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与地方病防治研究有关的重要概念
我国在半个多世纪的地方病防治研究中,我国的科学家在地方病防治工作中充分利用流行病学这个工具,对地方病病因、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同时亦补充和丰富了流行病学的内容,其中从地方病防治角度,给予了流行病学概念新的内涵,诸如病因、亚临床病例、活跃病区、疾病链等,现将这些在地方病防治研究中常用的概念介绍如下。
一、病因、条件、因素
病因(cause of disease),又称致病因子,是指能引起疾病发生并决定疾病特异性的体内外因素。病因分为化学的、物理的、生物的、精神心理的以及遗传因素等几个方面。没有病因不能发生疾病。对于已知原因的地方病,不论是自然疫源性疾病、地球化学性疾病,还是与特定生产生活方式有关的疾病,病因总是单一的,作用于人体的途径也是简单的,多数也是单一的。
条件(condition)是指在现实生活中构成疾病链,即从病因到发病的整个过程的有效环节,一般具有必要条件的性质。钉螺不是血吸虫病的病因,然而是日本血吸虫病发生的一个环节,是必要条件,没有钉螺不会有日本血吸虫病。在房内敞灶烧煤做饭取暖不是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砷)中毒的病因,煤只是氟、砷的载体,也是氟(砷)中毒发生的一个环节,是必要条件,没有这种生活习惯不会有氟(砷)中毒。
因素(factor)不是病因,不是条件,然而与原因、条件之间有联系,对其有“修饰”性作用,影响疾病发生的强度。大多数地方病的病情均受贫困的影响,越贫困地区,病情越重,那么贫困就是地方病发生强度的影响因素。
在疾病发生过程中,原因、条件、因素有其各自的特定地位,不可笼统地混用。
二、亚临床病例
亚临床病例(subclinical case)无临床表现,甚至于并无不适的感觉,他们是临床的甚至是病理形态意义上的“健康人”。这种病例意味着接触病因后的最早期反应,是先于病理形态改变的机体反应,可能是免疫学的,亦可能是生物化学的,但最终都是病理化学反应。把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比作雪山,典型严重病例是雪山顶,其下的山腰可理解为早期临床病例,有轻度或非典型的症状,它的山麓和向平原的广阔过渡带,可象征那些通常被忽略的尚未被完全认识的亚临床病例。这些人群为数众多,“向坏”可能变成早期的或者典型的病例,“向好”可能恢复为健康人。克山病、大骨节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碘缺乏病,以及自然疫源性地方病都存在着不同水平的亚临床病例,或在免疫水平,或在酶学水平,或在分子水平等。
认识亚临床病例,并把它从临床水平的正常人群中分离出来,不仅是研究病因及致病机制的需要,更是早期预防地方病的需要,这是地方病流行病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三、活跃病区
地方病病区的划分,一般单纯根据病区中患病人数的多少、居民患病率高低分为重病区、中等病区、轻病区和非病区,但这种方式并不能完全反映病区致病因子的消长及年度波动情况。大骨节病首先引入活跃病区概念,对应有相对静止病区、静止病区的概念。
活跃病区(active endemic area)是指致病因子多、作用强烈且有许多新发患者的地区。
相对静止病区(relatively silent endemic area)是指由原来活跃病区变成致病因子明显减少或消失,且新发患者相对较少的地区。
静止病区(silent endemic area)是指致病因子长期基本消失,基本没有新发病例的地区,但有相当数量早年患病的老病例。
克山病、鼠疫、血吸虫病等都有“活跃病区”现象。所以,根据致病因子的强度预测病情发生的严重程度,或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判断致病因子的强度,这是地方病流行病学另一主要任务。
四、自然疫源性疾病
认识自然疫源性疾病(natural focus disease)必须先理解什么是自然疫源地。自然疫源地(natural focus)是指某种疾病的病原体(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原虫、蠕虫等),在自然界野生动物中长期保存并造成动物疾病流行的地区,由病原体、易感动物和媒介构成。在一定条件下,人进入自然疫源地可受到感染,这种由野生动物传给人的疾病称之为自然疫源性疾病。由于自然疫源地有一定的生态环境,这就决定了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地方性,诸如血吸虫病、鼠疫、布鲁氏菌病等均呈典型的地方性流行特征。
五、疾病链
疾病链(the disease chain)指一系列引起某种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由致病因子、传播途径和人的机体三个部分组成。致病因子(agent of causing disease)可能具有化学的、生物的性质,可能存在于土壤、水、空气、生物体的一种或多种生活环境载体或媒介之中,如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的氟源来自水,而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的氟源来自空气和被烘烤的玉米等食物。传播途径(path of transmission)是指病原体或致病因子在媒介(昆虫叮咬、空气飞沫和其他方式)、载体介导下侵入人体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包括致病因子、载体或媒介,还包括人的生产、生活的行为,诸如血吸虫病是人们在生产中接触疫水后发生的,肉毒中毒是人们习惯食用自制豆制品后造成的等。人的机体(human body)对致病因子易感程度受年龄、性别和营养状况的影响非常明显,直接表现为靶器官不同程度的特征性改变。
疾病链中容易用人为方法阻断的部分称之薄弱环节,是否容易乃相对于当地、当时的实际情况。搬迁对任何地方病防治似乎都有效,但操作困难,所需经费庞大,除非没有任何其他防治方法,否则,它不能是“薄弱环节”。研究疾病链组成,挑选薄弱环节,加以阻断,这是地方病防治中最核心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