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学检验项目选择与临床应用(第3版)
- 王兰兰 石运莹主编
- 2718字
- 2025-03-14 16:15:41
第七节 病例分析
病例1(典型病例)
一般资料:
患者男性,19岁,牙龈出血伴发热2+周。
体格检查:
贫血貌,牙龈出血伴发热、咳嗽、咳痰,皮肤有淤斑、淤点,无血尿史。
实验室检查:
1.血细胞分析 RBC 2.15×1012/L,HGB 65g/L,Hct 0.18,MCV 84.7fL,MCH 29.3pg,MCHC 346g/L,PLT 13×109/L,WBC 1.53×109/L。RET 5‰,WBC分类为淋巴细胞占99%,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占1%。
2.骨髓涂片学检查 骨髓增生低下,粒系减低占28.5%,红系占21.5%,淋巴细胞占42%,浆细胞占8%。巨核细胞数量少,多数产板减少。骨髓活检:增生低下,在脂肪背景上可见少数粒细胞、红细胞和淋巴细胞、浆细胞散在分布,巨核细胞未查见,网状纤维增生极低下,三系均低。
3.流式细胞术 未见明显异常免疫表型粒细胞。
4.酸溶血、糖溶血试验呈强阳性。
分析:
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睡眠性阵发性血红蛋白尿综合征(AA-PNH综合征),因血细胞分析发现红细胞、血红蛋白、Hct、WBC及PLT下降,网织红细胞也降低,WBC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而MCV、MCH、MCHC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骨髓涂片学检查和骨髓活检均发现骨髓增生低下,分类也以淋巴细胞为主。符合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形态学特点。酸溶血、糖溶血试验呈强阳性。符合AA-PNH综合征。通过以上分析和实验室诊断应进一步进行流式细胞术CD55、CD59检测,确定PNH克隆的存在。
诊断意见:
1.急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2.AA-PNH综合征。
病例2(典型病例)
一般资料:
患者男性,25岁,因夜间酱油色尿就诊。自述疲倦、嗜睡、乏力、周身不适。无特殊既往史和服药史。
体格检查:
无特殊。
实验室检查:
1.血细胞分析 RBC 2.69×1012/L,HGB 65g/L,Hct 0.24,MCV 90fL,MCH 24.2pg,MCHC 269g/L,PLT 255×109/L,WBC 6.17×109/L。RET 95.9‰,WBC分类为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占57.6%,淋巴细胞占35.7%,单核细胞6.3%,嗜酸性粒细胞0.2%,嗜碱性粒细胞占0.2%。
2.尿液检查 尿液隐血2+,尿胆原定性+。
3.生化及免疫检查 总胆红素 36.8μmol/L,直接胆红素11.1μmol/L,间接胆红素25.7μmol/L,乳酸脱氢酶1582IU/L,结合珠蛋白 < 58.3mg/L,血清铁12.8μmol/L,总铁结合力54.3μmol/L,血清铁饱和度23.6%。
4.酸溶血、糖溶血试验呈强阳性。
分析:
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为睡眠性阵发性血红蛋白尿,因特征性的夜间酱油色尿,血细胞分析发现红细胞、血红蛋白、Hct下降,网织红细胞明显增高,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轻度升高,直接胆红素升高不明显,乳酸脱氢酶明显升高,结合珠蛋白明显下降,符合溶血性贫血的特点。酸溶血、糖溶血试验呈强阳性,符合PNH。通过以上分析和实验室诊断应进一步进行流式细胞术CD55、CD59检测(图1-8),确定PNH克隆的存在,明确Ⅰ、Ⅱ、Ⅲ型细胞的比例。


图1-8 患者流式细胞术检测CD55、CD59报告图
诊断意见:
睡眠性阵发性血红蛋白尿。
病例3(典型病例)
一般资料:
患者男性,53岁,体检发现血常规检测中MCV减低就诊。
体格检查:
无特殊。
实验室检查:
