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餐饮新营销:经营管理全指导
- 杨勇 程绍珊
- 4386字
- 2025-02-17 04:28:50
六、何以陷入种种营销困境
1.坐商思维、理念滞后
改革开放40多年,几乎所有行业都完成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甚至可以说消费者主权时代已经来临,餐饮业也不例外,结构性过剩凸显。遍地都是餐厅,消费者不是考虑有没有吃饭的地方,而是找哪家餐厅的菜好吃、有特色,哪家餐厅环境好、氛围好,哪家餐厅服务好、体验好。然而,很多传统餐饮企业没有意识到这些行业变化,依然抱着老旧思想坐等顾客上门,或者小富即安、不思进取。
这种坐商思维惰性主要表现在对市场环境的巨大变化、新的营销经营理念及方式敏感性低、反应迟缓、缺乏主动变革的危机意识,依然温水煮青蛙。同时,“好汉仍提当年勇”,惯用过去的经验、思维考虑问题,认为自己这么多年积累了一大批所谓的忠实顾客,不愁没生意,缺乏以市场和消费者为导向的现代营销理念,主动参与市场竞争的内在动力,更不知道消费者是需要挖掘与引导、需要沟通与互动、需要维护与关怀、需要企业主动出击。
与之相反,现在的消费者,特别是成为餐饮消费主力的80后、90后,对餐厅的菜品品质与特色、环境与氛围、服务与体验、营销策略手段等越来越挑剔,越来越喜新厌旧,忠诚度越来越低。加之消费者每天面对成百上千条的信息轰炸,新品牌、新菜品、新吃法、新体验层出不穷。吃老本,固守“正宗”,跟不上消费需求的变化,缺乏创新意识的餐饮品牌,不在菜品、服务、体验、顾客关系上下功夫,不主动接近消费者,不做市场和营销的餐厅,结果只有一个——逐渐被市场淘汰,被竞争对手吃掉。
老字号之殇
据相关数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至少有16000家老字号,时至今日,不少老字号破产。目前,全国经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仅剩1129家。而在这1129家老字号中,发展比较好的企业占比只有20%~30%,多数老字号经营情况欠佳。面对着极大的生存压力,不少老字号都在苦苦支撑,甚至有些处于“僵尸”状态,空有品牌,已无商品面市,即将成为“明日黄花”。以陕西省为例,据了解,全省共有20多个老字号品牌,可开店营业的只有半数,其他品牌招牌虽然仍在,却难开新店,西安某个老字号半年就亏损了500多万元。经营模式落后、服务不到位、支付手段单一、口味差、价格贵……在消费观念更迭、消费结构升级,以及互联网餐饮“走俏”的多重挤压下,老字号越发显“老”。
2.没有想清楚怎么干
一些餐饮企业感受到了危机,认识到了不变就是等死。但人云亦云,匆匆忙忙开启了转型变革之路,病急乱吃药,没有谨慎地思考如何变革。要么抄袭、模仿别人的菜品,要么重新装修和包装,要么搞促销推广,根本没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干,也缺乏出谋划策的人才。
首先,没有对现有的资源和能力进行分析和梳理,不清楚自己与周边竞争对手相比优劣势在哪里,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更要命的是没有深入分析消费者需求变化趋势,特别是对于新生代消费的消费偏好和生活方式变化,不清楚自己应该主要吸引哪些消费者,他们的消费方式和习惯是什么,应该用什么样的菜品组合和服务方式,宣传什么样的品牌主张和价值诉求,需要什么风格和档次的店面装饰,做什么样的促销推广活动,如何与这些消费者沟通互动黏住消费者。也就是餐厅的目标市场定位、品牌诉求和价值主张、菜品特色与组合、环境氛围、服务方式、营销策略、顾客关系管理等无从谈起、无处下手。有的餐饮企业就算急急忙忙制定了一套所谓的变革措施,往往也是方向不明、定位错位、策略缺失。更有甚者,看别人生意红火,照猫画虎一番,急急忙忙把店开起来,想着先捞一把快钱,等有钱了再想后续怎么干,走一步看一步,玩不下去了就把餐厅转手。总之,这些餐厅的老板没想清楚怎么干、怎么做营销。下面这个案例说明金钱豹这样的知名企业都没想清楚怎么干,传统餐饮企业的转型之路可想而知。
