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

一、民办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

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358所,其中民办院校674所。在674所民办院校中,民办本科有371所。诸多高校的建立,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但是教育质量的提高,还有赖于一个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刘翠兰,征艳珂.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2: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对第三级教育的分类如图2.1所示:

图2.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级教育分类示意图潘懋元,董立平.关于高等学校分类、定位、特色发展的探讨 [J].教育研究,2009(2):33.

潘懋元和董立平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将我国的高等教育具体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如图2.2所示。

图2.2 中国高等教育基本类型

第一类:学术研究型大学。此类大学的数量不宜过多,主要集中在“985工程”和部分“211工程”大学;第二类:应用型本科院校,涉及一部分“211工程”大学、一般部委属院校、地方高校、民办本科院校和独立学校;第三类:职业技术学校,主要培养专科层次的人才,并逐渐上升至本科层次和研究生,或转入应用型本科继续学习。潘懋元,董立平.关于高等学校分类、定位、特色发展的探讨 [J].教育研究,2009(2):36.这三种类型的学校办学层次无高低之分,社会地位无高下之分,只要在各种类型的大学之间架设一定的桥梁,即可实现转换。

按照上述对高等教育的分类,为了使当前的高等教育人才结构与社会需求相适应,2015年11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该意见明确指出,为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将推动转型发展高校在办学思路上实现“四转”:一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二是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三是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四是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EB/OL]. [2018-01-29]. http://www.gov.cn/xinwen/2015-11/16/content_5013165.htm.由此可见,“立足地方性、依托行业性、践行应用型”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EB/OL]. [2018-01-29]. http://www.gov.cn/xinwen/2015-11/16/content_5013165.htm.是该指导意见对应用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一)应用型高校的依托点:行业性

普通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定位通常具有显著的行业性特征,这个“行业性”可能围绕一个行业,也可能依托两个或多个行业,最终要由学校主体学科专业的属性特征决定,也就是这些主体学科专业所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未来就业服务的主要领域,体现为与主体学科专业高契合度(或相关度较高)的产业、行业、企业及相关政府部门,这也是创办“应用型”大学的目标需求。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行业性特征既存在主体学科专业服务定位的主要行业的数量选择,也存在服务定位的这些主要行业的区域范围考量。这其实也对应用型高校如何围绕岗位链、企业端、行业类、产业群等来设置课程、开展教学、建设专业、打造学科,最终建成特色鲜明的大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二)应用型高校的支撑点:实践性

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是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必然要求,虽然大多数普通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都体现了应用元素,但应用型人才培养既不是一种口号,也不单单是一种教学理念,它需要实实在在的实践行动。最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或就业不对口现象愈发突出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大多数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目标不明,长期“重知识、弱技能、轻应用”导致毕业生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或彻底消除,需要将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扎根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上,扎根到促进产业行业企业转型发展的矛盾解决上,因此利用好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全面增强和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既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种长效模式,也成为转型高校的最重要支撑。

(三)高水平应用型高校的区分点:创新型

国内外高等学校发展的实践表明,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最基本目标,而这类人才培养卓有成效的高校,大多数是产学研合作教育协同育人做得好的高校,也是对不同学科专业都能明确以某一区域为据点或以某一行业为依托的高校,还是高校与行业企业产业之间有体制机制保障优势资源要素能够双向畅通的高校。由于一些普通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嵌入了大量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因子,其人才培养的结果常常会跨越一般意义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预期,师生们在大量“干中学”实践中创新创业意识及行为表现都可能会有较大的提升,因而在办学定位上可能会在“应用型”上叠加升格为“创新型或研究型”大学。

(四)开放性应用型高校的聚焦点:国际化

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所服务的行业性与地域性时常会出现兼容交叉,即有些高校的行业性定位可能仅局限在一个相对小的区域范围(如一个独立行政辖区),有些高校的行业性定位可能会在一个较大的区域范围(两个及以上的独立行政辖区)考虑,还有极少数高校的行业性定位则可能会面向全球某一个行业或两个行业而跨越国家(或相对独立自治管辖权的地区)界限,这类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服务可能自然就增添了“国际化”的元素,从而成为一所国际化的开放性大学。

二、民办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规格

(一)人才培养规格的内涵

人才培养规格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从人才培养的素质上看,人才培养规格应包括四个方面——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从人才接受的教育视角看,应该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能教育五个方面。鉴于当前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人们已经熟知知识、能力与素质相协调的关系,并且已经将知识、能力和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要素,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进一步细分,即:既有面向全校学生的基本的人才培养规格,也有基于学科专业的具体人才培养规格。二者是相互递进的关系,学校人才培养规格必须服从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对学科专业的具体人才培养规格起到指导的作用;反过来,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应服从于学校的整体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并且支撑起学科专业的具体人才培养目标。鉴于本书的写作目的,下文将着重讨论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问题。

(二)民办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规格定位

民办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在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构建既要体现国家制度政策中的指导性目标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又要符合自身的历史和资源配置状况,还要符合学生的特点。以下从基本素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1.基本素质

(1)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责任意识,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身心素质。能自觉地履行工作职责,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2)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善于调整自己,乐于为他人服务。

(3)具有较强的创业精神和合作精神,鉴于民办学校的本科学生大都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其自信心、进取心和事业心,以及与他人合作的基本素质。

2.知识结构——“宽口径”+“厚基础”

首先,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呈现出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趋势,出现了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但是,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的周期越来越短。因此,针对不同行业中的技术应用状况,要求学生掌握更为宽广的科学技术且不限于某个狭窄的学科专业知识。另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它在市场调节和人力资源配置方面起到了更为突出的作用。这就要求应用型人才要具备在不同部门之间转换工作的能力。其次,“宽口径”并不排除“扎实的基础”做后盾。“厚基础”要求应用型人才在知识结构上必须把握好三对基本关系:理论与实践,基础与应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应用型高校培养目标的人才。

3.能力结构

第一,具有实践能力。学校要注重学生实践性知识的获得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第二,具有较强的将实际工作能力、科研能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获取知识并自觉实现知识更新的能力;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把自身储备的知识转化为工作方案、工程设计等;组织管理能力,通过有效地加强自身学习和锻炼,使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按照上述的培养规格进行培养,民办教育才能从同质化竞争走向差异化竞争,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增加人才培养的差异,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品牌,这才是今后民办应用型高校赖以生存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