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完成与完美
《说句心里话3》是我的第四本心血管健康科普书。终于完稿之后,我却第四次感到深深的遗憾。每一本书的写作过程都是相似的轮回:从一开始的雄心勃勃,到最后的争分夺秒努力赶稿,几乎每一次都高开低走。
这本书写了大半年,比之前任何一本书的写作时间都长,主要因为这段时间恰逢我当选为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肿瘤心脏病学组副组长,医疗和科研任务较以往更加繁重。医生是我的职业,医学是我的事业,我必须首先完成 “正事”,才能兼顾“写作”这个从小埋藏在心底的梦想。
我唯一无愧于心的是,虽然走得慢,但我一直在路上。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骤然暴发,全国医护人员坚守在疫情保卫战的第一线。正所谓时势造英雄,但亲身经历之后才会明白,无论是驰援武汉的医生、护士,还是留守本院的工作人员,大家当时真的是抱着赴死之心,明知可能殉职也没有人临阵退缩。
我国抗击新冠病毒肺炎疫情能取得阶段性胜利,与每一位同道的努力付出密不可分。他们都是英雄,配得上最高的荣誉和褒奖。与此同时,他们也是普通的父亲、母亲、儿子和女儿。隔离期满后,他们终将回归本职,一如继往穿梭在医院长廊上,往返于两点一线之间。在这场没有硝烟的阻击战中,他们不仅有坚守岗位的职业操守和勇于奉献的大无畏精神,也有自己的牵挂、顾忌和害怕。
在这本书里,我想还原他们的真实模样——抗疫英雄也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
另外,作为一本心血管科普故事书,《说句心里话3》延续了之前“医学术语太难懂?讲个故事给你听”的风格。20多年行医生涯中,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每天晚上把让我印象深刻的患者故事记录下来。然后,在我的书中再现他们的经历、情感和诉求。
我总觉得,心血管疾病相对疑难、复杂,容易令人望而生畏。通过这些活生生的患者事例,或许能够引发更多的共鸣,提供更多疾病诊治方面的思路。就像我经常对患者说的一句话:“放心,你不会死的。”对于遭遇心血管疾病打击的人,点燃心中的希望就像搭建一座桥梁,能够支撑他们抵达安全的彼岸。尽管,我们每个人终将走向生命的终点。
我的很多患者都阅读过我写的书,他们在就诊时对跟自己类似的病例故事如数家珍,这让我觉得,为写作而放弃原本就少得可怜的业余时间,也很值得。我可爱、亲爱的患者和家属们,积极向我提供各种信息资料,让我获知了比单纯就医过程丰富得多得多的故事。这些故事里有笑有泪,还有很多很多的爱。
我记录了那么多故事,以至于写书的时候需要精挑细选。当我的目光掠过那一条条记录时,总是难以取舍。在这本书里,我记述了他们当中的一部分,还有一些囿于篇幅未能纳入。
比如,在2019年年底到2020年1月,有一个16岁的男孩一直找我看病。他爸爸妈妈抹着眼泪说,这孩子从小到大考试都是第一名,却不幸得了骨肉瘤。左膝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仅仅两个月,他的脊柱又发现肿瘤转移灶。雪上加霜的是,抗肿瘤药物还损害了他的心功能。为此他的父母双双选择了停薪留职,在上海租房陪他看病。他最后一次来我院就诊,心功能终于稍有起色,可惜,出乎意料的疫情打乱了诊疗计划,我不知道那个男孩后来怎么样了……
又比如,我有个老患者,是一位已经实现财务自由的公司高管,他的嗓音醇厚、充满磁性,非常好听。他有经久难治的高血压,我给他调整了好几次降压药,依然收效甚微。新冠疫情发生后,他通过线上平台约我电话,对我说:“程医生,你那天的猜测惊到我了,但是我实在无法当面启齿跟你诉说我的过往经历,我觉得现在这种不见面的交流挺好,反正现在也不能出门。你说得对,我的高血压确实与一个女人有关……”
2020年,我得偿夙愿,有幸成为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儿时的梦想,四十年后终于成真。不过,当我在巨鹿路上海作协领取作协会员证的时候,已经意识到,生活远比小说精彩多姿。大概是上天洞悉我热爱写作的执念,所以安排我这辈子当医生,这样一来,即便是对每天遇到的病患故事进行白描,也可以打动人心。毕竟,真实感凌驾于一切写作技巧。
当然,跟很多我所敬佩和尊敬的作家相比,我始终是一名业余爱好者,写作基础是相当薄弱的。譬如陈村老师在帮忙审核这本书初稿的时候,不但提出了很多叙事框架方面的意见,还指出了多处错别字以及用词不当。至于我的编辑老师,更是毫不留情,她针对太多不满意的地方,专门写了一个文档发过来。批评之不留情面,令我在第一时间将其束之高阁,隔了好几周才拿出来细看。
就这样,经过一改再改,这本书终于要面世了。
就像我的女儿Happy,尽管有不少缺点,但我依然觉得她是这颗星球上最灵动的生命。
兴趣是最大的动力,我坚信自己还会写下去。判断一件事是否值得去做,不妨参照10-10-10法则,意思就是这件事如果现在这样决定,那么10分钟以后会怎样?10个月之后会怎样?10年之后又会怎样?我希望自己10年以后依然是一个称职的心血管医生,并且依然在坚持写作。即使这两件事我做得都不够完美,但对于真实的人生,完成比完美更加重要。
谨以此书献给我所有的患者和家属。感谢我亲爱的同事们,尤其是赵刚副主任医师、黄浙勇主任医师、锁涛副主任医师、程宽博士、齐璐璐老师,是他们在百忙当中协助对本书进行严格审校;感谢我的家人一如既往给予的鼓励与支持,我对自己作为一名母亲和妻子的身份感到骄傲。
2020年初,同事们奔赴武汉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一眨眼已过了一年。不管全球的新冠疫情如何演变,每个人都会随着时间慢慢老去。不管生活如何改变,曾经的经历与情感永远存在,这也是生活令我们奋斗不已的意义所在。
程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