金钱豹自助餐倒闭:换汤不换药的转型
2003年,拥有“最贵自助餐”之称的金钱豹开始进入中国大陆市场。作为国内复合式自助餐厅模式的开创者,金钱豹曾一度发展得顺风顺水。但从2016年年底至今,金钱豹26家门店全部停业。原因在于随着消费升级、“新餐饮”的崛起,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发生改变,消费者对味道要求的提高,对餐饮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成不变的金钱豹也意识到,只有“转型”才是维持高流量的保障。可是,金钱豹的前后两次转型不是回归菜品、服务本身,而是靠注资、铺市场,最终关门倒闭。
3.不能坚持创新,或浅尝辄止
近几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创新等死,创新找死”等现象充斥着各行各业,无行业不创新,仿佛不谈创新就不好意思与别人谈企业经营和发展,无法彰显企业的实力与能力。这股创新热潮初衷固然是好的,众多传统行业与企业以期借助不断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企业经营质量。餐饮企业大军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种创新五花八门、层出不穷,演绎着一幕幕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好戏”。然而,曲终人散,多是昙花一现,看似异常热闹的餐饮创新多以失败收场。
林林总总梳理下来,可以明显看出餐饮业的创新走入了误区,产生很多激进、投机、偏颇,甚至错误的思想和做法。
一是有些创新急功近利,只追求一时利益,对市场需求及趋势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当市场与竞争发生变化时就无法及时有效地应对。
二是有些创新只是打着各种噱头疯狂炒作、博取眼球,其菜品和体验无法征服顾客,消费只有一没有二,热浪退去,被消费者无情抛弃。
三是有些所谓的创新就是跟风、模仿,简单地把拿来主义当作创新,往往东施效颦。
四是有些我们认为方向正确、符合需求变化的创新,由于过程中一时出现波折和困难被中途叫停,浅尝辄止,未能坚持,令人惋惜不已。
创新是机会,必然伴随着高成本、高风险,多数企业往往缺乏战略性思维和定力,没有打持久战的魄力和系统应对机制,一遇阻力和挫折,就瞻前顾后、摇摆不定,要么不敢持续投入,要么不能容忍失败,最终不了了之,往往倒在了黎明前。总的来说,很多餐饮企业的创新是盲目的,一时头脑发热,缺乏对自身资源能力、市场需求趋势、竞争环境变化要素等系统考量,加之缺乏创新平台和容错机制,必然导致创新方向、创新策略方法不对路子,夭折、失败是这些创新的结局。
走下神坛的互联网餐饮
“互联网餐饮鼻祖”——雕爷牛腩,通过互联网营销,天价配方、明星造势、资源嫁接等一系列让人眼花缭乱的运作,曾经风靡一时,一度让传统餐饮企业感到危机,但当前期营销热度退散,最终摆脱不了难吃、价格贵的诟病。曾经不接受预订的餐厅,现在上桌率不满三分之一,部分店铺已暂停营业。曾经创造营销神话至今无人能够超越的黄太吉,打着最美煎饼老板娘、开跑车送煎饼等营销噱头,一度成为餐饮界的网红,也逃不过煎饼难吃、价格贵的诟病,现阶段已经关闭半数门店,再没有当初的火爆。
4.有心无力,能力不足
再好的想法,也需要去实践,要人去执行。但是餐饮业的现状是,多数餐饮企业是老板一手做起来的。规模小的时候,老板还能令行禁止,很多想法都能快速有效地实现,实在不行还能亲自上阵。企业大了以后,老板不可能事事亲力亲为,更多的是授权下属去做,有好的思路让下属贯彻落实,但往往动作变形、执行打折,老板想的与下属做的大相径庭,甚至南辕北辙,老板只能一声喟然长叹:“让你们干点事怎么这么难?”
