在发生着变化。现代图式理论认为,经验本身并不储存在记忆之中,它们是用表象、命题或其他形式表现出来,它们按照一定的位置、时间分层次地组织排列,这就构成了图式。Rumelhart则把图式称为“认知建筑的组块”,是所有信息加工所依靠的基本要素,并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图式的主要特点(张必隐,1992)。研究者认为,头脑中已有的图式对于阅读新文本和学习新知识,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张向葵,关文信,孙树勇,1997)。
相对于图式而言,情境模型研究的历史并不长,直到80年代Kintsch等人才在文本阅读理解的研究中首次提出这一概念。但近年来的有关研究却发展迅速,进入90年代,情境模型在文本阅读表征的研究中已经逐步取代了图式研究,成为文本阅读研究的热点内容,并构成了认知心理学的重要领域,有关情境模型的理论也已应用于多个领域,如语言理解、记忆提取、逻辑推理,等等(Zwaan & Radvansky, 1998)。情境模型也称“心理模型”(mental model),它表述的是一个人对真实或想象世界中所描述或经历过的特定事件或状态的理解。在阅读研究中,它指的是读者对文本所描述的情境的心理表征。当前大多数认知心理学家认为,文本理解的过程就是读者建构一系列多层次的心理表征的过程,而一个连贯的情境模型的建构就可以认为是达到了一篇文本的成功理解。
四、研究结论:从理论纷争到逐渐融合
在文本阅读研究的历史上,涌现出了很多的理论和观点,这些理论都有各自的基本观点和实验支持,不断地引发了文本阅读研究的理论纷争,随着文本阅读研究的不断深入,有些理论由于其局限性逐渐被研究者所淡忘,或者融合到其他理论当中;但有些理论彼此之间互不相让,争议一直存在。根据它们对文本阅读过程的看法,总体上可以归为三类:一类理论强调的是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这类理论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典型代表;另一类强调的是自下而上的加工过程,这类理论以最低限度假设理论为典型代表;还有一类理论虽然也强调文本阅读中的自下而上过程,但却并不像最低限度假设理论那么极端,这类理论以记忆基础文本加工理论为代表。实际上,文本阅读过程是非常复杂的,任何一种理论都不能覆盖所有过程,每一种理论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对文本阅读过程的看法,有分歧必然就有整合。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在文本阅读研究的理论和经验上产生新的认识,形成了几种新的解释力和预测力更强的整合性理论,如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和风景模型就是其典型代表。这些理论是吸收各种理论的精华而形成的更完善的理论(莫雷,王穗苹,王瑞明,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