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髓母细胞瘤

临床资料

男,20岁,头痛伴呕吐1年,视物模糊半个月。患者1年前出现头痛,晨起时及夜间明显,伴头晕、呕吐。半年前出现走路不稳,20天前到当地医院行头颅MRI检查提示“小脑蚓部及鞍上池占位,幕上脑室积水”。起病以来患者神志清,精神尚可,食欲缺乏,大小便无异常。专科检查无明显异常。

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

影像学资料(图1-8-1)

T1WI

T2WI

T2 FLAIR

T2WI

DWI(b=1000s/mm2

FFE

增强横断位

增强矢状位

图1-8-1

诊断思路分析

一、定位征象

本病例为第四脑室-小脑蚓部及鞍上池区肿块,第四脑室-小脑蚓部为肿块主要部位,需要对起源进行分析。主要定位征象有:

(1)肿块与第四脑室顶部后髓帆关系密切,与第四脑室底部分界尚清。

(2)脑脊液间隔征:瘤体左前方新月形或弧线形脑脊液信号影。

综合上述征象,肿块来源于第四脑室顶部后髓帆可能性大。

二、定性征象

1.基本征象

第四脑室-小脑蚓部肿块呈囊实性,实性成分为主,实性成分T1WI呈稍低、T2WI呈稍高信号,DWI明显弥散受限,增强扫描实性成分中度不均匀强化,囊变坏死区无强化。

2.特征性征象

(1)DWI明显弥散受限,说明肿瘤细胞较密实,细胞外间隙小,水分子弥散受限,提示恶性可能。

(2)鞍上池肿块与第四脑室肿块信号、强化相似,幕上脑室扩张,提示合并梗阻性脑积水,需注意脑脊液播散转移可能。

(3)肿块内少许斑点、条片T1WI稍高、FFE低信号影,提示少许出血。

(4)肿块填充或压迫第四脑室,瘤周水肿较轻。

(5)小囊变及坏死,提示肿瘤体积较大时,因瘤细胞异生迅速和不均质生长,致肿瘤坏死囊变。

三、综合诊断

男,20岁,头痛伴呕吐1年,视物模糊半个月。定位为第四脑室-小脑蚓部肿块,弥散受限,中等程度不均匀强化,肿块周围水肿较轻,合并鞍上池种植播散转移及梗阻性脑积水。综合上述资料考虑为恶性肿瘤,倾向髓母细胞瘤可能。

四、鉴别诊断

1.室管膜瘤

年龄分布呈双峰样,好发于1~5岁儿童和20~30岁青年,男性多见。大多数起源于第四脑室底部,瘤周的脑脊液间隙多位于瘤体的后侧方,有沿第四脑室侧孔及中孔往外钻的习性,对周围的脑实质主要是压迫而不是浸润,钙化常见,可伴有出血、囊变和坏死。MRI多为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DWI多为等或略高信号,强化程度较高。

2.不典型畸胎瘤样/横纹肌样瘤

好发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出血概率高,桥小脑角受累更常见,影像学上与髓母细胞瘤常难以鉴别。

3.脉络丛乳头状瘤

儿童多见于侧脑室三角区,成人多位于第四脑室。肿瘤分泌脑脊液可造成脑积水。肿瘤边界清楚,边缘不光整,呈桑葚状、菜花状、分叶状或类圆形实性肿块,呈粗糙颗粒状。CT呈等或稍高密度,可伴有钙化,囊变及坏死少见。MRI上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及FLAIR呈高信号,增强呈明显强化,瘤体内可见桑葚状、细小颗粒状低强化区。

4.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发生于幕下的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多见于儿童,发病高峰为7~9岁。可分为单囊结节型、多囊结节型及囊实性型,其中以单囊结节型最为常见。囊变是其最常见的影像学表现,囊壁光滑,增强扫描可无强化或轻、中度强化,附壁结节或肿瘤实质部分增强后明显强化。

临床证据

1.术中探查

导入显微镜,自小脑蚓部分离,暴露第四脑室肿瘤,色泽灰白,血供较丰富,大小约4cm×4cm×5cm,边界欠清,与周围脑干组织有粘连。切除部分肿瘤后,心电监护显示心率偏慢,血压升高,多个位置尝试后,为保证患者生存质量,镜下切除部分肿瘤。

2.病理结果

镜下所见:(第四脑室占位)小细胞恶性肿瘤,小细胞密集,胞质不明显,核圆形或卵圆形,可见不典型血管菊形团,可见小血管增生、小钙化灶及小坏死灶(图1-8-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瘤细胞CK(-),Vim(+),LCA(-),NSE(+),Syn(+),S100少量(±),Nuroblastoma(-),GFAP(-),CD99(-),Ki67index约30%,CD34小血管(+)。

结合HE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病变符合髓母细胞瘤(WHO Ⅳ级)。

图1-8-2

病例综述

髓母细胞瘤(medulloblastoma,MB)是高度恶性、具有侵袭性的胚胎源性肿瘤。MB占儿童后颅窝肿瘤的30%~40%,75%~85%发生于儿童,发病高峰年龄为3~7岁,成人少见,男女比约(2~4)∶1。大部分患者起病急,病程较短,常见临床症状为共济失调、颅内压增高。肿瘤生长速度快,早期即可出现蛛网膜下腔播散转移。有学者认为MB起源于第四脑室顶后髓帆神经上皮细胞的残余,随生长发育呈放射状向上并向外移行,形成小脑的外颗粒层。MB可发生于移行区的任意部位,中线或偏离中线部位(如小脑半球及桥小脑角区)都可发生。肿瘤最早发生于接近中线部位的小脑蚓部,年龄越大,越偏离中线。

MB多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的实性肿块,肿瘤细胞密集。CT表现90%为球形高密度肿块,20%可见钙化,出血少见,40%~50%存在小的囊变或坏死。MRI上T1WI为等或稍低信号,T2WI为稍高信号,DWI弥散受限呈高信号,ADC呈低信号。增强后儿童MB多呈明显强化,成人MB强化方式多样,与病灶血供、病理成分及病理类型有关。成人MB常为富结缔组织型,注射对比剂后肿瘤实质部分大多轻至中度强化,并有延迟强化的趋势,这可能与肿瘤内较多的胶原和网织纤维成分有关。MB约2/3的病例可出现蛛网膜下腔转移或脑室种植转移,与肿瘤细胞脱落并随脑脊液流动种植播散有关。

重要提示

成人MB多位于小脑半球,成人第四脑室MB相对少见,重点需与室管膜瘤鉴别;室管膜瘤多起源于第四脑室底部,MB起源于第四脑室顶部后髓帆,定位对两者有重要的鉴别意义。第四脑室顶部高密度囊实性肿块,T1WI为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DWI弥散受限,伴梗阻性脑积水及蛛网膜、脑室种植转移,需要考虑MB可能。

(唐润辉 代海洋 蓝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