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肥胖有因

目前,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更可怕的是,在过去30年里,中国肥胖率急剧上升。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发胖呢?

肥胖病有多种原因,这些因素包括年龄、进食过多、体力活动过少、遗传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等(图3-1)。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种现象:父母都肥胖的家庭,小孩通常也胖。有资料显示,父母一方或双方均肥胖,其子女肥胖的发生率明显升高。美国学者通过大规模的人群调查发现,在10~19岁的青少年中,父母一方肥胖,其子女肥胖的发生率为35%~45%;父母双亲均肥胖,其子女肥胖的发生率高达70%~80%;而父母双亲体重均正常者,其子女肥胖的发生率仅为10%。也就是说,肥胖者的子女比其他人更易发胖。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先天遗传因素与后天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导致肥胖。

图3-1 肥胖的原因

胖子总管不住嘴,明知道吃是发胖的罪魁祸首,却仍然忍不住吃。一般来说,一个人的饮食欲望来自于几个方面:①一旦胃肠排空时间过长,会使胃部压力、化学、温度等感受器接受感应,进而触发神经冲动中枢性传导,使下丘脑腹侧核区接收到信号,进而产生进食的欲望和行为。②脑部血液循环中血糖含量下降,信号传递给下丘脑饮食控制中枢,进而产生饥饿感,由此引发进食欲望。③由血糖与瘦素(由脂肪细胞分泌,是让人变瘦的激素)共同调节,往大脑传送血糖及激素信号,产生饥饿感,进而使人产生进食欲望。中国和美国的科研人员经过长达4年的合作研究后发现,有5%左右的肥胖患者因为瘦素信号通路中的基因发生遗传变异,下丘脑接收不到“减肥”信号,从而导致体重失控。因此,如何克服瘦素抵抗是今后肥胖症治疗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人们常说“十个胖子九个懒”。胖子们懒是因为肥胖导致体重增加,加大了心、肺、运动器官和关节的负荷,使得肥胖者对运动的耐受性差,越不活动脂肪就越多,就越来越不愿动,因此陷入越胖越不爱动的恶性循环中。2017年1月,美国国家糖尿病、消化病与肾病研究所的科学家亚历克赛·克拉维兹的团队发现了导致人们肥胖却难以“迈开腿”的秘密。该团队的一项研究显示,肥胖会干扰大脑内纹状体多巴胺信号通路,从而降低了肥胖人士的运动兴趣。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肥胖会使人变得不爱动,但不爱动不是长胖的必然原因。

社会因素对肥胖症的发生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只需要动动手指,就可以得到食物,各式各样的美味食物引诱着食欲、充斥着眼球,让人无法拒绝。随着食品生产、加工、运输及贮藏技术的不断改善,人们得以选择更为丰富的食物。同时,随着家庭成员的减少,职业女性数量、收入的增加,许多家庭在外就餐和购买工业化食品及快餐食品的情况增多,导致过量脂肪的摄入而发生肥胖。

有些药物在有效治疗某种疾病的同时也能使患者身体肥胖,比如抗抑郁药(包括帕罗西汀、舍曲林、阿米替林、米氮平)、抗精神病药(包括奥氮平、利培酮和喹硫平)、抗癫痫药(如卡马西平和加巴喷丁)等。激素类药物(包括强的松和甲基强的松龙等)是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哮喘和部分癌症的重要药物,同时这些药物也会干扰能量代谢、增加食欲,使人体重增加。这类由药物的副作用导致的肥胖约占肥胖症的2%。另外,长期使用含有孕激素成分的避孕药会增加食欲,从而导致肥胖。一般而言,停止使用这些药物后,肥胖情况可自行改善。但切不可自行停药,耽误疾病的治疗,必须配合医生达到“以最小剂量达到理想效果”的程度,从而避免体重增加过快。

其实发胖的原因远比我们想象得要复杂的多,有些发胖因素更是我们不曾想到的:①祖先遗传给我们的是一种具有“节约”性质的基因,这种基因与他们当时所处的环境和高强度的体力活动有关,但这种基因却不能适应现在高脂肪、高能量饮食结构和缺乏运动的富裕生活。这也正是生活好了而胖子多了的主要原因。②《自然医学》杂志上刊登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卫庆教授团队和华大基因共同完成的一项研究,揭示了中国人群中肠道菌群的变化、氨基酸循环与肥胖之间的关系,这也预示着通过肠道微生物来治疗肥胖是可行的,对我国肠道微生物与肥胖研究领域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