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我已经辞职不做老师了

1

其实,我已经辞职不做老师了。

2018年1月2日,那天本来应该是新的一年开学的第一天。但头天晚上我失眠了,翻来覆去到凌晨三四点还是睡不着,干脆起来到书房坐着。

我这是职业倦怠,身边不少同事和我一样,每逢假期结束的最后一晚,总是失眠,然后开学的第一天都是用咖啡续命。说白了,这就是一种在内心深处极度不想来上班,可是面对冷硬现实时避无可避的焦虑。

也有那种整天好像打了鸡血一样的同事,每天上班都是喜气洋洋,别说从来不迟到早退,主动加班那是基本操作。

比如某老师,不光每天放学后义务给差生补课,连周末也兢兢业业,和学生约在快餐店,给学生买好套餐,然后继续补课。

又比如某某老师,别的老师产假至少休息三个月,她三个星期就回到工作岗位了,一问,人家说舍不得自己班上的孩子。

再比如某某某老师,年年全勤,连续七年没有请过任何病假和事假。他肯定不是为了全勤奖,因为我们学校的年度全勤奖也无非就是一颗超市里卖一块五一个的苹果。

2

然而,我并不是这样的老师。

我的确很享受站在讲台上讲课的感觉,每当我觉得自己妙语连珠,一屋子学生被我逗得前仰后合,讲完课出一身透汗,就觉得痛快。

我也喜欢备课,如果能做到不仅仅重复教案上的提示,自己有所发挥有所创造,把备课的过程变成拓展和巩固自己知识的过程,我就觉得满足。

但我讨厌除了讲课和备课以外其他一切的行政工作和所谓的办公室政治。

比如我就讨厌给家长打电话。

我工作的学校,要求老师要和家长保持联络,所以规定每个学期必须给每位家长打两次电话,同时还要做好电话内容记录,在规定时限前完成后制成电子表格统一呈交主任过目。

痛点在于你根本不知道接你电话的家长是什么样的人。

我遇到过喋喋不休三个小时不挂电话的,先是抱怨孩子不听话,然后抱怨学校管理差,再抱怨教育部的政策烂,然后抱怨整个社会出了问题。

我也遇到过拿到了我私人电话的家长三天两头给我发简讯打电话问这问那,根本不管我是在上课还是在带学生活动或者已经下班想要享受一会儿清闲。我后来把他拉黑了,他还打电话去校长那里投诉我,说他当我是朋友,我居然拉黑他。

我还遇到过电话一通就告诉你他正在录音,让你当心自己说的话的。

我也讨厌开会。

每周例会,校长讲完,第一副校长讲,然后后面排着队是第二副校长,第三幅校长,英文部主任,数学部主任,科学部主任,体育部主任,母语部主任,后勤主任,纪律主任……你方唱罢我登场,八仙过海显神通,每个人上来就是精心准备的PPT,各种表格和数字无比专业。

可是散会后你琢磨一下他们都讲了什么,基本都是发一封电邮就能说清楚的事。如果你再继续琢磨,还会发现一些颇具魔幻现实主义的小心机。

比如纪律主任宣布以后不完成作业的学生不再强制留校了,上课捣蛋的学生进行说服教育不再发警告信了,然后话锋一转说自新政实施以来,根据记录,违纪学生大幅降低!

我甚至讨厌身边大部分的同事。

比如那个徐娘半老水桶身材但自诩美女的中老年妇女。整天搞小团体,觉得对自己有用的人就热情洋溢,遇到我这样的刺头和不合作主义者就风言冷语。我讨厌她。

再比如那个躺下比站着还高的肥仔,当着我的面就客客气气,背着我就说我的坏话,拿我取笑,如果不是某次被我当面撞破,我还真以为他人不错。我看不起他。

又比如那个整天对着学生吼,教师节庆典居然对着学生行纳粹礼的老处女,整天对我说什么学生不是朋友,不要把学生当朋友。我可怜她。

很多时候想起这些人和事我都觉得自己真是搞笑,自己也不是什么好东西,道德洁癖还这么严重。但转念一想,这些我讨厌的、看不起的和可怜的同事,当中确定无疑也没有一个人欣赏我,这似乎也达到了一种平衡,至少爱恨扯平两不相欠。

