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养生之道

一 道法自然

1.为什么中医养生要顺应天道

关键词 顺时养生 养生

唐代诗人李白在《五鹤西北来》中云:“愿餐金光草,寿与天齐倾”,表达了古人“人与天共老”的美好愿望。那“天”为何物?养生为什么一定要顺应天道?顺天而为和人的健康长寿有什么必然的关系吗?

专家说

广义的“天”是指浩瀚无垠的宇宙,无边无际;中国智慧的古人以地球为中心,观测到至少有七颗星,包括太阳、月亮和金、木、水、火、土五星,距离地球较近,构成狭义的“天”。这七颗星沿着相对固定的轨道周而复始地运动,且相互影响,这种运动产生的时空交互,对地球上万物(包括人类)的生、长、壮、老、已起着决定性作用。古人把他们观察到的天、地、人之间的种种规律写入经典,留与后人,护佑着人类的繁衍生息。

《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黄帝内经》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这表明,天、人虽都自成体系,但又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两者之间,天是决定性的存在,所谓“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天道失常,灾难横生,地球上的生物生存的基本环境可以毁灭于瞬间。

在天和地之间,人是微小的存在,时刻禀受天地之气的影响。人又是智慧的存在,能够预测和感知天地之气,有的人非常敏感,能够通过自己的躯体不适推测出天气的变化,如膝盖痛了,预示着明天会降温。

人的智慧还体现在懂得趋利避害,顺势而为,保全自己。比如真正懂得养生的人会顺应天时,把自己融入天地,他们会把“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作为自己的作息法则,会把“冬吃萝卜夏吃姜”的应时应季作为自己的饮食法则,他们不用医生反复叮嘱,也会主动远离烟酒、不暴饮暴食,不会过度追求物质享受,会珍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包括空气、水、土壤等,会主动保护环境,做绿水青山的守护人。

所谓“天道”并不是迷信,而是自然与人类生存、生产活动之间所存在的规律,如“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二十四节气养生法、八段锦、五禽戏……“天道”所含的规律包罗万千,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并实践。

(于国泳)

2.为什么中医养生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关键词 阴阳 术数 养生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出自《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黄帝与天师岐伯在探讨古今之人的寿命和健康状况为何会产生天壤之别。岐伯总结出上古真人养生的20字箴言,即“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在这20字箴言中,“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是总则,那么为什么要“法于阴阳”?什么是“术数”?怎样做才能“和于术数”?

专家说

为什么要“法于阴阳”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要说清楚天地之道,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智慧的古人历经数千年的观察、总结与凝练,把宇宙万物周期性运行变化的复杂规律用阴与阳两个象态来表示,二者之间互为根本,持续不断地进行着消长、转化运动。阴阳的动态变化决定着万物(包括人类)的出生、发育、老化和死亡,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只有把握了阴阳变化规律这把金钥匙,才有可能打开通向“天年”之路。所谓天年,《黄帝内经》中的说法是人可以活两个甲子,即120年。

什么是“术数” “术数”是天地阴阳的具体体现,是遵循自然规律之理数而形成的相应养生之术。如河图、洛书、天干、地支、五行生克制化之理,称为“数”;依数而形成的养生之术,称为术数。

怎样做才能“和于术数”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有言:“术数者,修养之法则也。”养生的术数,也就是养生的法则非常多,如《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关于养生、养长、养收、养藏之道,《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到的阴平阳秘,《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论述的七损八益,《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要求的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这些都需要我们学习并在养生道路中予以实践和体悟。

健康加油站

河图洛书

“河图洛书”语出易经《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河,黄河;洛,洛水。河图和洛书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蕴含着宇宙星象之数理,也可称为数字太极图。河图1~10数是天地生成数,洛书1~9数是天地变化数,它们之间巧妙组合,融于一体,建构了宇宙时空合一,万物生成演化的运行模式。

(王耀献)

3.为什么说阴阳调和才健康

关键词 阴阳 健康

万事万物皆有阴阳,人自然也有阴阳。人的健康与阴阳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说阴阳调和才健康?

专家说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在人体既可以描述组织结构,如背为阳,腹为阴;头部为阳,足部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五脏中心、肝为阳,肺、脾、肾为阴;又可以描述生理功能状态,人体正常状态的维持,靠的是脏腑阴阳的协调,“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打个比方,阴是收藏,是存钱;阳是发散,是花钱,经济良性发展自然需要收支平衡。在人体,阴阳调和才能保持健康。阴胜于阳,会出现机体的消极状况,显现出寒象,如出现畏寒、怕冷、手脚冰凉、消化不良、舌淡苔白、大便溏稀等症状;阳胜于阴,就会出现机体功能亢进的表现,显现出热象,如口腔溃疡、口咽干燥、舌红苔黄、大便干燥等症状,类似于大家常说的“上火”。当然,阴阳在人体中的表现是非常复杂的,当阴阳不协调超过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后,就会出现疾病状态,这时就需要找医生进行专业的判断与诊治。

健康的状态需要阴阳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充沛、稳定且相互协调,人才会健康。

健康加油站

阴阳的内涵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术语,是古人认识世界的方法论创新。太虚寥廓,从混沌状态到太极,再到分为阴阳,一分为二后才有二生三,三生万物……即便人类认识世界的水平和能力得到不断提升,认知更为深刻,但最初的认识仍然来自阴阳的划分。

阴阳是事物产生变化的两种象态。“阳”代表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态势,相反,“阴”则代表从大到小,从盛到衰的发展态势。阴阳代表的不只是非黑即白的一个点,而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阴阳为一体两面,彼此互藏,相感替换,不可执一而定象。

(于国泳)

4.为什么中医讲究四时养生

关键词 四时养生 天人合一

古人观天象,以“岁”记录一个时间周期,又根据气象、物象的不同,将一岁一分为四。春、夏、秋、冬,四时寒热温凉,各有所主,分属掌管着万物的生、长、收、藏。那么四时所主真的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影响吗?中医为什么讲究四时养生?

专家说

中医学始终遵循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人居气交之中,与天地一体,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气候变换必然会对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产生不同影响。顺应天地的变化规律,与天地同频,从起居、运动、饮食和情志等方面主动调整,则更易收获健康。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中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辟邪不至,长生久视。”智者养生能够达到“长生久视”的境界,其关键在于一个“顺”字,把握四时特点,顺势而为。

春主生长,顺生长之势养生 在起居上入夜即睡,天亮起床。保持心情舒缓,衣着宽松,可在公园中散步。吃些甘味之品,如山药、大枣、红薯,补养脾胃。

夏主长养,顺长养之势养生 在起居上同春季,入夜即睡,天亮就起床,不要赖床。保持心情愉快,乐观积极,多参加社交活动。可跑跑步,适度汗出,不能大汗淋漓。少吃冷饮,可适当吃些西瓜等解暑的应季瓜果。

秋主收敛,顺收敛之势养生 在起居上早睡早起。保持情志安宁,多做和缓运动,如瑜伽、太极拳。多食用秋梨水、百合银耳粥等润燥之品;少食用辛辣刺激之品,保护津液。

冬主闭藏,顺闭藏之势养生 起居上早睡晚起,可等到太阳出来再起床。精神内守,多晒阳光,可在室内练习八段锦、五禽戏等。冬季可适当进补如食用膏方,同时可食用白萝卜汤等顺气之品。

(于国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