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

临床资料

男,9岁,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呕吐,进食后明显,伴右侧肢体乏力,诉间断头痛。患者自诉从小右眼视物模糊,具体原因不详,未行就诊。专科检查:神志尚清,呼唤睁眼,懒语言,可简单遵嘱动作,GCS评分:3+4+6=13分;颈抵抗(-);右侧肌体肌力Ⅰ级;左侧肢体肌力Ⅳ+级;肌张力无明显异常。

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

影像学资料(图1-4-1)

CT平扫

T1WI

T2WI

T2 FLAIR

DWI(b=1000s/mm2

ADC

增强横断位

增强冠状位

图1-4-1

诊断思路分析

一、定位征象

本病例肿瘤体积较大,位于左额叶,瘤周水肿明显,肿块与颅骨、大脑镰间尚见脑实质,呈窄基底,局部与大脑镰、颅骨接触面呈锐角,未见明确脑白质塌陷征,邻近骨质无明显破坏,静脉窦无阻塞,综合考虑肿瘤位于左侧额叶。

二、定性征象

1.基本征象

CT平扫显示病灶呈高、低混杂密度。T1WI为低信号,内见少量高信号;T2WI为高信号,内可见散在低信号,提示肿块内存在出血。增强扫描肿块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内部可见不规则大片状无强化囊变、坏死区,肿块侵犯邻近脑膜及大脑镰,灶周水肿明显,中线结构右移。

2.特征性征象

(1)肿瘤体积大,占位效应明显,边界不清,坏死、囊变明显,周围水肿重。

(2)瘤体及瘤周可见流空血管影,瘤内出血明显,提示肿瘤为富血供成分。

(3)增强后肿瘤不均匀明显强化,坏死、囊变区未见强化,肿瘤侵犯脑膜及大脑镰,提示恶性可能。

三、综合诊断

男性儿童,因呕吐、头痛来诊,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影像学检查左额叶占位,占位效应明显,伴出血、坏死、囊变,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并侵犯脑膜、大脑镰,倾向为左侧额叶恶性肿瘤病变。结合患者为儿童,考虑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可能性大。

四、鉴别诊断

1.生殖细胞瘤

青少年多见,男性多见,常见中线区靠近第三脑室、松果体及鞍上,恶性程度高,可沿脑脊液播散种植,增强后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2.幕上血管母细胞瘤

好发于青壮年,男性多见。依大体病理及MRI表现分为大囊小结节型、单纯囊型和实质型。实质型血供丰富,以肿瘤内或瘤周迂曲条状血管流空影为特征性表现,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3.胶质母细胞瘤

中老年人好发,位于额叶的肿瘤可通过胼胝体跨中线侵及对侧。肿瘤囊变、坏死、出血多见,边界不清楚,瘤周水肿重,占位效应明显,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多呈“花环”样强化。

临床证据

1.术中探查

肿瘤位于脑内左侧额叶,分界欠清,质地中等偏软,为鱼肉状,肿瘤血运丰富,内见部分卒中陈旧出血,切除部分肿瘤送病理检查(图1-4-2A)。

2.病理结果

镜下所见:细胞密度高,小圆形,核深,胞质少或无,有个别多核细胞,核分裂不多,可见血管菊形团,肿瘤伴有坏死,亦可见间叶分化(包括软骨、肌性)(图1-4-2B)。

免疫组织化学(多项指标重复二次):瘤细胞CK少数(+)、EMA(-)、CK8/18极少(+)、Vim大多数(+)、GFAP极少(+)、S100极少(+)、Syn极少(+)、NSE(-)、CD56(-)、NF极少(+)、CD99部分(+)、Des(-)、Act(-)、SMA极少(+)、AFP(+)、PLAP(-)、HCG(-)、Ki67index>60%。

结合HE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及特殊染色结果,病变符合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

图1-4-2

病例综述

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PNET)是一组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小圆细胞肿瘤,可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神经上皮细胞及外周间叶组织,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具有分化为神经元、胶质细胞和室管膜细胞的潜能。临床上中枢神经系统PNET少见,该肿瘤恶性程度高,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易复发转移,预后差。肿瘤多位于幕上大脑半球,位置较深,额颞叶多见,可位于脑室内,有沿脑脊液种植播散分布的特点。PNET的临床及影像特点主要包括:

(1)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男性多见,高度恶性,浸润生长,容易复发转移,预后差。

(2)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恶性小圆细胞肿瘤,肿瘤细胞排列紧密,细胞外间隙少,肿瘤细胞核大,胞质少,核质比高。

(3)肿瘤多位于幕上,体积较大,囊变、坏死多见,可伴出血,钙化少见,瘤体内流空血管影较常见,可沿脑脊液播散,增强扫描为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重要提示

本病例诊断核心点:儿童,左侧额叶肿瘤病变,边界不清,坏死、囊变、出血明显,瘤体内血供丰富,侵犯脑膜及大脑镰,恶性程度高,结合特征性影像征象和临床表现,考虑PNET诊断。

(叶新苗 唐润辉 蓝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