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选题

关于选题,有两个关键词先解释一下:一是宋词。词原名曲子词,是给隋唐流行的曲子所填的歌词。作为一种流行的音乐文体,它昉于隋,兴于晚唐五代,盛于两宋。元人把唐诗宋词大元乐府并称,明人也把楚骚汉赋晋字唐诗宋词元曲并列;陶宗仪称汉篆晋字唐诗宋词元曲为五绝,王国维称其为一代之文学。宋词发展较为完善,而且理论形态全面、体系突出,具有典型的宋代文化特质,故言宋代文学必称宋词。为论述体例的统一,把唐五代词称为“曲子词”,把宋代曲子词称为“宋词”。二者都是曲子词,前后一脉相承但各有特色。二是唐宋诗学。唐宋诗学是研究唐宋诗歌创作及其理论的学问。唐宋是我国古典诗歌创作高峰期,形成了唐音宋调两种不同的诗风。作为文学史上前后相连的一种文学形式,它们有一点是共同的——在创作中大量运用才学。唐宋诗学也以研究才学为主,侧重点不同,且也有明显的演进关系,在诗歌理论上,也是相对完整的一个阶段。1

宋词与唐宋诗学是古代文学体系下的相对独立的两个分支,它们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在创作、理论上,宋词都受到唐宋诗学的影响。词学的概念、理论、体系都是依托发达的诗学理论形成并运作的。关于这个课题,目前还未见到相同的研究成果,但相关成果比较多、学术积淀深厚。关于宋词与唐宋诗学在某一方面的关系,前辈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夏承焘教授《论姜白石的词风》指出姜夔“清刚”的词风得力于江西诗派的瘦硬诗笔和晚唐诗歌的绵邈风神。2 即唐宋诗学对宋词创作风格产生过影响。此后,一些词学论著或多或少借鉴了诗学理论来分析词学问题,但还没有学者从唐宋诗学切入研究词学理论的嬗变。韩经太教授指出:“以往,治宋词之学者,多不涉宋诗,反之亦然。这种隔膜实在太不正常。”3他以张炎《词源》卷下的“清空”为例,说如果脱离了诗学背景,仅仅就“清空”而论“清空”,无论采用什么理论、选择什么方法都不得要领。韩教授注意到了唐宋诗学对宋词“清空”的重要意义,这对多年来徘徊不前的宋代词学研究具有指迷意义。一些青年学者沿着这个思路,对于中晚唐诗词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张巍博士《温李诗风流变研究》、4高翀骅博士《诗学背景下词体特征的确立——中晚唐五代诗歌和同时期文人词关系研究》等,5阐明了中晚唐诗词在创作上出现的一些共同性——诗越来越趋向于词,而词借鉴诗歌的某些手法呈现出雅化的特点。许芳红教授致力于唐宋诗词交叉影响研究,主要论文如《论唐宋词对南宋诗的渗透:以范成大、陆游、姜夔为中心的初步探讨》《论姜夔融“江西诗法”入词》和《宋代诗词创作的互渗现象》等,6都是对两种文体相互影响的研究,从理论到创作上进行了积极而有意义的探索,尤其是宋词对宋诗创作的影响,这是前人很少涉足的领域。学术界对于诗词相互影响集中在“以诗为词”这一点上。崔铭《对“以诗为词”创作倾向的新透视》认为以诗为词就是把诗歌的作法、风格引入词中,但须以词“别是一家”为前提。7 诸葛忆兵教授擅长词学史研究,他在《“以诗为词”辨》中提出一个很有意义的观点:“诗词之辨实质在于教化与娱乐。诗言志,其功能目的为政治教化;词言情,其功能目的为声色娱乐。……‘以诗为词’拓宽歌词表现范围,成就歌词新的审美风格,对歌词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同时,‘以诗为词’淡化或取消文体的独立性,该文体存在的意义同时被淡化或取消,即:‘以诗为词’是一把双刃剑,得失并存。”8莫砺锋教授《从苏词苏诗之异同看苏轼“以诗为词”》从写作年限、题材走向、风格倾向等方面把苏词与诗进行对照,认为在苏轼词中确实有“以诗为词”的倾向,还没有把词当作与诗毫无区别的文体,相反,苏轼对词体自身的特征有相当清晰的认识,所以他只是在有限的程度上把诗体的题材走向与风格倾向导入词体,苏轼的“以诗为词”并未泯灭词体与诗体的界限,却扩大了词体的题材范围并增强了词体的抒情性质,从而对词的健康发展作出了贡献。9 彭玉平教授、卢娇博士和张巍教授从唐宋时期语境或诗学内涵的演变上分析“以诗为词”的特性。10 还有些学者从宋词的一种特殊创作方法“”切入,对“以诗为词”的现象进行分析。他们认为“以诗为词”就是把诗歌变成词,用曲子词的音乐来演唱前人的诗歌。吴承学教授《论宋代词》认为为词在宋代兴盛起来,与以诗度曲的风气相关。从选取的对象,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某种文学经典意识。11 郑园教授认为东坡词创作是其以诗为词的创作态度的具体体现,尝试或游戏只是表面的,其实隐含着东坡对于词这一新的文学样式深入细致的探求,从而拓展词境,使词具备了传统诗歌的品格。12 杨晓霭教授《“以诗为词”亦“”创作词调歌曲》认为宋人改编诗为歌辞,采用了“以诗度曲”“”等方式。“以诗为词”也是“”的方法之一,其目的是使“诗”合于歌唱。陈师道评论苏轼“以诗为词”,也是着眼于“”,单纯从案头文学的表现手法阐释“以诗为词”是不全面的。13 上述观点,研究者从各自擅长的研究领域揭示了“以诗为词”的本质,切入角度独特,立论扎实,对于本课题的研究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笔者在广泛汲取这些成果的基础上审视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思路,补充新材料、完善学术观点。

