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帕金森病中西医结合诊疗与康复
- 何建成 李殿友主编
- 3608字
- 2025-03-18 21:38:57
第一节 帕金森病流行病学
PD发病率、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增加,PD的患病率将日渐攀升。正确认识PD发病率、患病率等流行病学现状、特征和各地区间的差异,将有助于积极应对这一挑战。
一、帕金森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
1.发病率
某地区在一特定时间内的新发病例数代表疾病的发病率,通常用每10万人口作为表达单位。发病率较少受患者其他生存因素的影响(如病程长短、药物治疗等),而能较正确地估计人群中疾病的发生情况。
全球不同地区间PD发病率无明显差异。欧洲全人群发病率为9~22人/10万人年、北美洲全人群发病率为11~13人/10万人年、亚洲全人群发病率为1.5~17人/10万人年。
65岁以上年龄段为50人/10万人年,75岁以上年龄段为150人/10万人年,85岁以上年龄段为400人/10万人年。
2.患病率
代表在某一指定时间内某一人群中所有患者数。它所反映的是该时段内正在患病的人数占全人群中的比重。PD全人群患病率约为0.3%,具体到不同年龄点,其患病率分别为60岁0.25%、65岁0.5%、70岁1%、75岁1.5%、80岁2.5%、85岁3.5%~4.0%。另有研究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群患病率为1%~2%,85岁以上为3%~5%。根据既往关于PD患病率研究可知,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罹患PD的风险约2.5%。
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等经济发达地区PD患病率未见明显地区差异,其中全人群患病率为100人~300人/10万,65岁以上老年人群患病率约为950人/10万。
我国1986年开展的一项覆盖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60岁以上人群PD患病率为113.9人/10万。1997—1998年在北京、西安和上海进行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群PD患病率约为1.7%,与国际患病率水平相近。2014年的一项研究显示,我国PD患者超过200万例,其中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约为1.7%。
此外,1996年起上海地区针对女性人群—罹患PD情况开展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段患病率分别为:<55岁71.8人/10万,55~64岁124.8人/10万,65~74岁256.3人/10万,75~84岁106.7人/10万。2014年的一项Meta分析对我国1983—2009年报道的13项PD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共纳入4 214 945人,患者1 226例,其结果显示:我国全人群患病率为190人 /10万,男性高于女性(OR=1.29,95%CI:1.05~1.57,P=0.01);年龄亚组分析:50~59岁人群患病率为133人/10万,60~69岁422人/10万,70~79岁825人/10万,80岁以上1 663人/10万。近年在北京、西安、上海、河南、新疆和我国台湾地区等进行的调查结果提示,我国的实际PD患病率与欧美等发达国家与地区并无明显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2001年之后的调查结果显示各地PD患病率均高于1986年我国26省市患病率水平。由此可见,我国PD患病率正呈上升趋势,排除患病率的变化,人口老龄化是最重要的原因。
在调查和分析PD的发病率和患病率时,需要注意临床诊断标准和调查方法的差异。在不同的调查中,PD的诊断标准不一致,如有的调查将所有有震颤症状的患者均诊断为PD,而有的调查将帕金森综合征(脑炎,脑血管病所引起)和帕金森叠加综合征也包括在内。使用不同的诊断标准可导致不同的调查结果。调查方法即调查的人群构成和调查方式的不同也影响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3.预期寿命
PD患者预期寿命较正常人群明显缩短。明确诊断PD时年龄在25~39岁的患者,剩余预期寿命约38年,普通人群约49年;明确诊断PD 时年龄在40~64岁的患者,剩余预期寿命约21年,普通人群约31年;明确诊断PD时年龄在65岁以上的患者,剩余预期寿命约5年,普通人群约9年。
二、帕金森病发生的相关因素
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通过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寻找疾病发生的原因,对疾病发病机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假设。PD发生的相关因素,包括可能导致或增加疾病发生概率的危险因素,同时也包括可能减少疾病发生的保护性因素。
1.年龄
老龄化是公认的PD发病的危险因素。PD的患病率和发病率均随年龄的升高而增加。PD多在50岁以上才发病。欧美国家55岁以上的人群中,PD的患病率在1%以上,而在65岁以上的老人中,增加到2%。我国PD的发病率60~69岁组为289.7人/10万(0.289%),70~79岁组为1 157.2人/10万(1.157%),80~84岁组为3 534.0人/10万(3.534%),85岁组为3 472.2人/10万(3.472%)。
2.性别
部分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男性PD患病率高于女性。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男女患病率不同,分别约为1.7%和1.6%。部分欧美国家的调查也发现类似结果。尽管这些调查结果可能反映真实的性别差异,但因大部分调查是患病率的研究,其结果也可能受到患者生存率、人群的组成、享受医疗保健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3.种族和地区
