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关键成长要素:超越自我的不竭动能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拉姆·查兰在对人才进行广泛研究后,对高潜力人才普遍具有的重要特质进行了总结,包括创新思考能力、强烈的成功动机、敏锐的感知力和学习力、心理成熟度和韧性、构建人际生态圈的能力、敬业度等。

在这当中,创新思考能力是底层能力,我们将在下一节进行单独探讨。本节主要探讨影响个人成长的4个核心因素:关键认知、关键关系、关键技能、关键学习力。

1.1.1
关键认知奠定成长方向

当今社会是知识型社会,当今时代是数字化时代。

为什么有些在过去曾取得成功的企业家和创业者、在前些年绩效突出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在知识经济和数字经济的浪潮中感觉举步维艰?

因为知识创新和数字经济逐渐成为不同行业发展的引擎,如果沿用工业化时代的认知逻辑进行创业、经营、管理和工作,人们大脑的工作记忆能力将无法驾驭浩如烟海的信息!

为什么有些人年轻时进步很快,达到一定年龄或管理职级后便止步不前?

因为年轻人面对的大多数工作,依托的是原理、信息等显性知识,而承担更关键的任务或成为层级更高的经营管理者后,认知智慧、决策模型、可迁移能力等隐性知识将在个人成长中起主导作用。

信息像座山,技能像堵墙,认知像层纸。无法突破信息大山的束缚,就会被困在浅层的知识中无法自拔,哪怕具有愚公移山的精神,也难以看透事物的本质、直达事物的核心;无法突破大脑里的思维屏障,仅依靠“死知识”,永远无法攀上职业高峰。

人才的成长和创新,主要由3股力量支撑,分别是认知、资源和价值。认知是知识型人才快速成长的前提、基础,没有高水平的认知,就算拥有很好的资源,知识型人才也无法创造出与其相匹配的价值,无法打造出鲜明的个人领导力和影响力品牌,反而会受困于绩效评价和成长前景。

那么,应该如何提升认知能力呢?在知识日新月异的数字化时代,只有依靠强大的知识积累、思维创新和终身学习能力,才有可能与时俱进,永远站在职业发展阶梯的顶端。

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资深教授戴维·珀金斯研究提出,人的大脑里装的惰性知识越多,其调用有效知识的速度就越慢。如果我们只大量地吸收了显性知识,没有将它们内化并形成体系,那么堆在脑子里的知识就变成了“知识垃圾”,难以被调用,或者很快被遗忘。

“关键认知”,不是一个个孤立的概念、信息或知识点,而是一种系统化的思维和知识体系。

本书第2章,将从工作记忆力、概念能力、归因推理、成事思维、逆境修炼、防范心态陷阱等方面入手,对人的关键认知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

1.1.2
关键关系构建机会之窗

创业时急需稀缺资源、转行时需要有人指点迷津、遇到职业瓶颈时需要自我突破、希望在专业领域扩大影响力时需要有人协助……上述情境之间有关联吗?看似关联不大,但其实都与关键关系息息相关。

良好的关键关系,不但可能为你的事业奠定基础、提供机会之窗,还可能决定你成长的“天花板”。

什么是“关键关系”?

关键关系,是指与特殊资源、信息或技能有关,能够在职业生涯的关键转折点为你提供帮助、指导或背书,从而让你获得重大机遇的人际资源。

人际关系研究专家朱迪·罗比内特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说关键关系好比埋在地下的电缆,大多数人看不见,但传输的电力能让全世界运转。

在这条电缆中,运转着机会、资源、信息等成功要素,一直在隐秘地发挥着实实在在的影响力。

俗话说,关键时贵人扶一步,胜过自己走百步。成功人士的背后,或多或少都有着他人的提携和帮助。

“半导体教父”张忠谋创办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台积电”)时,曾因缺少订单而一度濒临破产。绝望前,他通过在美国读书时积累的人际资源,邀请英特尔当时的传奇CEO(首席执行官)安迪·葛洛夫来公司参观,并说服对方把一部分芯片制造订单交给台积电。

当时,葛洛夫为了和日本企业竞争,同意和台积电合作,而台积电以此为基础,崛起为全球知名的独立半导体制造商,张忠谋声名远扬。

从张忠谋的成功中,可以看出关键关系的重要性。这与在好莱坞流行的一句话相吻合:“一个人能否成功,最重要的不在于你知道什么,而在于你认识谁。”

企业经营的成功离不开人际资源,个人工作的成功同样如此。《哈佛商业评论》的一项研究显示,在工作中拥有有智慧、有经验的专属导师的员工,晋升的可能性比没有导师的员工高出很多。

本书第3章,将从工具性人际关系、有效社交、向上沟通、高效表达、有效倾听、正确提问、情绪管理等方面入手,对人的关键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

1.1.3
关键技能确立成长势能

关键关系对于个人成长很重要,是否意味着成功主要依赖于他人呢?

当然不是!

人际关系虽然重要,但能否吸引“贵人”的关注和支持,能否把各种资源整合起来创造出满足他人需求的价值,主要依赖于个人的个性特征和技能优势。

让人容易获得成功的个性特征,有哪些呢?

首先,要有强烈的成功欲望。

著名实业家稻盛和夫曾经多次表示,根据我的人生经验,我坚信,内心不渴望的东西,不可能靠近自己。

他认为,在要做的事情不能清晰看见结果之前,如果没有强烈的愿望,那么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动力。

两度荣登《时代》周刊封面的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第17任首席大法官约翰·罗伯茨在自己儿子的毕业典礼上致辞时,这样告诉台下的年轻人:“经常有人告诉我们说要学会‘做自己’,但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是不可能真正做自己的。”

其次,只有醉心于追求持续的高峰体验,才会不断地超越自我。

常常听人们这样说:“只要坚持,就会成功。”这是真的吗?

