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测度与分析

1.引言

普惠金融可以定义为能有效且全方位地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其初衷意在通过金融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提高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实现以较低成本向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和社会低收入者)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这一概念最初被联合国用于2005年——“国际小额信贷年”的宣传中,后被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大力推广。 2014年,世界银行已在全球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合作伙伴联手开展普惠金融项目,全世界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发展普惠金融的目标(世界银行集团,2015) 。 2005年后,普惠金融的概念被引入中国,并得到了中国政府的认可。 2015年年底,国务院发布《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 》 ,对普惠金融年进行了更具体的部署,并在其中明确定义了普惠金融: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

无论是在国际上还是在中国国内,普惠金融的理论和实践都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从最初重点关注银行的实体网点和信贷服务的可获得性,到广泛覆盖支付、存款、贷款、保险、信用和证券等多个业务领域(焦瑾璞等,2015)。在实践层面,中国普惠金融实践已经从最初的公益性小额信贷逐步扩展为涵盖多种业务的综合金融服务,并由于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得到长足发展。当前,中国普惠金融的实践与创新性数字金融表现出了很强的关联性,以互联网科技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为代表的新型数字金融业务方式,通过信息化技术及产品创新,降低了金融服务产品的成本,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可见,新型数字金融模式已经成为普惠金融的重要源动力和增长点。2 具体而言,从覆盖的区域来看,由于传统金融业务需要通过设置机构网点来扩大覆盖面,但机构网点的高成本特点导致传统金融业务难以渗透到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而数字技术与金融服务的跨界融合克服了这种弊端,一些地区即便没有银行网点、自动取款机等硬件设施,客户仍能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获取所需的金融服务。与传统金融机构将资源主要投资于人口、商业集中地区相比,数字金融服务更容易获得、客户覆盖面更广泛。从覆盖面来看,数字金融的产品创新降低了客户准入门槛,使金融服务平民化趋势更加明显。与传统金融机构的排他性相比,数字金融可以满足那些难以获得金融服务的中小企业和低收人群的需求,从而体现了普惠金融的应有之义。

过去数年,中国数字金融取得了长足发展,在全球产生了很大影响力(黄益平,黄卓,2018) ,但却一直缺乏一个衡量其总体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为此,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的研究团队在2016年编制了一套“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 ( PKUDFII) ,并在2019年和2021年对指数进行了更新(郭峰等, 2020) 。在现有文献和国际组织提出的传统普惠金融指标基础上,结合数字金融服务新形势、新特征与数据的可得性和可靠性,本章从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这3个维度来构建数字普惠金融指标体系。目前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一共包含上述3个维度,33个具体指标。基于上述指标体系和类似文献中常用的指数编制方法——层次分析法,我们最终编制了中国内地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简称“省” ) 、337个地级以上城市(地区、自治州、盟等,简称“城市”),以及约2 800个县(县级市、旗、市辖区等,简称“县域”)三个层级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在时间跨度上,目前省级和城市级指数时间跨度为2011—2020年,县域级指数时间跨度为2014—2020年,故指数同时具有纵向和横向的可比性。3

编制这套指数的目的是在不侵犯金融消费者个人隐私和金融机构商业机密的前提下,为社会各界提供一套反映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和演变趋势的工具性数据。本章旨在以指数的形式对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实践现状进行定量刻画。这套指数至少具有三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一,从理论上看,本指数将为国内创新性普惠金融研究以及统计指标体系设计提供重要参考。国内现有的关于普惠金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从传统金融服务的角度来研究普惠金融的概念、意义、指标构造等,尚无一套从创新性数字金融角度来科学、全面地概括中国现阶段普惠金融的理论和指标体系。本章通过梳理目前国内外关于普惠金融指标体系和指数的研究,结合现阶段国内创新性数字金融快速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体系,推动普惠金融研究的深化。第二,从实践意义上看,基于构建的指标体系,编制省级、城市级和县域级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可以反映中国创新性数字金融趋势下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程度和地区均衡程度。这将有助于政策制定者和相关从业者更好地了解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识别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瓶颈与障碍,以制定相应政策,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第三,从实际效果上看,指数自2016年第一次发布,2019年、2021年两次更新,已经成为在中国金融科技、普惠金融领域中颇具影响力的数据产品。一方面,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成因与影响,另一方面,愈发丰富的工作论文、内部参考资料与公开报告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数字普惠金融的研究之中。

在本章,我们对该指数展现出的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特别是数字普惠金融的地区和空间结构进行了重点阐述,同时也讨论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国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价值。

1 郭峰,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特约高级研究员;王靖一,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讲师、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2 需要说明的是,所谓“数字金融”,跟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等概念类似,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银行及其他传统金融机构以及互联网企业利用数字技术开展的金融业务,都可以称为数字金融;狭义上,数字金融则一般指互联网企业开展的新型金融模式。所谓“数字普惠金融”,则指借助上述定义的新型数字金融模式实现的普惠金融服务。本章提到的数字金融更接近于其狭义的定义,但也不否认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其实也在逐渐使用新型数字技术,来优化其金融业务。

3 该指数包含的所有数据均可通过邮件向我们索取,课题组邮箱为pku_difii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