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月影千山叩禅心
- 404NotFound即见如来
- 老罗蜀黍
- 1793字
- 2025-03-13 00:31:03
晨钟初歇,小沙弥跪坐在青石阶前。山雾裹着松香漫过禅院,老禅师拄着竹杖缓步而来,杖头铜铃在风里碎成十二声清响。
“师父,昨夜弟子观月时忽生大惑。“小沙弥双手合十,露水顺着僧袍滚落,“若有人披霜戴露行过八万四千里,究竟是要去往月轮所在,还是追逐水中月影?“
老禅师将枯枝投入香炉,看青烟化作白鹤盘旋:“且看那赶路人鞋底沾着的,是峨眉山的云,还是洞庭湖的波?“
“弟子愚钝。前日读《楞严》至'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忽忆起山门外总有人背着行囊夜行。他们踏碎溪中月,惊起林间鹊,却总说要去山那头的月下寻人。“
竹杖忽然点地三声,惊散檐角栖着的灰鸽。老禅师从袖中取出一枚铜镜,镜面布满蛛网裂痕:“四十年前老衲云游至五台,遇着个磨镜人。他白日磨镜,夜里将碎镜悬在枝头,说要聚齐三千世界的月光。“
“后来呢?“
“第三年大雪封山时,他带着最后三枚铜镜往南去了。临行前他说:'原来碎镜里的月光,比满月更懂得照见本心。'“
小沙弥望着香炉里明灭的香篆,忽见半片银杏飘落镜中。裂纹将金叶割成七块,每块都映着不同的天光。
“师父,那赶路人鞋底的尘土...“
“正是他要寻的人。“老禅师以杖作笔,在青石上画了个月牙,“当年马祖道一在衡山结庐,每夜往南岳峰顶负雪而行。怀让禅师问他:'磨砖岂能成镜?'你道马祖如何应答?“
山风骤起,将石上月痕吹散成漫天星斗。小沙弥望着北斗杓柄处的光斑:“莫不是'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
“痴儿!“老禅师突然大笑,惊起满庭竹影,“那磨镜人临走前说了八字——千山月影,俱是故人。“
暮鼓传来时,禅院已浸在淡紫色的雾霭中。小沙弥添茶时见师父正在补衲衣,月光透过窗棂,将棉线染成银色。
“师父,若山水皆是幻影...“
“且去廊下看那盏风灯。“
小沙弥推门望去,但见灯罩上绘着的达摩正在月华中涉水。波纹晃动时,祖师衣袂竟似在风中飘扬。
“三更了,该去藏经阁拂尘。“老禅师将衲衣披在小沙弥肩头,“经过紫藤架时,留心脚下影子。“
月光把石径浇成白银,小沙弥提着灯笼走过,忽然驻足——自己的影子与竹影交叠处,竟显出个负笈书生的轮廓。夜风送来山涧的水声,恍惚夹杂着玉环叮咚。
“师父!弟子见着...“奔回禅房时,却见老禅师正在月下煮茶。茶烟凝成白鹤,爪间抓着半片枫叶。
“饮了这杯再说话。“
茶汤入喉时,小沙弥看见杯中映出万里江山。有舟子夜泊在寒山寺外,有剑客醉卧在黄鹤楼头,最后定格成个背影,正在雪山垭口抛洒经幡。
“这是...“
“你三生带来的执念。“老禅师将茶盏倒扣,“当年你在终南山脚埋了支玉簪,说要等雪化时取回。如今积雪已堆了七重,可还认得归路?“
晨钟再响时,小沙弥跪在佛前上香。供桌上不知何时多了个陶罐,里头浸着昨夜被月光染白的竹叶。
“师父,那陶罐...“
“是磨镜人托云鹤捎来的。“老禅师以柳枝蘸水洒在罐口,“里头装着洞庭水、峨眉雾,还有你去年秋天扫进溪流的银杏叶。“
日上三竿时,禅院来了位云游僧。他斗笠边缘缀着贝壳,杖头系着铜铃,坐下时抖落满襟星光。
“大师可曾见过背着月光的赶路人?“
老禅师将新采的竹叶茶推过去:“施主鞋底沾着的霜痕,可比终南山的雪薄了三分。“
云游僧闻言解下包袱,取出个檀木匣。掀开时满室生辉,竟是九十九块碎镜拼成的月轮。每块碎片里都映着不同的山水:有的现出敦煌驼铃,有的照着秦淮画舫,最中央那片却空无一物。
“此物何名?“
“归途。“
小沙弥添炭时瞥见匣中光影流转,忽然认出某块碎片里的青衫客,正是昨夜杯中映出的书生。
暮色四合时,云游僧起身告辞。老禅师送至山门,指着石阶上新发的青苔:“此去若遇着磨镜人,就说禅院的梅花开了。“
是夜小沙弥打坐至中宵,忽见窗外月华大盛。推门望去,但见满山竹影皆化作负笈行旅,正朝着峰顶的孤月跋涉。他们的足迹落在石上开成莲花,衣袂扫过处涌出清泉。
“师父!这些是...“
“是你三年来扫进溪流的银杏叶。“老禅师将竹杖插入石缝,“当年怀让禅师磨砖,马祖禅师悟道,你当他们在求什么?“
山风骤歇,满山幻影凝成露珠。小沙弥俯身细看,每颗露珠里都映着个熟悉的背影——或荷锄戴月,或仗剑披星,或负笈踏雪。
“弟子明白了!“小沙弥忽然对着群山长拜,“原来弟子即是赶路人,亦是山中月!“
老禅师拔起竹杖,带出半抔带着梅香的冻土:“且将这捧土撒在紫藤架下,来年花开时,自有答案。“
当第一缕晨光刺破云层时,禅院响起了从未听过的钟声。小沙弥看见昨夜云游僧留下的檀木匣正在佛前发光,九十九块碎镜渐渐融成秋水,水中浮着半片带霜的竹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