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中国地方病防治经验

回顾我国地方病防治历史,我国地方病防治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经验。

一、不断加强党和政府领导,紧密依靠各部门配合

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地方病防治工作,并作出重要批示。毛泽东主席亲自调研、部署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并欣然写出《七律二首•送瘟神》诗二首;周恩来总理多次批示指示克山病、大骨节病防治工作,要求专业人员一定深入病区搞清楚病因;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同志为地方病题词,将地方病防治工作上升到人民幸福的高度;第三代及以后历任中央领导心系病区居民健康,将地方病防治与脱贫工作相结合,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地方病危害。

在地方病防治工作中,政府行为的最直接体现,就是在政府领导下,各相关部门依据国家地方病防治规划的防治目标和工作职责,落实防治任务,并投入大量防治经费。1995年,国务院批准建立加碘盐工程,投资9.8亿元,对全国食盐生产企业的加碘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到2002年,形成了818万吨碘盐生产加工能力,完全满足了全国居民食用碘盐的需求。“十一五”期间,国家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投资1 053亿元,解决2.1亿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十二五”期间,投资1 500多亿元,解决2.9亿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包括所有地方性氟中毒和砷中毒病区人口。

政府行为另一个最直接体现,就是设立重大科研项目和组织科研攻关,包括陕西省永寿县大骨节病综合科学考察、云南省楚雄克山病综合科学考察、长江三峡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防治措施的研究。国家科技部从“七五”到“十二五”期间,以及“十四五”均设立了地方病领域的攻关课题和科技支撑计划,有些病区省份和部门亦设立了地方病的研究课题。

二、坚持“预防为主”,保持一支全国地方病专业队伍

在地方病预防过程中,需要有地方病防治科研队伍(或称网),特别要有坚持在第一线工作的人。这个队伍为我国地方病防治科研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谓“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有坚持28个新年、春节在病区第一线抢救治疗克山病患者、开展克山病防治研究的于维汉院士;50多年始终坚守大骨节病病因研究,并最终揭示流行机制、提出科学防治措施的杨建伯教授;在实践中总结出大剂量维生素C静脉注射疗法治疗急型克山病取得显著疗效的王世臣教授;防治研究碘缺乏病取得显著成绩的朱宪彝、李健群教授;从地理环境方面阐述克山病和大骨节病病区成因,并编制我国第一本地方病地图集的谭见安教授等。

三、紧密联系病区实际,开展科学研究

围绕地方病科学研究,均是要解决地方病的防治问题。1959年秋冬之交,东北病区再度暴发克山病,卫生部组织多单位多学科专家,边防治边开展调查研究,筛选出以“三防四改”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预防措施,提出要坚持“三早一就地”的救治方针,并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杨建伯教授课题组用了10年时间,开展系统的大骨节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①致病因子是通过病区产的谷物进入人体的,与饮水无关;②不同种类谷物传病作用不同,小麦、玉米传病,大米不传;③谷物的含水量及贮存条件,对于真菌产毒有重要影响。这些发现不仅对大骨节病病因揭示有重要意义,对大骨节病的防治亦有重大作用。中科院地理所、地化所和恩施防疫站深入食物高氟病区证实了食品中氟来源于煤烟污染,为防治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提出了正确途径。

四、重视病情监测,提出防治策略和防治规划

1990年开始全国大骨节病、克山病、地方性氟中毒等监测。结果表明:截止2020年底,全国大骨节病病情与20世纪70~80年代相比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全国大部分病区病情得到了控制,但青藏高原的病情仍未完全控制;急型克山病在全国病区已20余年零发病,亚急型克山病近10年几乎未检出,全国病情稳定,绝大部分病区的病情达到消除水平;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防治措施落实情况稳定,改良炉灶合格率为96.99%,合格改良炉灶正确使用率为98.31%,8~12岁儿童氟斑牙检出率为4.49%,171个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县达到控制或消除水平,控制消除率为100.00%;1 055个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县的全部73 777个监测村中,改水率为95.0%,改水工程正常运转率为96.2%,水氟含量合格率为75.1%,8~12岁儿童氟斑牙检出率为15.5%,氟斑牙指数为0.3,呈边缘流行强度,1 042个病区县防治措施达标,达标率为98.8%。从2005年,我国开展了地方性砷中毒监测,目前,全国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改良炉灶的合格率为99.54%,正确使用率达到100.00%,砷中毒患者检出率为0.18%,无新发砷中毒病例,12个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县均达到了消除标准,消除率为100.00%;饮水型砷中毒病区改水率为98.14%,改水工程正常运转率为97.86%,水砷含量合格率为90.55%,砷中毒患者检出率为0.36%,未发现新发砷中毒病例,122个饮水型砷中毒病区县或高砷区县均达到了消除标准,消除率为100.00%。我国碘缺乏病监测是从1994年正式开始的,利用国际组织推荐的PPS抽样方法,覆盖全国所有省份,截至2020年底,在国家水平上,碘盐覆盖率达到95%以上,合格碘盐食用率达到90%以上,8~10岁儿童尿碘中位数为207.1μg/L,孕妇尿碘中位数为169.4μg/L,儿童、孕妇碘营养处于适宜水平,8~10岁儿童甲肿率为1.5%,上述数据表明,我国碘缺乏病达到了消除水平,全国有2 799个碘缺乏病病区县全部达到了消除标准。

五、广泛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动员群众自觉参与地方病防治

70多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通过各种宣传形式和载体,不断地向病区干部、群众进行宣传。近些年,卫生部门利用国家中转地方病防治项目,在当地政府、教育部门支持下,针对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和地方性砷中毒在病区开展防病知识的健康教育,使小学生和家庭主妇各种地方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尤其小学生提高更为明显,达到90%以上。各地十分注重防治地方病工作从小学生抓起,把地方病危害及防治常识编入小学生卫生教材,对青少年进行地方病基础知识教育,又通过学生向家长及社会广为宣传,收到很好的效果。

六、坚持防病治病与脱贫致富相结合,彻底消除地方病危害

实践证明,地方病完全控制除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外,一定与脱贫致富相结合,才能做到一劳永逸。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实行包产到户政策,激发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种田有了自主权,什么挣钱就种什么,不仅提高了收入,改善了生活,还改变了主食单一的情况,从20世纪80年代始,我国大部分省份的克山病和大骨节病的病情呈稳定下降态势,尤其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这两种地方病病情急剧下降,特别是东北和华北病区达到控制甚至消除水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些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居民,由于收入多了,盖起新房,装上了密封炉灶,用电炊事,改变了敞灶取暖做饭的习惯,彻底告别了氟中毒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