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 侵袭性垂体腺瘤

临床资料

女,54岁。患者20余年前在外院体检发现鞍区占位,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头晕,近3年患者自觉双眼视力下降,伴记忆力减退,未予诊治。专科检查无明显异常。

实验室检查:性激素7项显示黄体生成素<0.100mU/ml(↓),雌二醇<5.00mU/ml(↓),孕酮<0.050ng/ml(↓),催乳素测定>470.0ng/ml(↑);皮质醇测定(0时、8时、16时),甲状腺功能6项等其他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

影像学资料(图1-14-1)

CT平扫

CT骨窗

T1WI

T2WI

T2 FLAIR

DWI(b=1000s/mm2

增强横断位

增强冠状位

图1-14-1

诊断思路分析

一、定位征象

本病例病变定位于鞍区,因正常垂体结构未见显示,且斜坡可见大片骨质破坏,需要分析病变来源于鞍区垂体还是斜坡骨质。

1.鞍区垂体来源的征象

(1)正常垂体结构未见显示,肿块与垂体结构分界不清。

(2)肿块包绕右侧海绵窦、垂体柄中下段生长,垂体柄明显左移,视交叉结构显示清楚,主要以推压为主。

2.斜坡骨质来源的征象

(1)骨质破坏征:沿斜坡膨胀性改变,骨质破坏,内见肿块生长影。

(2)肿块边缘可见变薄的皮质,肿块前缘、下缘突破骨质突入蝶窦,并与鼻中隔后部分界不清。

综合上述征象,肿块定位于鞍区垂体,侵犯周围结构(海绵窦、垂体柄、鼻中隔后部、斜坡骨质)。鉴别斜坡骨质来源肿块突破骨质侵犯鞍区结构可能。

二、定性征象

1.基本征象

CT平扫显示病灶呈不均匀等、低密度影,未见明显钙化;MRI显示T1WI呈等、稍低,T2WI呈稍高、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强化不均匀,可见条片状无强化坏死囊变区。

2.特征性征象

(1)肿瘤内部信号混杂,主体部分在T2WI、T2 FLAIR信号类似于皮质信号,且DWI(b=1000s/mm2)显示为高信号,提示肿块主体弥散受限。

(2)肿块包绕右侧海绵窦生长,右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管腔较左侧稍变窄,提示侵犯可能。

(3)斜坡骨质大部轮廓尚存,轻度膨胀性改变,前缘皮质结构显示不清,后缘及两侧皮质变薄,但走行延续;斜坡、鞍结节明显骨质破坏,鞍底明显下陷,肿块突破骨质进入蝶窦。

以上征象提示肿块自鞍区生长突破鞍底侵犯颅底斜坡骨质可能性大。

三、综合诊断

中老年女性,体检发现鞍区占位20余年,间断头晕5年,双眼视力下降3年。影像学检查发现鞍区与垂体结构分界不清的肿块,包绕右侧海绵窦生长,斜坡骨质大部轮廓尚存,病灶内未见明显钙化。结合垂体相关激素异常,考虑为垂体来源肿瘤侵犯周围结构(海绵窦、垂体柄、鼻中隔后部、斜坡骨质),侵袭性垂体腺瘤可能性大。

四、鉴别诊断

1.孤立性浆细胞瘤

颅骨孤立性浆细胞瘤起源于骨髓,中老年多见,无明显性别差异,好发于额顶骨、斜坡及蝶鞍。肿瘤边界清楚,CT表现为稍高密度的实性肿块,呈溶骨性破坏、膨胀性生长,边缘无硬化,瘤内可见钙化。MRI上显示肿瘤T1WI及T2WI信号与脑灰质相似,弥散受限,信号均匀,坏死或囊变均少见,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邻近脑膜可见线样强化,类似于硬膜尾征。

