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伤寒论》的方剂

方剂的记载,在现存的古医籍中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它仅载13方,远不能满足临床治疗的需要。到了汉代,由于药物的不断丰富与发展,特别是复方的广泛应用,使方剂学在配伍理论、临床实践方面均有了较大的进展。近几年出土的汉代医药木简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可靠的文物根据。从1972年12月在甘肃武威出土的一批东汉早期的医药简牍来看,内有医方30多个,而且几乎全是复方,用药约100种,可见当时的方药已有相当水平。由此可见,《伤寒论》中所载的方药并不是张仲景所独创,但是张仲景在继承并发扬汉代以前的医药学遗产,将理、法、方、药一脉贯通,开创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方面,确实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伤寒论》的方剂上溯岐黄,下逮百世,有“方书之祖”称号。其主要成就有下述几点:

1.体现了治疗八法。在临床的具体应用上,奠定了方以法立、法以方显的理论。

2.组方精简,配伍严密,经亿万人次实践而疗效显著。

3.方证结合紧密,确能解决“证”的要求,成为有证必有方的治疗体系。

4.组方不拘一格,随证处施,不偏于一家之见,可为后世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