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其他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

ILD的病因众多,除IIP以外,按病因分类,还包括结缔组织病、药物诱发、肉芽肿性、遗传性和放射性等疾病引起的ILD。

一、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

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on-specif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NSIP)是指IIP中病理表现不能诊断为其他已确定类型的间质性肺炎。NSIP的病理特点是时相均一的炎症和纤维化表现,蜂窝肺很少见。最初NSIP分为细胞型(Ⅰ型)、混合型(Ⅱ型)和纤维化型(Ⅲ型)亚组疾病,但是实际上,NSIP作为单一疾病是不存在的。细胞型NSIP患者几乎均有良好的预后。相反,混合型和纤维化型NSIP有较高的死亡率。在这两种亚型之间,临床、放射学和预后的差别尚不清楚。因而,粗略地分为细胞型NSIP(Ⅰ型)和纤维化型NSIP(Ⅱ型和Ⅲ型),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一)临床表现

1.流行病学特点

NSIP多发于40~60岁,发病过程通常呈渐进性,少数表现为亚急性。

2.症状

咳嗽、呼吸困难和乏力是常见的症状,可伴发热和杵状指/趾。

3.体征

双下肺可闻及吸气相末的velcro啰音。

4.胸部X线检查

主要表现为双肺网状或斑片状模糊影,多累及下肺。胸部高分辨率CT表现为双肺斑片状磨玻璃影或实变影,呈对称性分布,并以胸膜下区域为显著,伴不规则线影和细支气管扩张;和IPF比较,磨玻璃样低密度病变较IPF广泛并且蜂窝肺较常见。

5.肺功能检查

表现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和弥散量减少。

6.其他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淋巴细胞比例增高。

(二)诊断

诊断主要根据临床特征、胸部高分辨率CT、肺通气及弥散功能、病理活检及排除其他已知原因导致的ILD。

(三)治疗

目前糖皮质激素作为首选治疗药物。大多数患者经治疗后预后良好,5年存活率高于80%,部分患者几乎能完全缓解。但可能复发,少数患者病情持续进展甚至死亡。

二、结缔组织病所致肺间质性疾病

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干燥综合征等均可累及肺,产生肺间质纤维化的病理、病理生理、影像学和临床表现。早期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

三、药物性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

可引起弥漫性间质性肺炎和肺纤维化的药物日益增多,包括胺碘酮及抗肿瘤药物或细胞毒药物(博来霉素、氨甲蝶呤等)、六烃季铵、麦角新碱、肼屈嗪、苯妥英钠(大仑丁)、呋喃妥因等。用药到发病间隔的时间不一,可为急性型或慢性型。除了博来霉素等致肺纤维化强的药物以外,多数表现为慢性型。患者可出现气促,肺部影像学呈间质性改变。早期停药后大多可恢复,但发展到肺纤维化则难以逆转。糖皮质激素治疗可有一定效果。

四、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

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extrinsic allergic alveolitis,EAA)是指易感个体因吸入外界有机粉尘所引起的过敏性肺泡炎,为体液免疫介导的肺部疾病,如农民肺(吸入发霉的干草、谷物)、蘑菇肺、甘蔗渣肺、饲鸽(鸟)肺、空调机肺(如嗜热放线菌感染)等。

(一)病理

病理变化在急性期以肺泡炎和间质性肺炎为特征。在亚急性期的特征为肉芽肿形成,非干酪性肉芽肿分散于肺实质中。慢性期呈弥漫性间质纤维化,严重者出现蜂窝肺。

(二)临床表现

1.急性形式

是最常见和具有特征的表现形式。一般在接触抗原4~8h后出现流感样症状,如畏寒、发热、干咳、呼吸困难、全身不适等症状;起病缓慢者,出现渐进性呼吸困难,可伴有咳嗽、咳痰和体重减轻等表现。脱离与抗原接触后,病情可在1~3d内恢复。

2.慢性型

是由于长期接触低强度抗原所致,主要表现为缓慢进展的咳嗽、咳痰和呼吸困难。高分辨率CT以上中肺野分布为主的细支气管中心结节、粗线条或网状影,气体陷闭形成“马赛克”征象,晚期肺部弥漫性间质纤维化,伴蜂窝肺改变。

3.重者可出现呼吸衰竭

急性期X线胸片或肺部CT显示双中、下肺野弥散性、细小、边缘模糊的结节状阴影。

(三)诊断

本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症状及典型的影像学表现(气体陷闭形成“马赛克”征象),血清特异抗体阳性、过敏原激发试验对诊断有一定帮助,需结合临床评价。

(四)治疗

治疗方法是离开工作环境,脱离过敏原,同时可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泼尼松30~60mg/d,用药1~2周)。急性发作病例疗效好。对于慢性已形成纤维化的病例,糖皮质激素疗效较差。

(赖国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