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学术期刊中的莎士比亚:外国文学、戏剧和电影期刊莎评研究(1949—2019)
- 徐嘉
- 2083字
- 2025-03-28 20:34:17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缘起
1839年,林则徐派人将英国人休·慕瑞(Hugh Murray)撰写的《世界地理大全》 (The Encyclopedia of Geography)编译成《四洲志》 ,该书第28节谈及“沙士比阿(莎士比亚)、弥尔顿、士达萨、特弥顿”等“工诗文,富著述”1,这是莎士比亚的名字首次出现在中国。 1921年,田汉翻译了《哈姆雷特》 ,这是最早的莎剧中译本。在田汉译本出版八九年以前,莎剧就已在中国舞台上演。2 从此以后,在中国的各个历史阶段,无论在舞台还是在书斋,都不难窥见莎士比亚的影响。无论是新文化运动中作为“中国新文化身份塑造”一部分的莎士比亚3,还是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政治浪潮中“研究死人、古人、洋人要冒极大风险”的莎士比亚4,还是“文革”期间“被打成封资修”“归入扫荡之列”以至于“出版社已经打成纸型的《莎士比亚全集》被迫堆积在仓库里,一睡十几年”5,中国的莎士比亚研究一直被打上了明显的政治烙印。从1977—1978 年出版的“文化大革命”后的首批外国译作,到20世纪80年代的“莎士比亚热” ,到“中国化”与“莎味”之争,再到莎士比亚研究的学院化、专业化和几乎同时发生的莎士比亚的商业化、符号化,中国的莎士比亚批评作为外国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中国的时代发展和政治变迁。
克罗齐认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6。莎士比亚研究同样也是对当代、也属于当代的研究。 1978年《莎士比亚全集》的出版和发行影响了整整一代人,也对我国的文学、戏剧、电影和汉语言本身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研究者和亲历者,我们见证并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莎士比亚在中国的传播。在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教学和研究中,本书作者对中国莎士比亚批评史产生了兴趣。这种兴趣不仅来自对莎士比亚戏剧一如既往的喜爱,而且来自想要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的愿望,而莎士比亚戏剧就成为一个理想的切入点。中国的莎士比亚研究何以呈现出现在的面貌? 中国的学术期刊所刊载的莎士比亚研究论文的主题、路径、被引、下载量及期刊作者群的分布,如何反映出当代中国莎士比亚研究的主题、方法、范式以及研究者的变化? 中国学术期刊的办刊宗旨、不同时期的审稿旨趣和刊文倾向如何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如何参与到学科构建之中,又会对未来的学术研究产生什么影响? 这些问题在本书作者投稿学术期刊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生长、渐次清晰,交织成一个纵横捭阖、穿越时空的问题网络。
具体来讲,本书的构思来源于作者在教学和研究中发现并尝试解答的四个问题:
(1)一般认为,“十七年”时期的莎士比亚研究主要以莎士比亚的生平和戏剧内容介绍为主,同时大力引入马克思唯物主义理论和苏联莎学成果,将文学研究作为阶级意识的投射。这一时期的莎士比亚评论是否如一些学者所说,只是追随苏联,把文学研究简化为社会学甚至庸俗社会学研究,属于文学研究史上的“断裂期”?
(2)韦勒克指出,20世纪是批评的时代。7 整个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迭出,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心理分析、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解构主义、阐释学、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等流派林立,风起云涌。 20世纪西方莎学研究的范式转向是否影响了我国的莎士比亚研究,或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我国当代莎士比亚批评范式的建构? 进一步讲,20世纪以来的中国学术研究模式是否只是“全盘西化”作用下“西体中用”文化价值观的产物?
(3)正如特里·伊格尔顿所注意到的,“过去二十年间所发生的是,人们可能会冒险称之为‘纯粹’或‘高端’理论的东西不再那么流行了”,而“这种向着日常文化和政治生活的回归显然是应该受到欢迎之事”。8 进入21世纪,我国的莎士比亚研究又出现了哪些研究范式的新变化?
(4)莎士比亚戏剧的一大显著特征就是不仅可以进行文本研究,而且可以演出实践。中国的莎士比亚改编电影(如由《哈姆雷特》改编的冯小刚导演电影《夜宴》、胡雪桦导演电影《喜玛拉雅王子》等)、话剧(如林兆华导演的《哈姆雷特》《理查三世》和《大将军寇流兰》等)和“莎戏曲” (如昆曲《血手记》和京剧《王子复仇记》等)在学术界的接受状况如何? 历年来,中国莎剧改编批评的最重要问题和立足点有什么变化? 到底是要在中国舞台上呈现出一个原汁原味的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莎士比亚,还是改造出一个属于当代中国的莎士比亚? 抑或有何中间路线?
1 李伟昉:《接受与流变:莎士比亚在近现代中国》,载《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第151页。
2 汪义群:《莎剧演出在我国戏剧舞台上的变迁》,《莎士比亚在中国》,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91页。
3 程朝翔:《中国新文化身份塑造中的莎士比亚》,载《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6年第1期,第27页。
4 李伟民:《阶级、阶级斗争与莎学研究:莎士比亚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载《四川戏剧》,2000年第3期,第11页。
5 曹树钧:《改革开放30年与中国莎学事业的发展》,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2008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24页。
6 转引自爱德华·霍列特·卡尔:《历史是什么?》,吴柱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7页。
7 雷内·韦勒克:《20世纪文学批评的主要趋势》,《批评的概念》,张金言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年,第326页。
8 Terry Eagleton,“Preface to the Anniversary Edition,” Literary Theory:An Introduction,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2008,p. iix,p. 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