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之道

宋子曰:上古神农氏若存若亡,然味其徽号两言,至今存矣。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不然神农去陶唐,食已千年矣,耒耜之利,以教天下,岂有隐焉。而纷纷嘉种,必待后稷详明,其故何也?

纨裤之子,以赭衣视笠蓑;经生之家,以农夫为诟詈。晨炊晚饷,知其味而忘其源者众矣!夫先农而系之以神,岂人力之所为哉!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

中国几千年最为流行的问候语莫过于:“吃饭了吗?”

这饭,专指煮熟的谷类食品,泛指人们每天定时分餐吃的食物。饭在中国北方指主食,在南方特指米饭。

我与小麦、玉米是世界三大主粮。香喷喷的白米饭,就是以我——水稻做出的食粮。我作为食物养育了地球一半以上的人口。

我的身世,我的故事,大约从7000年前开始,从“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进入“寒来暑往,秋收冬藏”的时代。人类甚至声称,他们在10000年前开始将野生稻谷驯化为栽培稻。据传,是远古的神农氏教导人们如何种水稻的。中国是现代栽培稻的起源中心,稻作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我的祖先说,我的故乡在中国浙江余姚的河姆渡,人类的先民在河姆渡聚居耕作,那里保留着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稻作文化遗址。

我伴随着人类生生不息。人类期盼五谷丰登。这“五谷”,一种指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前者有麻无稻,后者有稻无麻。大约与古代中国经济文化中心南北变迁有关吧。

我是一年生禾本科植物,一般高约1.2米,青色的稻叶长而扁,圆锥型花序由许多小穗组成。我生长在整齐开阔的水田里。有的地方,比如广西龙胜、云南元阳,人类将稻田开辟成层层叠叠的梯田,成为人们趋之若鹜的壮美风景。

我的传统人工耕种方式,包括整地、育苗、插秧、除草除虫、施肥、灌溉、收成。然后经过晒干、碾米、煮饭,就成为百姓的盘中餐了。中国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家喻户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把漫长的农业社会的稻作生活状态表达得十分透彻。而随着人类耕作的革新,过去的水牛整地犁田和人工插秧抛秧、收割,一代代升级到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与市场化、国际化销售模式了。

我主要分成籼、粳两个亚种,亚种下包括栽培品种极多。根据品种的温光反应、需水量及胚乳淀粉特性等,分为早稻、晚稻,水稻、陆稻,非糯稻、糯稻等不同类型。我脱壳后成为大米,多为白色,也有淡红色、淡绿色、紫色甚至黑色等丰富品种。

我的家族史上最大的巨变是“杂交水稻”的诞生。中国人袁隆平带领他的团队经过对世界上数百个稻种的探索,认定野稻并不一定全为自花授粉。他们在海南岛找到了一种野稻,称为“野稗”,与原有水稻配种出一些组合稻种。这些组合稻种无法自体授粉,需借助旁株稻种的雄蕊授粉,产量却比原水稻多上一倍。经过不断试验改良,袁隆平及其团队发明了“三系法杂交水稻”,破解了将近半个世纪都无法破解的世界难题。袁隆平也被国际科学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如今他在广西灌阳县培种的“超优千号”一季加再生稻百亩片平均亩产1448.2公斤,创中国华南稻区一季加再生稻高产纪录,也创了世界的高产纪录。20世纪50年代曾有一些地方放过水稻亩产13万斤的“卫星”,这种浮夸风带来灾难,但也恰恰反映了人口爆增对水稻的急迫需求。杂交水稻因应了人类对粮食的渴盼。

袁隆平说过:“我年轻时做过一个梦,梦见我们种的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后来,他又说:“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这就是我的中国梦。”我的家族中还有一个新兴的品种:海水稻。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普查红树林资源时,在湛江遂溪县城月镇燕巢村海边发现了一株比人还高、看似芦苇的水稻,稻穗里是红颜色的像米又像麦的颗粒。科学家把种子繁育延续下来。这种稻谷的生长地是经得起海水短期浸泡的盐碱地,因而被称为“海水稻”。在袁隆平院士的推动下,一些有条件的海边盐碱地将变身良田。随着袁隆平的梦一个个实现,我的家族也享誉全球。