笔者曾对宋词与唐宋诗学作过初步的探索。在《南宋江湖词派研究》中以江湖词派词人姜夔—吴文英—张炎为线索,考察了南宋江湖词派词学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指出唐宋诗学对宋词具有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创作层面上,也表现在理论层面上。14 在《唐宋诗学对词学的影响》中界定这种影响体现在三个层面上,即创作、理论和体系。15 由于篇幅所限,许多问题没有展开论述。本课题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运用古代文学体系的方法研究宋词与唐宋诗学的相互影响。这是前人尚未系统做过的工作。

如果把眼界放宽一些,发现同样是配乐歌唱,流行歌曲与宋词差异很大。宋词创作上的程式化、宋词与音乐半离半合的关系,都是现代流行歌曲所不取的;宋词所讲究的四声平仄、五音六律、清浊轻重、对仗押韵、使事用典等人工法度,流行歌曲也多不讲,仅仅凭借自然音韵就能达到圆转流美的效果,尤其是在音乐与歌词的契合上比宋词做得还要好。一响起熟悉的旋律,就知道它的歌词是什么。每一首乐曲都是为专门的歌词特制的,彼此融为一体无法分开。外国歌曲也不讲上述法度,不照样也荡气回肠、余音绕梁吗? 宋词所讲究的那些法度,究竟有多少出自歌唱的需要? 上述法度大多是受诗歌影响而产生的,而唐宋诗歌又不需要歌唱,至少诗人写诗时是不考虑音乐因素的。明乎此,就知道唐宋诗学对宋词的影响有多深了。宋词雅化经过“以诗为词”和“以词为诗”两个阶段,诗词在创作观念上几乎融为一体。唐宋诗学对宋词的影响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由创作到理论,而这一切都是在一定体系内完成的。这个影响关系,分为两方面共六点:

一方面是唐宋诗学对宋词创作上的影响。由于宋代词人往往兼具诗人的身份,唐宋诗学对宋词的影响是通过诗歌来实现的,宋诗中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和以议论为诗的特点,在宋词创作中同样存在,并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

1. 以文字为词是一种文字游戏。宋词中的文字游戏有很多种,“”只是其中的一种。之所以选取“”来研究文字游戏词的特点,因为它原是乐工歌妓选诗入曲的唱词方式,后来变成文人士大夫以诗度曲的填词方法。文人士大夫以诗度曲或辞赋散文入词,一般能忠实作者的原意,再由忠于原意变成了忠于自己的感受。把世俗的曲子词与传统的经典联系起来,为宋词雅化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2. 以才学为词在宋词创作中表现为用典和用韵。宋人填词用典最密的形式是集句。集句词不仅可以展示才学,还可以抒写情意。在才学化大行其道之时,也有人反其道而行之。在宋词创作中摒弃才学,或者限制缺乏新意的典故。白战就是这样的创作方法,通过艰难构思来达到更高层次。相对于用典,用韵就简单多了,但宋人又选择了其中最难的一种。宋词和韵以次韵为主,在词体与韵脚双重限制下进行创作。在宋词创作中还有一种方法是效体。效体就是在同一词调下,以名家词作为效仿对象进行填词。宋人把效体对象聚焦到一个词人的词集上,于是就出现了遍和全集的现象。效体词创作的普遍化,与宋词体派意识有关。

3. 以议论为词,通过文人士大夫都曾经历过的科举仕宦和读书评论来分析宋词好发议论的特点,科举仕宦以南宋前后两位状元黄公度、姚勉为例,仕宦以向与李光为例,读书品题以扬补之16墨梅画、墨梅词为例,题词词以江湖词派词人评词论词为例。这是宋人首创的一种以词论词方式,由于论者与被论者都是行家里手、有些还是现场创作评论,这是出现较早、较为可靠的第一手词学资料。

