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北宋】司马光《客中初夏》
白露清风催八月,紫兰红蕊共凄凉。黄花冷淡无人看,独自倾心向太阳。
——【北宋】刘攽《黄葵》
“五·一”假日,好友在微信里报料:“听说花花大世界的向日葵开得很灿烂,有空去看看啊。”
说去就去。就像向日葵一样,太阳走,我也走!
喀斯特地貌的群山犹如屏风纷然罗列,将春意盎然的花花大世界围成一圈,“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百花园里,遍地黄花分外香。两畦向日葵分布在一条花径的两边,北面那片有些稀落,叶密于花,南面那片花开得正旺,蜜蜂嗡嗡飞舞。在阳光的偏爱下,千百朵向日葵自由地呼吸,自在地绽放。
没有哪种花,像向日葵那样长得酷似中天的太阳,每一朵花仿佛是太阳的小小化身,那么热烈,那么圆满,那么有质感。难怪向日葵又名“太阳花”。清康熙时期“西湖花隐翁”陈淏子在园艺学专著《花镜》一书说得很详细:“向日葵……每杆顶上只一花,黄瓣大心,其形如盘。随太阳回转,如日东升则花朝东,日中天则花直朝上,日西沉则花朝西。” 据植物学家观察,向日葵从发芽至花盘盛开之前,叶子和花盘白天追随太阳从东转向西,不过并非能像时钟一样精确跟随,其花盘的指向落后太阳大约12度,即48分钟。太阳下山后,向日葵的花盘又慢慢往回摆,凌晨时分,又朝向东方等待太阳升起。
向日葵,在东方文化中代表忠诚,强调向阳的物性;在西方文化中则代表热烈,强调生命的能量。
中国的先贤就在观察与思考着葵花,即使那时的葵花与向日葵未必完全相同,但物性却高度相似。北宋司马光《客中初夏》有这样的诗句:“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北宋刘攽的诗称:“黄花冷淡无人看,独自倾心向太阳。”南宋刘克庄的诗如此咏唱:“生长古墙阴,园荒草木深。可曾沾雨露,不改向阳心。”
在世界绘画史上,梵高的《向日葵》作为后印象派代表作品而永垂不朽。
1888年,远离故国荷兰的梵高,来到法国南部小城阿尔斯寻找他的阳光、他的麦田、他的爱。他对弟弟提奥说,离开荷兰之前,我从来不知道有太阳这个东西,现在我知道,没有太阳就没有绘画。他找到了属于他生命的物种——向日葵。梵高疯狂地爱着这种面朝太阳而生的花朵。据说他一生共作了11幅《向日葵》,大多数在他去世后散落各地。我在英国国家美术馆看到其中一幅在展出,我先后两次进馆细细观摩。《向日葵》是梵高生命的图腾,是他火热激情的写照。观赏《向日葵》,可以看见梵高急速旋转着粗大的笔触,调匀灿烂的铬黄颜料,向布面涂抹熊熊的火焰,那画中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更是带着原始冲动和磅礴激情的生命体。梵高的朋友、著名艺术鉴赏家加歇医生对他说:“多少年来,我一直在为医治人们的病痛而工作,但最终人们还是死去,而你的这些向日葵,它们能医治人们心灵上的阵痛,它能使人们忘却苦难而愉快,世世代代……”
法国有无与伦比的阿尔卑斯山,广西南宁也有不同凡响的大明山。花花大世界的原野也不乏阿尔卑斯那样的阳光吧?只要心中高唱“我的太阳”,即使在绝望中也能创造旷世的奇迹,捍卫生命的尊严。
乔·维泰利博士有句名言:“因为你就是自己生命的杰作,你就是你生命的米开朗基罗,雕刻的大卫像正是你自己。”
澳大利亚作家朗达·拜恩有本励志畅销书《秘密》,成为世界各国信徒的“葵花宝典”。《秘密》中说:“我瞧见一个至大的秘密。在女儿海莉给我的一本百年古书中,我发现了它。我开始在史料中追寻,难以置信的是,过去知道这秘密的,竟然都是历史上的伟大人物:柏拉图、莎士比亚、牛顿、雨果、贝多芬、林肯、爱默生、爱因斯坦。”
这个秘密是什么?朗达·拜恩毫不吝啬地揭晓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是依循同一个力量和法则。这个秘密就是‘吸引力法则’!”她解释道,你生命中所发生的一切,都是你吸引来的,它们是被你心中所保持的“心像”吸引来的,它们就是你所想的。不论你心中想什么,你都会把它们吸引过来。
这个秘密,近似中国的拜年祝语“心想事成”。当然,这个“想”,不是空想,不是妄想。在现实基础上萌发梦想,并将梦想影像化、视觉化、具体化,然后朝着梦想追索,就有望如同磁铁一样将你梦想的东西“吸引”到现实中来。
这个秘密,未必是真理,有时残酷的现实正与你心中美好的梦想相反。但我选择相信这个公开的秘密。人要保持阳光心态,像向日葵永远朝着太阳吸引阳光那样。此刻,我站在这五月的花海中间“格物致知”。我眼中满是盛放的向日葵,我心中也开满了金黄色的向日葵,我也像是一株站立的向日葵,阳光便也聚集到我的脸庞上来了。
我不确定向日葵是否相信这个秘密。但我知道向日葵生来就遵守着这份她与太阳之间的契约。
花花大世界的风,吹动向日葵的花叶,吹不散我思考的眉弯。
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之后,沉醉于光对植物生长产生效应的实验,他在最后一部著作中讲:“几乎没有什么(植物),其某一部位……是不会向着侧面光弯曲的。”美国丹尼尔·查莫维茨的《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对这个现象说得很明白,几乎所有植物都向着光弯曲,我们随时能看到室内植物冲着从窗户射进来的阳光弯身,植物的这一行为就叫作向光性。
向光,是植物的天性,人亦当如此。
活在当下吧。然而,活在当下的人们时常叹息:压力山大!
在物质世界的角逐中,人们外表风平浪静,内心兵荒马乱,失眠、焦虑、忧郁、恐慌、魂不守舍等情绪像阴霾一般笼罩人心。
何处找魂?
这让我自然联想到古希腊时代亚历山大和第欧根尼的故事。
一位是叱咤风云的欧亚大帝,一位是一贫如洗的哲学家。
第欧根尼悠闲自得地生活在广场的一个破木桶里。亚历山大率领他的群臣器宇轩昂地穿过人群走向第欧根尼的“狗窝”。
亚历山大问:“第欧根尼,我能帮你什么忙吗?”
“能,”第欧根尼回答,“我希望你闪到一边去,不要遮住我的阳光。”
全场一阵惊愕。亚历山大沉默不语。最后他对身边的人平静地说:“假如我不是亚历山大,我一定做第欧根尼。”
当众人只为自己的利益机关算尽之时,这位英雄却在为人类社会摩顶放踵。他知道,世上活着的人当中,只有征服者亚历山大和公民第欧根尼是自由的。
午后时光,我静静地离开这蜿蜒的花径,唯恐我的身影遮住了向日葵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