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中国地方病防治策略
70多年的地方病防治,取得了令国内外瞩目成就,也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经验,其中根据地方病流行病学特征和防治工作的特点,总结出“政府领导,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有效工作机制,以及“预防为主,因时因地制宜”的防治策略,这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地方病防治工作都有指导意义。另外,从技术角度,要想制定某种地方病防治策略,必须按照预防为主的思想,依据正确的理论和防治经验,针对疾病链的薄弱环节,兼顾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事半功倍,因地制宜地实现对目标地方病疾病链的有效阻断,诸如大骨节病防治,需采取换粮、主食大米、搬迁等措施;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砷中毒防治,需改炉改灶,改变主要食物干燥方式等措施;饮水型地方性氟、砷中毒防治,需采取改换低氟、低砷水源或利用理化方法除氟、除砷;碘缺乏病防治,应坚持合理的科学食盐加碘,重点人群和重点地区要重点防治。地方病防治策略的制定,无论何种地方病,都要重视健康教育,普及地方病的防治知识,引导病区居民主动参与地方病防治工作,配合国家实现地方病早日控制的目标。
由于地方病形成的特点,疾病发生与自然生态环境有关,与环境中的元素分布有关,其病因往往都是存在于我们赖以生存的这种自然地理环境,是难以从根本性改变的,人们很难消除这类致病因子,一旦放松防治,病情就会回升,这就决定了地方病防治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例如,有一些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水利部门反复改水,管理措施跟不上,水氟又回升,病情自然反弹;在一些碘缺乏地区,甚至是一些经济发达城市,一些居民对食用碘盐产生误解,造成孕妇碘营养水平偏低,儿童甲状腺肿大率升高,存在碘缺乏病隐匿流行的风险。目前,我国仍有部分防治措施未落实的病区,还有病情严重的地方,尤其在我国贫穷地区,不仅病情往往较重,还常常落实防治措施比较困难,已落实防治措施也不容易巩固,这是由于我国贫困地区大多数都是老少边穷地区,经济文化教育水平偏低,阻碍了当地的地方病防治措施落实与巩固。为此,地方病防治工作应继续得到重视,将其与我国所有贫困地区脱贫且保持脱贫成果相结合,更要与我国健康中国建设目标相结合,彻底消除地方病对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危害。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应按照精准防控、科学防控的策略,针对我国地方病防治的薄弱环节或防治工作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要采取专门举措予以解决:①对于合格碘盐食用率下滑的地区,要确保合格碘盐覆盖率保持在90%以上,同时要继续开展碘缺乏病防治宣传教育,避免碘缺乏病病情反弹,引起儿童智力隐性的损伤;②我国还有5%多的地方性氟中毒病区,虽已改水,但氟含量超标,所以,要因地制宜的采取置换水源、理化除氟等方式,解决生活饮用水氟含量超标问题;③继续巩固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防治成果,落实综合防治措施,推广清洁能源使用,彻底消除其危害,同时加强健康教育,让病区居民形成世代相传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④目前我国饮茶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低氟砖茶饮用率较低,必须从低氟砖茶供应和居民健康教育两个方面入手,迅速提高低氟砖茶饮用率,遏制住饮茶型地方性氟中毒的危害;⑤关心贫困病区地方病患者救治问题,对地方病患者不仅要关注他们的治疗问题,还要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将地方病防治工作与脱贫工作相结合。
综上,我们国家应建立地方病可持续性消除机制,保留地方病防治组织机构,稳定地方病防治科研队伍,支持国家地方病防治控制中心和区域地方病控制中心建设,保证充裕的地方病防治科研经费,加强国际合作,不断创新推广先进、适宜的防治技术,持续消除地方病危害,为健康中国建设服务。
(孙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