另一方面是唐宋诗学对宋词体系的影响。宋词体系是古代文学体系的一部分,具有大一统的特点。体系在古代常被称为道。大道无名,研究道从能体现道的具体事物入手,分析它在具体事物中的特点。研究体系也是如此,需从能体现体系的因素入手,但宋词体系的组成因素太多,只能选择几种相关的因素,如创作、流派、理论、宋词集注等来考查唐宋诗学与宋词的相互影响。唐宋诗学对宋词创作的影响上编已经论述过了,下编分析唐宋诗学与其他几种因素,即流派、理论、宋词集注的互动关系。

4. 宋词创作兴盛,词派繁夥,大多数词派都是松散词派,典型词派很少。南宋江湖词派是一个前期松散、后期典型的词学流派,它在词人、词派、词论、词选、词社等因素比较齐全,成为古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典型词派,并且还成为宋词正派。

5. 宋代词学理论形式多样,理论性比较突出的因素有词话和词集序跋。宋人词话散见于诗话、笔记小说之中;后来集结成卷附录在诗话、小说末尾;再后来出现了独立成册的词话。形式上的变化必然引起内容上的变化,宋人词话从记录本事、抄录作品变成传授词法,使词学理论的体系意识更为突出。词集序跋虽是单篇短文,却有较强的体系意识。作序题跋者往往是词坛大家,从较高的站位上俯视词人词作,在一定的体系内总结利钝得失,并指出进一步发展的方法途径。

6. 宋词集注的体系性表现在词集集注自身的体系性和词学研究体系性的统一,宋(金)人词集注释有十种,流传下来且比较典型的注本仅有《傅幹注坡词》和陈元龙《详注周美成词片玉集》 (以下简称“陈注本”)两种。二者都是集注本,但思路迥异:《傅幹注坡词》荟萃各家之说、有闻必录;陈注本则专注于诠释典故,其他概不涉猎。二者都突出了作者的词学特点和注者的学术思想。

相对于宋诗,宋词发展得更好,继“沉郁顿挫”之后,“清空骚雅”又成为唐宋诗学的另一种显著风格。这是宋代其他文学形式无法相比的,也是构成本课题的关键因素。否则,本课题只能定位在“唐宋诗学对宋词的影响”上,而不能把“宋词”置于“唐宋诗学”之前,突出其在唐宋诗学中的实际成就。

为了说清唐宋诗学和宋词的关系,下面,把隋唐五代诗学对曲子词的影响放在选题之后、正文之前进行论述,帮助读者了解唐宋诗学对宋词的影响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起步的。

1 在宋人看来,唐宋诗学是一个整体,不存在什么唐宋格调之说,诗分唐宋就是妄论。戴昺《有妄论宋唐诗体者》诗云:“不用雕锼呕肺肝,辞能达意即篇章。性情元自无今古,格律何须辩宋唐。”[宋]戴复古:《戴复古诗集》,《附录》一《东皋子及族人诗词》,金芝山点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280页。

2 夏承焘:《夏承焘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1979年版,第313页。

3 韩经太:《“清空”词学观与宋人诗文化心理》,《江海学刊》1995年第5期,第163页。

4 张巍:《温李诗风流变研究》 ,南京大学2005届研究生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为莫砺锋教授。

5 高翀骅:《诗学背景下词体特征的确立——中晚唐五代诗歌和同时期文人词关系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6届研究生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为方智范教授。

6 许芳红:《论唐宋词对南宋诗的渗透:以范成大、陆游、姜夔为中心的初步探讨》,《文学遗产》2008年第6期,第59~67页;《论姜夔融“江西诗法”入词》,《学海》2013年第2期,第191~198页;《宋代诗词创作的互渗现象》,《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3 年第4 期,第50~56页。

7 崔铭:《对“以诗为词”创作倾向的新透视》,《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 期,第109页。

8 诸葛忆兵:《“以诗为词”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第71页。

9 莫砺锋:《从苏词苏诗之异同看苏轼“以诗为词”》,《中国文化研究》 2002 年第2 期,第1页。

10 彭玉平:《唐宋语境中的“以诗为词”》,《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第61~69页;卢娇:《再论“以诗为词”》,《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年第9 期,第76~79页;张巍:《以诗为词:诗学内涵的历史演变及其相关论断评议》,《北方论丛》2012年第5期,第6~10页。

11 吴承学:《论宋代词》,《文学遗产》2000年第4期,第74页。

12 郑园:《论东坡词》,《文学遗产》2006年第3期,第149页。

13 杨晓霭:《“以诗为词”亦“”创作词调歌曲》,《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第1页。

14 郭锋:《南宋江湖词派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4年版。

15 郭锋:《唐宋诗学对词学的影响》,《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版)》,2007年7月6日第14版。

16 在古代文献中,扬补之的姓氏“扬”“杨”混用、名字“无咎”“补之”颠倒的情况比较普遍。查阅有关资料,常常使人莫衷一是。我们依据故宫博物院收藏《宋扬补之梅花卷》题跋落款“乾道元年七夕前一日癸丑,丁丑人扬无咎补之书于豫章武宁僧舍”,确定其姓氏为“扬”,名“无咎”,字“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