我的主要生产国是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柬埔寨、泰国和缅甸、越南、巴西、韩国、菲律宾等,非洲也是我的产区。各国的大米各有品牌,各有千秋。到20世纪末,世界稻米年产量平均为4000亿公斤左右,种植面积约1.45亿公顷,世界上所产稻米的95%为人类所食用。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聪明的人类,将我烹调成美味的饭与粥。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地区更是将米饭料理出五花八门的品种。比如,把米饭和蛋、蔬菜、肉、海鲜等翻炒成炒饭;用胡萝卜、葱头和羊肉加米和水一起焖饭,熟后淋上羊油做成手抓饭;用小瓦煲将生米煮至收水时,加入腌好的肉类、腊味等,再慢火焖熟,再撒香葱、秘制酱汁,做成有香脆饭焦的煲仔饭。特别出名的是日本寿司。各类米制品还有很多,如将米磨成粉再加工成面条或面线的形状,如米粉、米线、饵丝、河粉等。米粉起源于广西桂林,据传是当年秦始皇派兵进入桂林开凿兴安灵渠沟通湘漓时,北方的士兵吃不惯南方米饭,所以当时的人就用米磨成粉状并做成面条的形状,来缓解士兵的思乡之情、味蕾之苦。各种加工类米制品还有锅巴、米香、爆米花、米糕、米饼、糍粑等,其中年糕、汤圆、粽子成为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元宵、端午的标志性食品。

我闻说日本有位著名的“煮饭仙人”叫村嶋孟,在大阪开了一间大众食堂——银饭屋下户亭。他以惊人的匠人精神专注经营自己的小店已达半个世纪,以人是根本、米是基础、水是灵魂、淘是关键、煮是功夫、蒸是升华的秘方,做出最纯正美味的“银饭”,吸引了无数食客。能将如此家常小事钻研到“成仙”的境界,世上也是罕见了。

与“煮饭仙人”相映成趣的是另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辟谷仙人”——传统道家方士以“辟谷” 之道谋求修炼成仙。辟谷,又称却谷、避谷、断谷、绝谷、休粮、绝粒等,就像《庄子·逍遥游》描述那样:“不食五谷,吸风饮露。”无论是秦汉时期,还是当今时代,都不乏辟谷养生者。食谷也好,辟谷也好,始终断不了“谷”之意念。

醍醐、杜康、欢伯、绿蚁、清圣、浊贤……这是中国美酒的雅称。酒之由来与酿造,与我密不可分。中国浙江绍兴黄酒、广西桂林三花酒、四川甜米酒都是用我作为原料酿制的。最是黄酒,也称米酒,在世界三大酿造酒(黄酒、葡萄酒和啤酒)中独树一帜,是粮食酒中的佳品。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即醉以酒,即饱以德。”难以想象,如果没有酒,中国文化生活不知会苍白多少啊。如果没有美酒,哪来的李太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耕读传家是几千年乡土中国的优良传统。江西婺源、云南和顺等古村镇里,晴耕雨读给多少农家子弟留下美好的记忆。陶渊明的田园诗是稻作文明的写照。二十四节气是关于时间与物候的智慧,“谷雨节”是关于我的节气,是与稼穑农事紧密对应的节气,每年布谷鸟唱歌的季节,便是“雨生百谷”之时。中国的古籍《天工开物》《齐民要术》都对稻作文明做了深层的记述,《天工开物》表达了以五谷为贵而以金玉为轻的思想。20世纪美国土壤物理学之父富兰克林·H.金之作《四千年农夫》解读了东方稻米的种植,以及中国、朝鲜和日本的永续农业。中国传统文化里留下了许多以我为题材的名作与名句:“稻花花中王,桑花花中后”“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租船满载候开仓,粒粒如珠白似霜”“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五代时后梁高僧布袋和尚悟出了禅诗《插秧歌》:“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农禅实践渐渐复兴了,有人将高雅素净的民宿开在了稻田边。连现代名贤南怀瑾都感慨:“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古人常讲,“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我的身世变迁,伴随着中国三千年的粮仓保卫战。有位叫波音的作家,写了本《王朝的家底》,开宗明义地说,只有读懂了中华大地上的粮食,才有可能真正读懂中国古代的历史;古代中国最大的经济秘密是税收大多来自农业,亿万个自耕农上交的钱粮支撑起了中央王朝。不争的事实是,北宋这样富裕的王朝,是因为盛产水稻而称雄延寿了。新时代中国推行乡村振兴战略,乃国运兴隆之兆。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一旦发生大饥荒,有钱何如有粮?粮食安全谁敢疏忽呢?“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这是多么有器识远见的政治家的金句啊。

人类惜我,我惜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