如果这是真的,为什么现实生活中有那么多人,在坚持了很多年后,依然没有取得预想中的成功?肯定是哪里出现了问题。

20世纪60年代,一位韩国学生到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他的博士论文《成功并不像你想象得那么难》,从一个侧面道出了坚持与成功的秘密。

这位学生访谈了很多成功人士,发现他们普遍表示自己并没有想过一定要坚持,回头看看走过的路,他们自己都觉得害怕,不知不觉居然做了这么多;倘若再来一次,他们也可能会被艰巨的任务吓倒,从而难以坚持下来。

在外人看来,他们是因为坚持而取得成功。可是这些成功者自己知道,他们是因为喜欢做一件事,并且在做的时候感觉到快乐、刺激,所以才一直做。于是,“喜欢”变成“坚持”,直至成功。

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指出,人不仅渴望自我实现,更渴望超越自我。

如果你设定一个目标后,达到目标并展现了个人价值,那么你的自我需求就得到了满足。接下来,你会想更上一层楼,继续超越自我,因为此时你获得的心灵满足和成长体验会吸引自己不断前行。

马斯洛将这种感受称为“高峰体验”。

所以,坚持并不一定能带来成功,但如果一个人因为体会到了“高峰体验”,从而不自觉地坚持,并在坚持的过程中锻造出出色的“技能优势”,那么经常会得到出人意料的结果。

个人技能优势的发展,有哪些积累和成长阶段呢?

职业发展研究专家布赖恩·费瑟斯通豪提出,以15年为一个周期,人们的职业生涯大体上可以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加添燃料,强势开局。此阶段的策略很简单:步入职场,迎接新发现,并为前方的漫长旅程储备职场燃料。第一阶段是一个学习和探索的阶段,充满尝试和错误,这时的目标并不是找到一个你每天都津津乐道的工作,而是找出你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喜欢做什么,以及不喜欢做什么。

第二阶段:聚焦长板,达到高点。如果说第一阶段是寻找甜蜜区,那么第二阶段就是锚定它。在这一阶段,很多人开始成为管理者,面对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如何调整领导风格,从命令与控制转变为影响与感召。

第三阶段:优化长尾,持续发挥影响力。第三阶段是职业生涯的最后一个阶段,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一阶段难以在职场上寻找到合心意的职位。此时可以进行一些尝试,如接受新的挑战、创业,或者给年轻人当顾问,让自己发挥持续的影响力。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我们以人的技能成长特点为依据,可以把人的职业生涯划分为4个阶段,分别是蓄能期、成长期、爆发期和衰退期。

在这个过程中,年轻人如何在蓄能期和成长期积累和修炼独特的关键技能,是最值得重视的。

本书第4章,将从了解技能优势定律、有效识别和解决问题、选择最佳职场风格、积累优势技能、进入心流状态等方面入手,对人的关键技能和职业优势的积累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

1.1.4
关键学习带你超越自我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触?上学、工作时,课堂上、公司里,总有优秀的同学、同事看起来并不比你用功,成绩或业绩却远超你。

这些人是如何做到的?实际上,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受“业余时间的终身学习效率”这一因素的影响。

胡适先生曾在一次演讲中反复强调业余时间的重要性,大意如下。

人与人成就大小的区别,主要是由闲暇时间决定。你用你的闲暇时间来打麻将,你就成了个赌徒;你用你的闲暇时间来做社会服务,你也许会成为社会改革者;你用你的闲暇时间去研究历史,你也许会成为史学家。你的闲暇时间往往决定你的终身。

爱因斯坦也说过类似的话:“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业余时间生产人才,也生产着懒汉、酒鬼、牌迷、赌徒。由此不仅使工作成绩有别,也区分出高低优劣的人生境界。”

很多上学时成绩优秀的人,工作中却创造不出成果,这是因为成人的终身学习和在学校接受教育存在着本质的不同。

学校教育有固定的时间表约束学生、有标准化的考试成绩指引学生,而成人的终身学习没有这些约束和指引,尤其是对职场人来说,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如果无法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无法持续地创造价值,那统统是无用功。

所以,成人利用闲暇时间学习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会比学校教育中优等生与差等生之间的差距大很多倍。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知识、新概念、新技术层出不穷,我们每天要接收和处理的信息量是远超过往的,因此,能够触达核心知识的“关键学习力”变得越来越重要。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创造性解决难题的能力”都是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它之所以稀缺,是因为需要有强大的知识体系作为支撑。人们想要获得这种能力,需要拥有强大的关键学习力。

构建知识体系,需要我们将接收到的各类知识按照一定规则进行逻辑化理解、加工、消化、使用和输出。每当接收到新的知识点,我们都需要将其与我们已有的知识体系进行链接,从而将其补充到我们的知识库中。

近些年,“知识体系”这个概念屡见不鲜,类似的说法还有“知识树”“知识网”“系统的体系化知识”等,随之引出的另一个概念是“外脑”。

“外脑”,用来装载和处理“显性知识”,协助大脑记忆和处理知识体系。只有正确且高效地处理好显性知识,才可能释放我们的大脑空间,让其专注于做更重要的工作——深度思考。

本书第5章,将从拒绝无效学习、掌握深度学习、提高学习留存率、练习高效阅读、学习价值复盘法等方面入手,对人的关键学习力的提升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