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化创新环境中风险投资网络结构特征及其演化研究
- 徐研
- 5字
- 2025-02-18 00:07:58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新技术商业化(New Technology Commercialization)已经成为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新技术商业化活动的种种载体,如高新技术企业、成熟大企业中的新技术商业化项目以及具有市场导向的高校科研院所来说,它们所从事的主要工作就是对新技术进行市场化开发,通过一个类似黑箱的复杂流程,使得新技术及其产品实现其商业化价值,给客户及消费者带来价值,并给载体企业带来利润。
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其成长与发展依赖于其引进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能力(Cooper, 1993;Penrose, 1995;Dougherty & Hardy, 1996)。研究表明,在美国企业以往三年的销售贡献度中,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占有27.5%的份额(Cooper, 2005),由此显示,对于企业的财务绩效来说,创新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新技术开发的关键成功因素为国外学者所大量研究(Cooper, 1979;Calantone & Cooper, 1981;Calantone et al.,1996;Balachandra & Friar, 1997;Song & Parry, 1997;Henard & Szymanski, 2001)。然而,大部分研究都是针对具备优势的大型企业集团以及发达市场经济体的,较少有研究关注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对这些国家和地区创业企业的新技术商业化过程更是少有涉及。一般来说,学者们之所以关注新兴市场,是因为它们具有生产成本优势和广阔的市场潜力。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技术创新方面,新兴市场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Mahamood et al.,2003;Zhou & Leydesdorff, 2006)。新兴市场经济在市场特征、机构发展、消费者的行为和文化背景等方面与发达经济体有很大的不同,针对背景影响性的研究表明,以前针对发达经济体新技术开发的相关研究结论可能不适用于这些新兴市场。
此外,统计数据及前人的研究表明,目前许多国家和产业的技术商业化成功率都低于预期(Vijay K.Jolly, 2001;So Young Sohn & Tae Hee Moon, 2003),并且商业化成功率的绝对数也很低(眭振南,1998)。这意味着,从实质上来说,新技术商业化项目就是一类风险投资项目,其高风险、高收益、高专业化的特征使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不愿为其提供融资支持。而且,由于缺乏专业化的投资决策、投资理念和投后管理能力,社会大众也难以对新技术商业化项目进行有效的直接投资。
据统计,当前我国的技术研究与开发(R&D)资金投入与新技术商业转化的资金投入之比约为1∶2.3,这与1∶10的惯用国际标准差距较大。我国新技术商业转化投入不足使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进程严重延缓。有关资料表明,在我国,每年有3万多项省部级以上的科研技术成果,例如2005年有32359项。每年取得的专利技术也有7万多件,但实施的专利技术比率仅为10%左右,转化为商品并形成规模收益的技术成果比率仅为10%~15%,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目前我国大专院校的科研部门和企业的研发中心的大量科研成果处于闲置状态,难以发挥其应用作用并产生经济效益。如果想从根本上解决新技术商业化不足这一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瓶颈问题,就需要对投融资方式进行创新,拓展技术、市场信息的渠道。当前,风险投资作为一种新型的投融资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独特的投资策略和管理运营方式,与新技术商业化过程中的资源需求方式极为匹配。
风险投资基于高新技术,主要为处于发展前期和中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项目提供资金、运营管理支持的专业投资,非上市中小企业是其主要投资对象,主要投资方式以股权为主,其最终目标在于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后取得高额资本收益,而不在于获取企业控股权。作为一类高风险的、专业的、长期的、有权益的投资,风险投资对促进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被认为是经济增长的“助力器”和“发动机”。国外实践表明,加速技术成果转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建立高科技风险投资体系。一个国家的风险投资体系是否健全,决定了其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能否迅速提升到更高水平,因此这也是提升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必要途径。在新经济的背景下,通过风险投资的支持来实现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可以助力于我国成为“生产”知识,拥有关键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头脑型国家”。当前我国经济进入到新常态阶段,动力转换、结构优化和增速换挡亟待开展,因此开展风险投资非常紧迫。
我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建立、完善、发展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机制。风险投资就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纽带,是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15年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上提出,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和完善资金链。作为创新资金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何种模式的高新技术风险投资体系能有效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实现并增强经济综合竞争力?这将是本书探索的方向和重点。
在我国加速经济转型的时代背景下,风险投资各有侧重,联合风险投资可形成投资网络,从而促进风险投资知识结构互补、优势资源整合,并实现知识和价值溢出。因此,基于联合风险投资网络,风险投资机构可能对新技术商业化活动产生重要影响。然而,当前鲜有文献从联合风险投资发挥信息优势、促进价值增值产生机理的层面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本书的理论意义在于不仅深化了风险投资相关研究,而且完善了技术创新相关理论。虽然在本书之前,已经有文献对联合风险投资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也有学者专门针对新技术商业化绩效的影响因素展开了深入探究,但是较少有学者从社会网络理论的角度,研究联合风险投资网络中各节点之间的关联关系和网络结构特征对新技术商业化活动的影响。
本书基于相关理论分析和数学推导,深入探究了在新技术商业化发生过程中,联合风险投资与新技术商业化价值创造之间的内在关系。新技术商业化是一个涉及多环节、多要素的复杂过程。本书从过程视角下新技术商业化的过程阶段划分和概念内涵出发,研究不同阶段的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具有不同程度的信息、技术和资金不确定性,考证出联合风险投资的支持作用亦有不同的实施重点。联合风险投资推动技术创新、技术转移和促进新技术商业价值实现的作用机理主要基于知识溢出(联合风险投资参与者之间、企业与风险投资机构之间互相学习、共享知识经验,从而导致网络知识自我增长的机制)和价值溢出(联合风险投资机构之间合作程度加深,有利于整合不同领域资源,拓展营销和融资渠道,从而导致网络收益递增的机制),本书对这些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讨论,从而弥补了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
此外,从已有文献来看,社会网络理论是风险投资研究领域的前沿理论,以往用资源基础理论解释新技术商业化影响因素的研究与经验较多,罕有使用社会网络理论分析联合风险投资对新技术商业化的影响。本书将前沿理论应用到空白的研究领域,并将风险投资的资源要素、联合投资情境以及价值创造规律整合到同一个框架中,试图丰富以往研究内容,并拓展现有理论。
(二)实践价值
本书的实践价值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在中国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下,在以创新促发展的关键阶段,笔者探究联合风险投资对新技术商业化影响的内在路径。通过对比不同联合风险投资网络位置对于新技术商业化的影响,提醒风险投资以及科技型企业的网络态度必须改变。这既有利于风险投资自身投资绩效的提高,又有利于国家创业、创新环境的建设,并为其提出策略建议。②由于经验的匮乏,目前大部分中资风险投资机构对联合风险投资网络的认识不足。尽管本土风险投资机构数量大增,却未能对潜在的联合投资网络关系充分挖掘,也未能实现对信息知识资源实现充分利用。在新技术商业化价值创造的过程中,信息、技术、资金在联合风险投资网络价值创造活动主体之间进行流转。同时,联合风险投资网络在其中发挥链接作用,在投资网络中占据优势地位有利于促进知识和价值的溢出效应,从而提高整个体系的运行效率。③对其他国家,尤其是新兴转型经济体发展风险投资、促进产业化发展、提高科技成果的商品化程度有着普适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