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
-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修订联合专家委员会
- 2053字
- 2025-03-18 22:22:37
前言
心血管疾病(CVD)是全球范围内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最主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为主的CVD(如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等)是我国城乡居民第一位死亡原因,占死因构成的40%以上[1]。近年来,我国ASCVD的疾病负担仍继续增加[2],防控形势严峻。
流行病学、遗传学和临床干预研究证据充分证实,LDL-C是ASCVD的致病性危险因素[3]。新近研究还提示,其他含有载脂蛋白B(apolipoprotein B,Apo B)的脂蛋白,包括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triglyceride-rich lipoprotein,TRL)及其残粒,以及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也参与ASCVD的病理生理过程[3]。
20世纪美国年龄标化冠心病死亡率自1968年呈现下降拐点,1980—2000年下降40%以上,其中控制危险因素的贡献占44%,贡献率最大的为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水平的降低,权重为24%[4]。然而,资料显示2012年我国居民TC、LDL-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水平较2002年明显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明显降低;≥18岁人群血脂异常患病率明显升高[5],而居民对血脂异常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处于较低水平。因此,我国面临ASCVD疾病负担持续上升趋势,血脂管理刻不容缓。
2007年在国家卫生部疾控局支持下,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组织多学科专家组成联合委员会在1997年《血脂异常防治建议》[6]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7]。2016年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的支持下,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组织多学科专家,综合国内外血脂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尤其是国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证据,结合国际血脂指南,对《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进行了全面更新,制定了《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8],提出了更适合中国人的血脂管理建议,对包括基层在内的血脂异常防治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9]。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发布后,全球范围内血脂领域相关研究又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进一步明确了LDL-C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因果关系;降脂药物的联合应用和降脂新药如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reprotein converting enzyme subtilisin kexin 9,PCSK9)单克隆抗体(单抗)的应用,可使LDL-C水平降低50%~70%,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MACE),再度证实了更大幅度降低LDL-C可带来更多的心血管保护作用[10-11]。这些新的临床试验结果促使诸多国外血脂指南进行了更新和修订[12-13],目的是达到更严格的LDL-C控制目标,尤其是ASCVD超高危患者;另外,与血脂相关的余生风险研究也取得较大进展。
基于上述背景,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联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内分泌学分会、糖尿病学分会、检验分会及中国卒中学会,由多学科专家组成联合专家委员会,对《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进行更新,旨在指导临床实践,全面提升我国血脂管理水平,推进ASCVD防治。
考虑到人群血脂合适水平随ASCVD危险分层的级别不同而不同,在没有危险因素的人群中可视为“正常”的LDL-C水平,对ASCVD超(极)高危患者而言则属明显升高。因此,指南修订联合专家委员会经过认真讨论,决定将“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修改为“血脂管理指南”。另外,血脂异常和动脉粥样硬化可开始于儿童,血脂需从儿童时期开始管理,本指南包含了儿童血脂管理的内容,覆盖从儿童到老年人全生命周期的血脂管理建议。因此,联合专家委员会一致同意将新修订的指南更名为《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
本指南修订过程遵循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华医学会制定/修订指南的基本方法及程序[14]。首先在联合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广泛征集需要更新的主要内容和核心问题,经研究梳理后确定了6个方面(指南修订的总体原则、更新的主要内容、ASCVD总体风险评估、降脂治疗的目标、降脂治疗的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措施、儿童及特殊人群的血脂管理)共15个核心问题。指南修订工作组根据核心问题制定了文献检索和评价策略,将中英文文献数据库全面检索结果提供给专家进行系统综述和评价,特别注意收集和采用国内临床研究及人群队列研究的成果和数据。在修订过程中,联合专家委员会召开了7次专题研讨会,对核心问题进行学术讨论。在文献系统评价的基础上,联合专家委员会经反复研究讨论形成共识,提出推荐建议及证据水平,当专家意见经反复讨论仍有分歧时,接受大多数专家的共识意见。
本指南对推荐类别及证据等级水平的定义表述借鉴欧美相关血脂指南[12-13]。
本指南对推荐类别的定义表述如下:
Ⅰ类: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有益、有用或有效的治疗或操作,推荐使用。
Ⅱ类:有用和/或有效的证据尚有矛盾或存在不同观点的治疗或操作。
Ⅱa类:有关证据、观点倾向于有用和/或有效,应用这些治疗或操作是合理的。
Ⅱb类:有关证据、观点尚不能充分证明有用和/或有效,可考虑应用。
Ⅲ类: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无用和/或无效,并对一些病例可能有害的治疗或操作,不推荐使用。
本指南对证据等级水平的定义表述如下:
证据水平A:证据基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RCT)或荟萃分析。
证据水平B:证据基于单项RCT或多项非随机对照研究。
证据水平C:仅为专家共识意见和/或基于小规模研究、回顾性研究和注册研究结果。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修订联合专家委员会202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