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脑白质炎性脱髓鞘病变
病例1-2-1
【临床病史】
男性,27岁,“下肢麻木10天” 。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见图1-2-1。

图1-2-1 头部MRI
【影像征象】
MRI:双侧半卵圆中心、侧脑室旁见散在多发斑片状长T1、长T2、FLAIR高信号,长轴垂直于侧脑室壁,无弥散受限。增强扫描部分病灶明显强化。
【印象诊断】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
【相关知识】
多发性硬化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慢性脱髓鞘疾病,好发于中青年(20~40岁),儿童少见,女性多于男性(发病比例为1.7∶1~3.0∶1),西方国家发病率明显高于东方国家。该病属于特发性脑白质脱髓鞘病变,典型特征是具有时间多样性和空间多样性。MS的病因学研究显示,它是一种遗传-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疾病。EB病毒感染是明确的高危因素。此外,紫外线照射、吸烟、维生素D缺乏、肥胖都是重要的环境危险因素。虽然家系研究还没有提供多发性硬化是遗传病的直接证据,但本病确实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家族聚集现象。
MS病理变化是一个免疫介导的连续过程,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淋巴细胞(CD8+T细胞为主)以及多种炎症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IL-12、IL-17、IL-18、集落刺激因子等共同参与其中。病理过程早期表现为髓鞘崩解,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轴索形态未受影响。随着病情发展,髓鞘崩解产物被吞噬细胞清除,形成坏死灶,轴索消失。晚期病灶区有胶质细胞增生,周围有网状与胶原纤维增殖,形成斑块,最终导致累积性的运动和认知障碍。
MS患者通常表现出疲劳、抑郁、发热和运动功能恶化、认知能力下降。不同脑功能区受累亦会出现相应临床症状。脑干及脑神经受累可出现视神经炎、核内眼肌麻痹、三叉神经痛、复视(例如外展神经麻痹)、眩晕;小脑受累出现共济失调、步态障碍和振动幻视;大脑和脊髓受累表现为肢体感觉丧失或感觉异常、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尿失禁等。
MS分型如下:
1.复发缓解型(RRMS):约占70%,发病后可完全缓解,2次发作间有后遗症或有残留缺损,但2次复发间无进展。
2.继发进展型(SPMS):起病时为复发缓解型,之后逐渐进展恶化。
3.原发进展型(PPMS):起病急,不断加重,无缓解或仅有短暂缓解。
4.进展复发型(PRMS):发病后病情逐渐进展,并间有复发,2次发作间可完全或不完全缓解。
【影像特征分析】
CT平扫检查MS病灶表现为等或低密度,多无占位效应,增强扫描病灶可有或无强化,慢性期有脑萎缩表现。MRI检查有几个典型影像征象:①直角脱髓鞘征是指T1低信号、T2高信号的病灶,长轴垂直于侧脑室壁,通常累及胼胝体。②室管膜点线征是特异性的早期征象。在矢状位FLAIR图像中可见胼胝体下表面点状不规则高信号,中间由划线状低信号相连接。“点”为异常增厚的室管膜,“线”为正常的室管膜,约7周后胼胝体病变开始增大出现融合,并在室管膜后部出现新的病灶。③开环征具有高度特异性,病灶呈不完整的环状强化,开环处通常指向灰质。此外,还有一些特异征象见于MS变异型病变,如煎蛋征见于肿瘤样的MS,“蛋黄”是指斑块,“蛋白”为周围水肿。马尔堡病(Marburg disease)脑内可多发病灶融合、播散,有占位效应,病灶呈环状,增强后为开环样强化。希尔德病(Schilder disease)表现为单侧大脑半球1~2个大的脱髓鞘病变(T2高信号),单个病灶≥2cm,主要位于半卵圆中心。巴洛病(Balo disease)同心圆硬化病灶呈同心圆样,似“牛眼”或“洋葱” 。
【影像诊断思路与鉴别诊断要点】
典型MS病灶垂直于胼胝体,急性期病灶可强化,结合其时间多样性和空间多样性的病程特征,可做出相应诊断。该病需要与一些表现为脑内多发异常病变的疾病相鉴别。
1.脑梗死
梗死灶分布与病变血管供血区域相关,急性期病灶在DWI和ADC序列出现弥散受限,患者发病年龄较大,往往伴有脑动脉粥样硬化的表现。
2.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
50%~70%患者存在脑内病灶。脑内病灶常交汇融合、不对称分布,主要累及室旁和室周、皮质脊髓束。累及视神经表现为双侧长节段的病灶,通常累及视神经的后部包括视交叉。血清水通道蛋白4(AQP4)和髓鞘寡突胶质糖蛋白(MOG)抗体可阳性。
3.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常发生于某种感染或接种疫苗后,好发于儿童及青壮年,起病急,以头痛、呕吐伴发热为首发症状。病灶分布容易累及灰质核团,尤其是丘脑。急性期增强所有病灶均强化,而多发性硬化新旧共存;发病多有诱因、病程为单时相,而多发性硬化多无诱因、多时相、反复发作。
【知识链接】

多发性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