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影像疑难病例解析
- 蓝博文 代海洋 杨健主编
- 1936字
- 2025-03-14 18:50:21
1-9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临床资料
女,43岁,患者于20余天前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眩晕,呈天旋地转感。发作时伴恶心、非喷射样呕吐,呕吐物为非咖啡渣样胃内容物,且伴有耳鸣、听力下降。坐起、躺下及在床上翻身时加重,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不详,平躺休息后可减轻。症状反复,伴食欲缺乏、四肢无力,伴上腹隐痛,伴反酸,无畏寒、发热,无抽搐及大小便失禁。
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
影像学资料(图1-9-1)

CT平扫

T1WI

T2WI

T2 FLAIR

DWI(b=1000s/mm2)

ADC

增强横断位

增强冠状位
图1-9-1
诊断思路分析
一、定位征象
本病例病灶位于第四脑室右侧旁,需要分析病变来源于第四脑室或是脑实质。肿瘤主体位于第四脑室右侧旁,局部向第四脑室突出,第四脑室呈偏向性受压变窄,邻近右侧小脑半球及小脑蚓部水肿,且水肿位于肿瘤侧。
综上考虑肿瘤定位于右侧小脑半球近第四脑室旁室管膜下。
二、定性征象
1.基本征象
CT平扫显示病灶呈实性,边界清晰,无明显囊变、钙化或出血,周围脑实质见轻度水肿。MRI显示为实性肿瘤,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等及稍高信号,DWI为等及稍高信号,ADC为低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呈显著均匀强化,第四脑室后壁见棘突状强化影。
2.特征性征象
(1)肿瘤CT平扫密度较高,T2WI及T2 FLAIR与灰质信号相似;DWI提示弥散受限。
(2)增强扫描显著均匀强化,边缘见“棘突征”。
三、综合诊断
中年女性患者,因反复眩晕检查发现脑内占位,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影像学检查发现右侧小脑半球近第四脑室旁室管膜下占位性病变。肿块CT平扫密度较高,信号与脑灰质相似且弥散受限,增强显著均匀强化并见棘突征。综合上述资料考虑为幕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可能性大。
四、鉴别诊断
1.脑室内脑膜瘤
好发于中老年女性,多发于侧脑室三角区,主要源于脉络丛或基质的蛛网膜成纤维细胞团。CT为等或稍高密度,钙化常见;MRI肿块多呈灰质样T1WI等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部分可见脉络膜尾征。
2.高级别胶质瘤
MRI信号多不均匀,呈T1WI低、T2WI高信号,出血及坏死多见,瘤周水肿重,占位效应明显,增强见不均匀强化,多呈花环状强化。
3.脉络丛乳头状瘤
儿童多见于侧脑室三角区,成人多位于第四脑室。肿瘤分泌脑脊液可造成脑积水。肿瘤边界清楚,边缘不光整,呈桑葚状、菜花状、分叶状或类圆形实性肿块,呈粗糙颗粒状。CT呈等或稍高密度,可伴有钙化,囊变及坏死少见。MRI上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及T2 FLAIR呈高信号,增强呈明显强化,瘤体内可见桑葚状、细小颗粒状低强化区。
4.室管膜瘤
年龄分布呈双峰样,好发于1~5岁儿童和20~30岁青年,男性多见。大多数起源于第四脑室底部,瘤周的脑脊液间隙多位于瘤体的后侧方,有沿第四脑室侧孔及中孔往外钻的习性,对周围的脑实质主要是压迫而不是浸润,钙化常见,可伴有出血、囊变和坏死。MRI多为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DWI多为等或略高信号,强化程度较高。
临床证据
1.术中探查
释放脑脊液后可见第四脑室室管膜增厚,室管膜下见一肿物,质韧,色淡红,供血主要来自右侧小脑下后动脉分支,肿物腹侧面贴敷于脑干上,与脑干背侧尚有菲薄蛛网膜相隔,第四脑室被肿物压迫变窄,脑脊液循环受阻。暴露室管膜下肿物,切下肿物一部分并送病理检查,术中冰冻病理提示小细胞恶性肿瘤。
2.病理结果
镜下所见:病变组织(第四脑室室管膜下占位)中见大小较一致肿瘤细胞弥漫分布,细胞核异型并见病理核分裂象(图1-9-2)。
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细胞LCA(+),CD20(+),Vim(部分+),CD3(-),CK(-),GFAP(-),CD99(-),Ki67index>90%。
结合HE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病变符合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图1-9-2
病例综述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为2016年WHOⅢ级肿瘤,B细胞型占90%以上,T细胞型约占10%。PCNSL好发于幕上,脑室旁白质、深部灰质核团、胼胝体及室管膜下区为常见发病部位。PCNSL的临床及影像特点主要包括:
(1)发病年龄与免疫状况相关,免疫正常者60岁左右发病,免疫低下者30岁左右发病。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异性,与病灶所在部位相关。激素治疗有效,激素治疗后部分病灶可消失,少数情况下未经治疗的淋巴瘤也会自发缓解。肿瘤常见于幕上,大脑半球凸面、脑室旁白质、深部灰质核团、胼胝体及室管膜下区多见。
(2)CT平扫呈稍高密度,增强扫描明显强化。T1WI为等、低信号,T2WI等、稍高信号,DWI高信号,ADC低信号;MRS可见NAA减低,Cho升高,Lip高耸,可见Lac峰。
(3)免疫抑制患者多为不均匀或环状强化,无免疫抑制患者多为均匀明显强化。肿瘤可以有“握拳征”“尖角征”及“裂隙征”等强化特征。累及胼胝体时可呈现典型“蝶翼征”。
(4)脑室旁病灶容易侵犯脑室,导致室管膜下播散。室管膜下播散多表现为实性、均匀强化结节。
重要提示
本病例诊断核心点:第四脑室旁室管膜下区肿块,CT平扫密度较高,MRI类似灰质样信号伴弥散受限,增强显著均匀强化,可考虑PCNSL。
(叶新苗 唐润辉 蓝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