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建立生活规律:吃、喝、拉、撒、睡

“吃、喝、拉、撒、睡”这几件事贯穿了人的一生,是生存的生理需要,虽然其与生俱来,但对孩子而言是需要学习和培养的“技能”。爸爸妈妈辅助宝宝掌握这些技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帮助宝宝把这些“技能”形成一套自己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使孩子受益终身。

吃/喝:

吃喝是获取营养最直接的方式。除了给宝宝提供最适宜的口粮,爸爸妈妈还须注意:选择正确的喂养方式,培养宝宝良好的饮食习惯,为其健康打下基础。识别宝宝发出的饥饿和饱腹信号,及时予以应答,是早期建立良好饮食习惯的关键。在最初的2~3个月可按需喂养;3个月之后逐渐定时,每3~4小时哺喂一次,全天大约6次;4~6个月时,逐渐减少夜间哺乳,帮助宝宝形成夜间连续睡眠。但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的特点,爸爸妈妈注意的是不要因为某一餐进食量偏少就频繁喂养,打破既往的喂养节律。要保持两餐之间一定的时间间隔,给时间让胃排空,才不容易影响全天的进食总量。如果是婴幼儿期的孩子,孩子自己吃后,如果明显不足,可以帮助孩子再进食。一般来说,除非生病,否则孩子不会刻意去节食。一定的饥饿感其实可以促进下一餐的进食量,另外也让孩子明白该吃饭的时候不好好吃饭就会饿肚子,引导其自觉在“该吃饭时好好吃饭”,从而建立规律的饮食习惯。

拉撒:

排便习惯的培养主要开始于如厕训练。一般在2岁后可以开始进行如厕训练。最好在孩子做好准备后再开始进行训练,过早开始反而会事与愿违、事倍功半。采用轻松、以儿童为导向的如厕训练方法。训练如厕时间每一个孩子不相同,每日应在同一时间,持续5~10分钟,每日1~2次。每天都应遵循这一常规,特别是在节日、假期或周末。使用成人马桶双脚触不到地面的孩子,给他/她提供脚部支持(使其舒适及放松盆底),可以使用一个凳子来垫脚。训练的第一步是大便训练。小便通常伴随大便一起出现,孩子在开始时可能分不清二者的区别,不过一旦大便训练开始后,大多数孩子(特别是小女孩)会迅速分清二者的区别。另外,孩子还要完成午睡及夜间上厕所训练。最好的方法是鼓励孩子入睡前或一睡醒就马上使用坐便器。

睡:

睡眠是孩子健康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很多父母都认同睡眠对孩子生长发育的重要性,使得这一问题也成为父母在养育孩子过程中最常担忧的问题之一。“我的孩子是不是睡得太少了?要睡多少小时才算够?和其他孩子比起来,为什么我的孩子睡得比较早/晚?为什么我的孩子睡觉总是哭闹,而别的孩子几乎可以一觉到天明?”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有最佳的睡眠时间表,但经常让一些年轻父母沮丧的是这些建议却并不适合自己的孩子。这很正常,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差异。例如,有些孩子能在出生后一个半月到两个月就建立固定的睡眠节奏,并且一睡就是好几个小时,一觉到天明;但是另一些孩子可能好几个月或者更长的时间都持续着难以预测的睡眠节奏。父母经常问医生:“孩子白天应该睡多少小时,晚上应该睡多少小时?”其实这个问题并没有适用于每一个孩子的“标准”答案。特别是在2岁以前,孩子的个性、脾气以及环境因素等都会影响睡眠时长、入睡时间和睡眠质量。

注意观察孩子,和成人一样,白天也会有“昏昏欲睡”的时候,如果能在这个时候睡觉,睡眠质量要比其他时间睡觉时更好。所以睡眠的时机是良好睡眠的关键。也就是说优质的睡眠很大程度上和什么时候睡有关,而比睡了多久更重要。爸爸妈妈要注意观察孩子,发现孩子正在形成的生物钟,敏锐地识别身体发出的“要睡觉”的信号,帮助孩子按照自己生物钟的节律睡觉,以获得更好的睡眠质量。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机,太早或太晚想让孩子睡觉就不那么容易了,或者即使睡了,睡眠的质量也会受影响(相关问题可参照第三章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