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核心观点和意义

近年来,随着“重读经典”的呼声渐高,莎士比亚研究在普通读者和学术研究领域持续兴盛。国内外学术界对莎士比亚在当代中国传播的关注日渐增多,“莎士比亚在中国的接受”俨然成了当前国内莎士比亚研究的热点话题;但是,目前尚无专著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年以来的莎士比亚研究史,主要研究成果散见于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子课题、专著的部分章节和论文中。新中国成立后,对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进行梳理的重要研究项目有两项,即申丹、王邦维和陈建华主持的“新中国外国文学研究60年”重大项目和罗芃主持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外国文学研究30年”重点项目,而莎士比亚作品因其经典文学地位和审美价值,成为外国文学学科史脉络梳理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这两项研究成果均涉及莎士比亚研究等,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此外,孟宪强的《中国莎学简史》(1994)部分章节、李伟民的《中国莎士比亚批评史》(2006)和《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语境中的接受与流变》(2019)部分章节、何斌辉的《新中国外国戏剧的翻译与研究》(2017)部分章节、陈众议主编的《当代中国外国文学研究(1949—2919)》(2019)部分章节,郭英剑与杨慧娟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戏剧舞台上的莎士比亚》(2009)、孙会军与郑庆珠的《新时期英美文学在中国大陆的翻译(1976—2008)》(2010)、李伟昉的《接受与流变:莎士比亚在近现代中国》(2011)、孙艳娜的《二十世纪中国政治文化语境里的莎剧文学评论》 (2011)、郝田虎的《新世纪国内学者早期英国文学研究述评》(2013)等论文,讨论了新中国成立后莎士比亚作品的文学批评、演出和翻译情况。但总体而言,以上研究一则由于研究重点或篇幅所限,往往只涉及莎士比亚研究的某一侧面,未对七十年来莎士比亚文评、翻译、教学和演出研究的整体面貌加以梳理;二则由于讨论的作家、作品和流派较多,或研究时间跨度较长,往往将重点放在改革开放以后的外国文学研究,少有涉及“十七年”时期和2010年之后莎评的分段梳理。新中国成立业已七十余年,外国文学、教学、戏剧和电影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随着近年来国家留学基金委对留学和访学项目的持续资助,国内外交流激增,有必要对中国莎士比亚研究的整体状况进行系统总结,以及对21世纪中国莎学的新发展进行补充完善。

相比国内研究,国外学界对中国莎学成果关注不多,其特点可总结为以下三点:第一,研究者多为华裔或曾在中国长期居住的学者,如李如茹(Ruru Li)的Shashibiya:Staging Shakespeare in China(2003) 、黄承元(Alexa Huang)的Chinese Shakespeares:Two Centuries of Cultural Exchange(2009)等;第二,注重演出实践,很少涉及文学批评,这可能是因为演出形式受语言限制较少,容易理解,也可能是因为传统戏曲改编莎剧的视觉效果强烈,容易形成特色、吸引外国人关注,代表作如濑户宏的《莎士比亚在中国:中国人的莎士比亚接受史1616—2016》 (2016) ;第三,国内外莎学互动明显增强,如1994年时任国际莎协主席的波洛克班克(J. Philip Brockbank)发表了《莎士比亚的文艺复兴在中国》 (“ Shakespeare Renaissance in China” )一文,认为英国的莎士比亚研究“已近寒冬”,而中国的莎士比亚研究“正值春天”。1 该论文被一些国外学者批评为对中国戏曲的“东方主义”式解读,却经常被国内学者引用,佐证莎剧“戏曲化”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我国研究者的身份焦虑。因此,本课题也希望通过整理和比较中、西方学者的观点,观照中国莎学的自身定位和学术特点,同时通过分析西方学者对中国莎士比亚研究的解读和误读(有些还是有意误读),解析全球化语境下的中、西方文化交流和融合。

由此,本书以《戏剧报》(现名《中国戏剧》)、《文学评论》《文史哲》《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国外文学》《外国文学评论》《戏剧》《戏剧艺术》《当代电影》和《电影艺术译丛》(现名《世界电影》)及各大学学报正式刊载的莎士比亚研究论文为研究对象,全面梳理新中国成立七十年以来莎士比亚文学研究、戏剧研究和电影研究的论文刊载状况,并尝试对当代莎士比亚研究的发展路径、作者群体和批评范式进行理论总结。之所以选择以学术期刊作为切入点来讨论当代中国莎士比亚研究的发展,一是因为学术期刊的出版周期比专著短,不仅能及时反映论文撰写之时社会语境的变化,还能及时收到读者反馈,在争鸣中厘清杂志的意识形态、学术思路和办刊宗旨;二是本书所选期刊都是在文学研究、外国文学研究、戏剧研究和电影理论译介领域办刊时间长、学术质量高、对中国的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起过重要作用的期刊,其中,《文学评论》和《外国文学评论》还分别是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和外国文学研究所主办的文学类重要期刊,被称为学术期刊中的“国家队”,不仅刊载论文的学术价值高,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家文化政策的导向;三是不可否认,这一选择也与国内学术界“重论文,轻专著”的不良风气相关。学者投稿学术期刊往往尽心尽力,优秀杂志往往会采取严格的审稿制度,数轮评审的结果基本能够公允地体现作者的学术水平。相比之下,目前的学术专著出版则缺乏必要的程序监督,甚至形成了“出专著易、发论文难”的倒挂现象。但这种现象同样是学术史的一部分,值得重视,也必须正视。