这种现象是很多餐饮企业的真实写照,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核心因素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是成长惯性。传统餐饮老板一般都是白手起家,个人业务能力很强,在企业成长过程中方方面面都要操心,员工只要按照老板的意图去执行即可,不用自己动脑子、想方法。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大树底下不长草”的老板个人权威,难以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培育可塑之才。
二是餐饮业的从业者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不高,职业化程度低,学习能力、领悟能力、执行能力不足,更谈不上专业化了。
三是很多传统餐饮老板是厨师出身,对营销也是一知半解,就算想做营销、想搭建营销组织和团队,也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往往从一线提拔几个服务员就想着把营销做起来。
四是餐饮业的行业特性决定了很多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不愿意进入,特别是80后、90后,即便招进来了,也会发现企业组织化程度低、职能不健全、思路冲突多、授权不充分,做事处处掣肘,上下难以沟通,工作时间长,结果也是到此一游,拍屁股走人。
五是企业管理粗放,往往没有系统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加之人员流动频繁,企业也不愿投入很多资源做员工培养、赋能、激励,更不要谈共创共担的利益分享机制,多数员工也只把工作当作挣钱谋生的手段,不会当作事业。
总之,传统餐饮企业要走出经营和营销困境,老板不改变原有的惯性思维和行为模式,不搭建系统化的人才机制,不发展营销专业职能和队伍能力,到头来还是老板一个人在战斗,个人的餐饮梦想和事业志向也会在岁月蹉跎中消磨殆尽。
5.缺乏全员营销文化及配套管理
菲利普·科特勒认为:企业所有部门为服务于顾客利益而共同工作时,其结果是整合营销。故市场营销是企业经营的根本、餐厅经营的龙头,不能把它看成是一个单独的功能。营销工作需要全员的支持与协同,但是在实际运作中并非如此。很多员工根本就不理解餐厅的营销策略组合,认为是营销部门的事,与自己无关,以至于执行营销活动需要不同职能部门配合时,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问题在于很多餐饮企业的营销意识只停留在老板的脑袋中,未通过文化建设、机制设计传递到一线人员的工作中,将全员营销理念和机制固化到员工的行为模式中。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全员营销意识淡薄,相关的服务文化建设缺失,没有把全员纳入营销体系,特别是未形成内部客户的观念。
二是组织过分强调分工,部门职责设计过细过窄,缺乏配套的协同机制、流程和方法,往往造成本位主义、各行其是,无形中增加了沟通成本,降低了协同效率。
三是尤其是非营销部门的员工对营销的认识和理解浅薄,更谈不上专业化的营销知识和技巧,企业也没有配套的培训、赋能体系系统地培训员工,大多数部门和员工不懂营销,全员营销无从谈起。
四是没有建立起全员营销的授权机制、激励机制,无法调动全员参与营销,也使得基层员工缺乏成就感和归属感。这样的组织看起来是各司其职、专业分工,实际上是各自为政,是没有效率和活力的,无法构建以满足市场需求为核心的全员营销体系。
菜品销售只是营销部门的事
A酒店是一家连锁中餐餐饮企业,饭店的上座率一直比较稳定。然而,酒店管理层发现,尽管上座率不低,但销售额并不高。在收入中,传统菜品的销售额较高,但新菜品的销售额一直上不去。为此,公司作了调查,到大堂看顾客点餐的情况,发现大堂员工很少向客人推荐新菜品,到后厨发现新菜品原料经常沽清。询问大堂员工为什么不向客人介绍新菜品,员工回答:“一是点菜由营销部门负责;二是自己对菜品不熟悉;三是怕影响本职工作。”后厨员工回答:“新菜品销售不稳定,原料备多了容易造成剩余,公司要考核他们的成本。”总经理到其他门店调查,发现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员工们认为销售是营销部门的事,自己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