1.血细胞分析 RBC 5.94×1012/L,HGB 134g/L,Hct 0.43,MCV 71.9fL,MCH 22.6pg,MCHC 314g/L,PLT 115×109/L,WBC 6.93×109/L,RET 22‰。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1.4%,淋巴细胞39.2%,单核细胞5.6%,嗜酸性粒细胞3.7%,嗜碱性粒细胞0.1%。
2.生化及免疫检查 总胆红素 49.1μmol/L,直接胆红素14.9μmol/L,间接胆红素34.2μmol/L,G6PD 3 609U/L。
3.孵前及孵后红细胞渗透脆性均减低。
4.碱性血红蛋白毛细管电泳检测 HbF 4.1%,HbA 89.9%,HbA2 6%。
分析:
该患者红细胞数增高,血红蛋白正常,MCV减低,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基本正常。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轻度升高,直接胆红素升高不明显,符合溶血性贫血特点。G6PD检测正常,可排除G6PD缺乏症,血红蛋白毛细管电泳出现HbF和HbA2升高,HbA2 > 3.5%,提示β地中海贫血。通过以上分析和实验室诊断应进一步进行β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
诊断意见:
β地中海贫血。
病例4(典型病例)
一般资料:
患者女性,49岁,进行性面色苍白、乏力、虚弱2个月。
体格检查:
体温正常,皮肤黏膜苍白,舌鲜红平滑,余无异常发现。
实验室检查:
1.血细胞分析
RBC 1.35×1012/L,HGB 61g/L,Hct 0.19,MCV 139.3fL,MCH 45.2pg,MCHC 324g/L,PLT 49×109/L,WBC 2.76×109/L,RET 49‰。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80.4%,淋巴细胞 14.5%,单核细胞2.9%,嗜酸性粒细胞1.8%,嗜碱性粒细胞0.4%。
2.生化及免疫检查
总胆红素 49.1μmol/L,直接胆红素14.9μmol/L,间接胆红素34.2μmol/L。
3.骨髓涂片学检查
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系占55.5%,部分细胞可见明显巨幼样变,易见胖杆状细胞,红系占40%,各阶段细胞可见明显巨幼样改变,成熟红细胞大小不均,以大细胞为主。
4.骨髓铁染色
细胞外铁3+,铁粒幼细胞0.72,铁蛋白228ng/mL。
分析:
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为巨幼细胞贫血。因血细胞分析发现红细胞、血红蛋白、Hct下降,网织红细胞升高,同时MCV、MCH升高,符合大细胞性增生性贫血。同时骨髓铁染色和铁蛋白也显示患者不存在铁缺乏。骨髓涂片学检查发现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红系增生,粒红两系均可见明显巨幼样变,符合巨幼细胞贫血。以上病例应进一步做查找贫血病因的相关检测。通过以上分析和实验室诊断应进一步进行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的相关检测,并进行病史和生活史的调查,以查找病因。
诊断意见:
巨幼细胞贫血。
病例5(鉴别诊断病例)
一般资料:
患者男性,37岁,食欲缺乏乏力头昏1+年,加重半月余。患者1年前出现头晕、心慌,于外院诊断“缺铁性贫血”,给予输血和二维亚铁口服治疗,血红蛋白恢复至95g/L后停药。近半个月头昏乏力加重,就诊。
体格检查:
神志清楚,慢性病容。中度贫血貌,精神差,皮肤巩膜轻度黄染,心肺未见异常,腹部平软,无腹壁静脉曲张,全腹柔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其余查体无异常。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WBC 4.0×109/L,Hb 63g/L,MCV 80fL,HCT 12.1%,MCHC 341g/L,MCH 26.6pg,RDW 45.4%,PLT 91×109/L,网织红细胞计数8‰。
2.骨髓形态学检查