从已发表的研究文献来看,PD在不同种族间的患病率有不同。一般欧美白色人种的患病率最高,而亚洲的黄色人种的患病率居中,南美洲的黑色人种PD的患病率最低。同时,世界各地PD发病率和患病率也不相同,提示PD的发生可能与遗传和/或环境因素有关。
4.环境因素
20世纪80年代初,毒物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导致人和动物选择性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坏死而出现临床上与PD极其类似表现的发现引起极大关注。这一重要发现,不但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环境因素可能在PD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使我们对外源性或内源性毒素,如何选择性地破坏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而导致PD,有了初步的了解。
(1)杀虫剂:
农药暴露与PD的发生呈正相关。暴露于有毒物质,特别是结构类似于MPTP的杀虫剂、除草剂,可导致增加PD发病的危险性。
鱼藤酮是一种常用的杀虫剂,被广泛应用于农业活动中,对大鼠施予鱼藤酮后成功引起类PD症状。鱼藤酮处理后的大鼠实验发现,鱼藤酮可作用于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导致其损伤。一些动物研究发现,新生小鼠暴露于百草枯可导致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系统的病变,长期低剂量暴露于百草枯可增加PD的易感性。
(2)病原微生物:
早在20世纪初,因病毒性脑炎后帕金森综合征的出现,人们便提出PD的发生可能与环境因素有关。自1918年流感病毒大流行暴发脑炎后帕金森综合征起,越来越多研究人员开始探讨关于病原微生物感染与PD发病之间的关系。丙型肝炎病毒、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可能增加PD的发病风险,也有研究报道,根除感染性病原体可以改善PD的临床症状及降低PD的发病风险等。
(3)职业暴露:
如接触一氧化碳、二硫化碳,某些工业溶剂,汞和铅等也可能引起PD,这些因素都可推进PD的发病及疾病进展,均支持环境毒性。
5.脑外伤史
一些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研究发现,PD患者较对照组有更多发病前脑外伤史。但脑外伤与PD的关系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其可能与PD患者较对照组更容易回忆到过去生活中相关的事件有关,亦可能脑外伤后,能使接触到的环境毒素较容易通过血脑屏障,从而与PD发病有关。
6.生活习惯
有研究发现,吸烟(无论是过去吸烟、曾经吸烟还是现在吸烟)与PD呈负相关,并按照以上顺序OR值递减,表明保护作用按过去吸烟、曾经吸烟和现在吸烟呈递增趋势。有前瞻性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在没有出现PD症状之前就对患者的吸烟习惯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吸烟是PD一个确切的保护性因素。在排除可能的干扰因素之后,吸烟与PD的负相关依然存在。但是如何解释这一关系仍存在许多争论。
我国一项荟萃分析结果发现,饮茶者PD发病风险低于不饮茶者,饮茶史与PD呈负相关,可以推迟PD的发病。茶叶中的茶多酚具有抗氧化应激和减少自由基生成的作用,饮茶对PD的保护作用也可能与其抗氧化特性和鞣酸能与铁形成紧密复合物,抑制铁的吸收有关。有证据表明PD患者的黑质铁沉积增加,而过量的铁可能参与PD的疾病进展。
前瞻性研究中咖啡显示了相同的负相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拮抗腺苷A2A受体有关。咖啡因是存在茶和咖啡中的共同成分,是一种甲基黄嘌呤衍生物中枢神经刺激物,可作为腺苷受体拮抗剂,加强多巴胺的神经传递。
研究发现每天每次饮酒量少于100ml可降低PD患病风险。含酒精饮料中,烟酸是合成谷胱甘肽还原酶过程中的必需物质。谷胱甘肽的重要作用是能够清除中脑黑质、纹状体和其他部位中的自由基。谷胱甘肽水平的升高,会提高人体抵抗自由基诱导的氧化应激反应的能力,起到对PD的保护作用。
7.家族史
随着年龄的增加,PD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但是,部分PD患者在年轻时就发病,而且没有明显环境致病因素存在。许多研究均强烈地提示遗传因素在PD的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在James Parkinson描述PD后不久,人们就观察到,PD患者家中可有多人患病,认为遗传因素可能是引起本病的原因。进一步研究证明,这些患者体内的某些基因发生了突变或缺失,称之为家族性疾病。作为一种受多基因调控的复杂疾病,PD的发生与多个基因效应相关。
8.其他因素
高脂血症是否为PD的独立危险因素,医学界仍存在争议。有研究认为,高脂肪摄入是PD的危险因素之一。另有研究认为,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和总胆固醇水平低的男性,PD的患病率较高。
国内外一些研究认为,尿酸对PD具有保护作用。尿酸在机体内作为一种生理酸性物质既有有益作用,同时也与高血糖症、高脂血症、胰岛素抵抗等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
2011年,Schernhammer等发现糖尿病患者PD的发病风险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近3年来国内学者的大量研究发现,高血糖是P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但血糖升高到何种程度才与PD的发病有关还需进一步研究。
(洪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