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方病分类

地方病按其致病原因可分为4类,地球化学性疾病、自然疫源性疾病、与特定生产生活方式有关的疾病和原因未明的地方病(表1-1)。其中原因未明的地方病,一旦查清病因,也将归入上述三类中。

表1-1 地方病分类及其主要病种

其中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及砷中毒、饮茶型地方性氟中毒、趴子病是中国特有的地方病;世界上,克山病、大骨节病的病区主要分布在中国,仅在我国东北周边国家的接壤地区,历史上曾有这两种地方病发生。

在上述各类地方病中,我们国家曾纳入重点地方病防治管理的有8种,分别是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克山病(Keshan disease,KD)、大骨节病(Kashin-Beck disease,KBD)、碘缺乏病(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IDD)、地方性氟中毒(endemic fluorosis,简称“地氟病”)、地方性砷中毒(endemic arsenicosis,简称“地砷病”)、鼠疫(plague)和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目前,血吸虫病、鼠疫和布鲁氏菌病已经不被纳入重点地方病防治管理范围。上述重点地方病是我国主要的地方病,在历史上曾给病区居民身体健康带来极大危害,在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流行。最新统计数据显示,除碘缺乏病外,其他地方病受威胁人口超过2.4亿,各类患者60余万人,不仅给社会带来巨大经济负担,还成为当地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目前我国地方病重病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地方病亦成为拉大东西部地区差距,阻碍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