2.脊索瘤

斜坡是脊索瘤的第二好发部位。典型的斜坡脊索瘤为居中线区的肿块,鞍背、鞍底等颅底骨质破坏明显,内见钙化。由于肿瘤富含胶样物质、黏液、钙化及小灶性出血和坏死等,肿瘤密度或信号混杂。T2WI为不均匀高信号,T1WI为等或低信号(出血或黏液可为高信号),增强后呈轻度至明显的不均匀强化,有时可观察到特征性的“颗粒状”强化表现。MRI矢状位上有时可见脊索瘤压迫脑桥腹侧形成“拇指状”凹陷。

3.软骨肉瘤

好发于颅底软骨(蝶骨、斜坡、岩骨)结合处,表现为分叶状、膨胀性生长的肿块,边界清楚,密度或信号不均。钙化为其特征,表现为点状或弧形钙化。由于肿瘤富含黏液基质,T2WI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T1WI为低信号,增强扫描呈“花瓣”状分隔样强化,邻近颅底骨质呈虫蚀状破坏。

临床证据

1.术中探查

经鼻蝶窦入路打开蝶窦前壁,可见肿瘤侵犯长入蝶窦,向后生长并破坏斜坡,肿瘤呈淡灰红色,质软,血供一般,取瘤钳夹取部分病变组织送冰冻病理检查,刮圈配合吸引器,分块切除蝶窦内及斜坡区肿瘤,暴露鞍底,咬开扩大鞍底,用刮圈配合吸引器刮除病变组织,注意垂体柄等结构。

2.病理结果

镜下所见:鞍区及斜坡占位符合垂体腺瘤(图1-14-2)。

免疫组织化学:弥漫或乳头状排列小圆形肿瘤细胞CK(弱+)、Syn(+)、NSE(+)、EMA(部分+)、Vim(部分+)、CEA(-),E-cad(+),S-100(-),CgA(-),Ki67index约2%。

图1-14-2

病例综述

侵袭性垂体腺瘤(invasive pituitary adenomas,IPA),指垂体腺瘤突破包膜生长并侵犯邻近结构。IPA在组织学和生物学上多为良性,但具有向周围正常结构包括颅骨、硬脑膜、海绵窦、蝶窦、鞍上、鞍旁等侵袭性生长的特点,若手术没有完全切除,肿瘤极易复发,且病死率高。与普通垂体腺瘤相比,IPA的发病年龄、临床症状无明显区别,其症状主要为肿瘤占位效应所致的非特异性头痛、头晕、视力下降、视野障碍等。由于瘤体一般较大,肿瘤卒中的发生率高。IPA可伴有内分泌紊乱,多见无功能腺瘤和催乳素腺瘤。IPA的影像表现主要包括:

(1)多呈类椭圆形或不规则分叶状肿块,MRI平扫呈T1WI等信号,T2WI等或稍高信号,肿瘤中心可发生坏死、囊变、出血。

(2)肿瘤向上生长时,视交叉及垂体柄可受压移位,视交叉隐窝及漏斗隐窝变形或消失,肿瘤突破鞍膈可呈哑铃形、雪人征;向下侵袭可使蝶鞍扩大,鞍背、鞍结节等骨质破坏,鞍底下陷,并突破骨质进入蝶窦、筛窦甚至鼻腔内。

(3)侵袭海绵窦时可见正常海绵窦结构消失,颈内动脉管径缩小变窄。

(4)当肿瘤组织向周围脑实质内浸润时,要高度怀疑垂体瘤浸润。

重要提示

本病例诊断的核心在于肿块起源的定位。本病例中鞍区肿块与垂体不可区分,向上侵犯垂体柄中下段、向右侧包绕海绵窦,鞍底明显下陷,斜坡及蝶窦破坏,结合实验室检查内分泌激素指标异常,高度提示该肿块自垂体起源并侵犯周围结构。此外CT显示肿瘤未见明显钙化,平扫密度不高,T2WI显示肿块主体信号不高,可与孤立性浆细胞瘤、脊索瘤、软骨肉瘤等进行鉴别。

(马伟琼 唐润辉 蓝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