3

我不是某老师,做不到下班不回家陪老婆,宁可留在学校给学生补课,做不到周末不陪孩子,宁可在快餐店给学生补课,然后让保姆送自己的孩子去补习班。

我也不是某某老师,产假都不休完就回到工作岗位。是因为几个月大的婴儿已经自立不需要自己的母亲了么,还是因为办公室政治那么严酷你一休假就错过这次晋升。

我更不是某某某老师,整整七年一次假都没请过。没有人喜欢总是请假的员工,这位老师用自己的努力成为了校长鞭策其他人的榜样。苹果算什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我只想上班的时候,好好站在讲台上讲课,下班了以后,可以安心陪自己的家人和孩子。我会生病,会疲劳,隔一段时间就想要放空自己安静一下。

4

2018年1月2日凌晨四点,我一个人坐在书房。窗子开着,有风吹进来。四下里静悄悄的。我打开电脑,开始给校长写辞职信。

早上五点半,辞职信写好了,我按下发送键。

早上六点,老婆起床了,我告诉她我辞职了。她拥抱了我,对我说加油。

5

辞职后的头三个月,我主要做了两件事。

首先是养了一只狗。

以前就一直想养,但总觉得自己上班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辞职以后时间和精力多到爆,养就养了,更何况孩子想要一只小狗已经缠着我说了不知道多少次了。

小狗领回家还是怯生生的,我全天候陪着它,训练它大小便,玩丢球游戏,每天下午孩子放学后还一起去楼下遛狗。

其次是看了一百本书。

一直很喜欢看书,那段时间对传记类和日本的悬疑小说开始感兴趣,于是每天都跑一趟图书馆,也算是看了个痛快。

因为时间比较充裕,这段时间还养成了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我把自己的读书笔记发表在豆瓣、简书和Steemit,收获了一些粉丝,也赚了一些钱。写出来的文章虽然程度很一般,粉丝除了僵尸粉也没几个,赚到的钱有多少都不好意思说出来,但那时自己感觉是一种进步。

不过现在回想起来,养狗和读书的同时,那两三个月里,我内心一直很焦虑。

虽然辞职很爽,但是说到底是一时冲动的结果,辞职以后我要做什么,心里一直都没有底。养狗和读书,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只是安抚自己焦虑内心的手段。

日子飞快,就怕虚度,晚上躺在床上回想自己今天又读完了一本什么什么书,写的笔记有多少人点赞,粉丝又增长了多少,再想想小狗似乎又比昨天听话了,大小便又有进步,就感觉自己这一天多少也算是没有虚度。

不过这些毕竟都是治标不治本,我的焦虑一天比一天严重。

6

后来有好多人聊天的时候都会问我,为什么卖袜子,为什么是袜子?

我依稀记得当时的指导思想是以后要做自己的老板,不想再被被人呼来喝去,也不想再被电邮里的Deadline催到心烦,想来想去,觉得那就自己做些小生意吧。不求发大财,能安稳度日就行,如果以后真的干得好,让老婆也把她那愁人的工作辞了,开个夫妻档,也是一件乐事。

但为什么是袜子?

我依稀记得最初是想卖母婴用品的,觉得很多家长自己舍不得,但是给孩子买东西那是真舍得。也觉得女性饰品市场挺大,女人是消费的主力军,如果连女人都不买东西了,那零售市场肯定黄了。

但是真等到进货的时候我怂了,觉得母婴产品和女性饰品进货成本有些高,自己又是一点儿经验都没有,身边也没有懂行的人来带,一个不小心,就怕钱打了水漂。

而袜子成本低,我于是抱着先试一试的心态,第一批货进的全是袜子,一来二去,结果一发不可收拾,后来干脆纯卖袜子了。

7

辞职后的前两个月,我养狗读书,表面逍遥,内心焦虑。

辞职后的第三个月,我开始为卖袜子而奔波忙碌。虽然前路漫漫,眼前也要低头摸索,但是内心的焦虑确实是因为生活重新有了目标而缓解了。

那时候的我,就好像手里捏着一张还没开奖的彩票,尽情畅想着自己靠卖袜子发了大财以后的生活。先把房贷还完,然后给孩子留好教育基金,剩下的钱不要奢侈挥霍,能让我们一家人安稳度日就行。

我上中学的时候就有同学批评我是典型的小农意识,当时很不服气,现在回想起来,他倒是把我看得挺清楚。不过我也不觉得自己这么想有什么错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