本书希望尽可能客观地描述和分析莎士比亚研究在中国当代学术期刊中的理论借鉴、研究模式和话语转变,呈现出中国当代学术研究发展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但难免会出现一些错漏和不恰当的表述。对此,本书始终保持一份审慎与尊重。

本书在撰写中一直坚持两个核心观点:

第一,文学学科史也是文化史和观念史。正如程巍所指出的,文学不是一座孤岛,外国文学也不应仅是“美学沉思”的对象,“文学本身就是一个社会过程,因而文学问题——哪怕是其美学形式问题——必须置于一种历史社会学意义上的复杂关系语境中进行整体思考和探究”2。莎剧作为西方文学经典,也作为中外文化交流和互动的重要标志,见证了1949年以后我国文化政策的变化和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深入,并在一定程度上反过来推动了中国的文化变革。从本民族的视角讨论莎士比亚的接受,是全世界莎士比亚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重要话题。

第二,文化在塑造全球政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文化是一种软实力,经典文学作品作为一种文化标志,也以新的方式不断定义和改变着人们的认同。 “莎士比亚”成为复数的“莎士比亚们” (Shakespeares) ;英国乃至英语世界不再是莎学世界的唯一中心,布莱希特、扬·柯特、黑泽明等非英语母语者也对莎士比亚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样,用中国的学术话语体系来总结和讨论中国莎士比亚研究的范式和成果,并非强调特异性、区别性、猎奇性、作为西方文化对照物而存在的“他者”,而是具有主体性的研究,是全世界的“莎士比亚们”之一(one of the Shakespeares)的从容发声。

本书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三点:

首先,本书是国内目前唯一以“中国当代学术期刊中的莎士比亚”作为研究主题的专著,弥补了中国莎士比亚批评史的不足。以学术期刊中的莎士比亚为焦点,延伸到文学、外国文学、戏剧、电影等多个领域,并对多部莎剧进行跨学科、多层次的探讨,以小见大,有助于探讨中国文学和文艺研究的总体特征和范式流变,呈现当代中国的外国文学与文化研究的总体态势。

其次,在学术观点上,本课题的创新性在于论证如下两点:一是学术期刊作为“文化权力体”,通过筛选论文、栏目设置、编者按、主办研讨会议等,主动引导并实际参与了当代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体系的建构;二是学术期刊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呼应与妥协、对立和冲突,呈现了不同学科和时期的语境下当代中国莎士比亚研究的问题意识、研究模式和重心所在,从期刊的视角勾勒出一段当代中国莎士比亚研究的学术史。

最后,在研究方法上,纵横结合、点面结合,将对某些典型期刊的案例分析与当代中国莎评的整体刊发趋势相对照,同时将数字技术和人文研究相结合,展开对莎士比亚研究的跨学科研究,可以为文学史研究和文化观念研究提供范式参考。必须指出的是,本书通过文献计量学和人工查阅方法收集数据,所统计的数字为本文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但数字始终无法代替人文研究和学术判断,本书并不会将数据作为研究的唯一依据。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迅速发展,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的国际地位快速提升。时至今日,我们同样需要思考学术主权的恢复与建立,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研究范式。以当代学术期刊中的莎评为例,探讨我国外国文学和文艺研究的特征和流变,总结其范式,对于探索如何在全球化的视域中坚持中国立场、沟通中西文化,亦具有积极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讲,本书作为“对文学和文艺批评的批评”,从文学和文艺与时代、社会的互动关系中解读外国经典作品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既是对外国文学史和学科史传统的延续,也是在新时期全球化视域下对外国文学和文艺研究的得失和发展规律所做的一次深入思考。本书呈现出了不同时期外国文学和文艺在我国的研究状况以及在本土批评话语建构中的作用和问题,有助于深入思考外国文学和文艺研究对中国文化主体建构的意义。

本书希望为国内高等院校的文学史和文艺史研究者以及对莎士比亚有兴趣的广大汉语和英语学习者提供参考。同时,通过莎士比亚的个案研究,本书亦希望在全球化所带来的价值冲突之下,探索如何实现文化自觉,做到“洋为中用”、讲好中国故事,为新时期中国的文化建设尽一份绵薄之力。

1 J. Philip Brockbank, “ Shakespeare Renaissance in China,” Shakespeare Quarterly, Vol. 39, No. 2,1988,p. 195.

2 转引自刘白、谢敏敏:《新中国70年外国文学研究:回顾与展望——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第十五届双年会综述》,载《外国文学评论》,2019年第4期,第2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