骨髓增生活跃,三系细胞均出现巨幼细胞样改变,考虑巨幼细胞性贫血。
3.生化检查
总胆红素37.8μmol/L,间接胆红素26.3μmol/L,乳酸脱氢酶2 408I U/L,血清铁36μmol/L,血清铁蛋白342ng/L(正常值:40~300ng/L)。腹部B超:脾偏大。G6PD酶活性:6.0U。
分析:
患者中-重度贫血,外周血示正细胞性贫血,但骨髓检查考虑巨幼细胞性贫血,外周血表现和骨髓表现不一致,怀疑合并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铁代谢指标正常,排除缺铁性贫血,考虑合并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询问家族史,进一步做血红蛋白电泳和相关基因筛查试验,血红蛋白电泳:Hb A25.9%,HbF 11.0%。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β-28基因杂合子。患者地中海基因检查阳性,为β-28基因杂合子,诊断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本病血常规表现为正细胞性贫血,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室检查,结果为小细胞性贫血和大细胞性贫血共存,以明确实验室诊断方向。
诊断意见:
β地中海贫血合并巨幼细胞性贫血。
病例6(疑难病例)
一般资料:
患者,男性,59岁,次全胃切除术后5年,面色苍白,头晕、乏力2个月。
体格检查:
皮肤黏膜苍白,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见肿大,心肺无明显异常。
实验室检查:
1.血细胞分析 RBC 3.62×1012/L,HGB 71g/L,Hct 0.26,MCV 71.3fL,MCH 19.6pg,MCHC 275g/L,PLT 233×109/L,WBC 0.61×109/L。RET 9.5‰,WBC分类为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占34.5%,淋巴细胞占47.5%,单核细胞11%,嗜酸性粒细胞4.9%,嗜碱性粒细胞占1.6%。
2.生化和免疫 总胆红素 8.8μmol/L,直接胆红素3.5μmol/L,间接胆红素5.3μmol/L,乳酸脱氢酶237IU/L,羟丁酸脱氢酶214IU/L,血清维生素B12 1 138pmol/L,血清叶酸 9.52ng/mL,促红细胞生成素 > 750mIU/mL,铁蛋白10μg/L,血清铁3.06μmol/L,总铁结合力81.36μmol/L,转铁蛋白饱和度7%。骨髓外铁:阴性。
3.骨髓形态学检查 骨髓增生活跃,粒、红、巨核三系均有不同程度的造血异常表现,成熟红细胞大小不均,中心淡染区明显扩大。
4.经铁剂治疗3 个月后复查血常规 RBC 2.03×1012/L,HGB 65g/L,Hct 0.20,MCV 96.1fL,MCH 32.0pg,MCHC 333g/L,PLT 121×109/L,WBC 0.52×109/L。
5.骨髓细胞外铁3+,大便隐血阴性。
分析:
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以上病例应进一步进行查找铁剂治疗后贫血病因的相关检测,包括骨髓细胞形态学、流式免疫分型、染色体和基因等相关检测。患者第一次就诊时有次全胃切除术病史,血细胞分析发现红细胞、血红蛋白、Hct下降,网织红细胞正常,同时MCV、MCH、MCHC减低,符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此后还进行了进一步做查找贫血病因的相关检测,铁蛋白、血清铁、总铁结合力和转铁蛋白饱和度等检测均显示符合缺铁性贫血,血清Vit B12、血清叶酸、促红细胞生成素均符合缺铁性贫血。但缺铁性贫血并不能解释白细胞数量减低。在进行3个月的常规补铁治疗后患者仍然贫血,但是贫血类型已经变成正细胞性贫血,并且白细胞数量仍然很低;PLT数量虽在正常范围内,但比初诊时下降,结合贫血患者时间已近半年,因而推断可能的贫血原因是MDS。
诊断意见:
MDS伴次全胃切除导致铁吸收不良引起的缺铁性贫血。
(曾婷婷 付 阳 江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