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肺泡蛋白质沉积症

一、概述

肺泡蛋白质沉积症(pulmonary alveolar proteinosis,PAP)是指一种以肺泡腔和细支气管腔内大量沉积磷脂蛋白质样物质为特点的疾病。该病比较少见,但近年来临床诊断的病例数有所增加。PAP可见于各年龄组,但好发于中青年男性。病因未明,可能与抗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自身抗体、遗传基因和某些基础疾病(造血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和免疫缺陷性疾病)导致肺泡巨噬细胞对磷脂蛋白质样物质的清除障碍有关。

二、病理

肺大部分呈实变,胸膜下可见黄色或黄灰色结节,切面有黄色液体渗出。镜检示肺泡及细支气管内充填有富磷脂蛋白质物质,嗜酸性、过碘酸雪夫(PAS)染色阳性。肺泡隔及周围结构基本完好。电镜下可见肺泡巨噬细胞大量增加,吞噬肺表面活性物质,细胞肿胀,呈空泡或泡沫样外观。

三、临床表现

常表现为广泛的肺部渗出,与轻微的临床症状不相符。

(一)症状

1.气促

发病多隐匿,活动后气促,可进展至休息时亦感气促。

2.咳痰

咳白色或黄色痰。

3.全身症状

不明显,但可继发肺部感染而出现相应的症状。

(二)体征

常不明显,肺底偶闻及少量捻发音;重症病例出现呼吸衰竭时有相应的体征。

四、辅助检查

1.X线胸片

表现为两肺弥漫性磨玻璃影,病情进展可出现斑片状影和融合实变影,常有支气管充气征。肺内病灶分布不均匀,通常在肺门附近较明显,酷似心源性肺水肿表现,呈“蝴蝶样”图案。

2.高分辨率CT

磨玻璃影与周围正常组织截然分开,形成鲜明对照的“地图状”改变;小叶间隔和小叶内间隔不规则增厚,形成多角形态的“铺路石”或“碎石路样”。有时可出现形状多样、斑片状、类圆形或大叶性肺炎样实变影。

五、诊断

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特点(牛奶状、放置后沉淀、脂蛋白含量高和PAS染色阳性),或经支气管镜肺活检病理诊断。

六、治疗

目前没有明确有效的药物治疗。

1.肺灌洗治疗

灌洗治疗后,多数患者的呼吸困难和肺功能显著改善或恢复正常,X线胸片可变清晰。缓解状态多数可保持数年以上。少数患者复发,可再做肺灌洗。

2.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

部分患者对替代治疗反应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