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非遗传承再启新程,情牵古韵携手同行

林宇和苏瑶成功说服知府大人,非遗传承改进方案得以在汴京试行,这一消息如春风般迅速传遍大街小巷。然而,对于他们而言,这仅仅是个开始。

一日,林宇正与苏瑶在瑞烛坊内商讨下一步计划,脑海中突然响起系统的声音:“检测到宋代另一重要非遗项目——活字印刷术,目前传承情况不容乐观,建议宿主将其纳入传承推广范畴。”

林宇心中一动,将系统的提示告知苏瑶。苏瑶眼睛一亮:“活字印刷术可是伟大的发明,若能让它重焕生机,意义非凡。只是,我们对这门技艺了解甚少,该从何处入手?”恰在此时,系统再次发声:“宿主可前往城东,那里有位老工匠李崇义,对活字印刷术颇有研究。”

二人深知此事紧迫,不敢有丝毫耽搁,顶着凛冽的寒风,匆匆朝着城东赶去。踏入一条蜿蜒幽深的小巷,周围静谧无声,唯有鞋底与石板路碰撞发出的清脆声响。

行至小巷深处,一座略显古朴的工坊映入眼帘,其上悬着一块斑驳木匾,刻着“崇义工坊”四字。工坊内,密密麻麻摆满了刻有各类字体的活字模,宋体的端庄、楷体的规整、篆体的古朴,应有尽有。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那是岁月沉淀与匠心凝聚的独特气息。

工坊一隅,李崇义正全神贯注地排版,手中动作娴熟而精准,似与手中活字融为一体。听到门口传来脚步声,他缓缓抬起头,目光中带着一丝疑惑。这时,工坊内的另一位师傅陈安也停下手中的活儿,好奇地看向门口。

李崇义开口问道:“二位找我何事?”

林宇恭敬地行礼:“李师傅,久仰您对活字印刷术的造诣。我们正致力于非遗传承,希望能将活字印刷术推广出去,特来向您请教。”

陈安闻言,放下手中工具,凑了过来:“哟,现在还有年轻人想着推广活字印刷术呐?”

李崇义微微蹙眉,神色凝重,语气中透着忧虑:“活字印刷术虽精妙绝伦,然时代更迭,使用者渐少,成本高且效率低,欲行推广,恐难实现。”

苏瑶毫不犹豫地回应:“李师傅,我们深知其难,但此技艺凝聚着先辈的无穷智慧,怎能任其被岁月尘封?我们可共同探索改良之法,例如优化排版流程,寻找更适配的材料。”

一直静静思考的林宇,脑海中突然响起系统的提示:“现代有一种轻质且耐用的合成材料,可尝试用于活字制作,既能降低成本,又能提升效率。”他眼睛一亮,马上将这一信息转述出来。

李崇义听后,眼中瞬间闪过一丝希望的光芒:“若真有这样的材料,确实值得一试。只是,这材料从何处寻觅呢?”

一旁默默聆听的小张,这时也忍不住插了句嘴:“要不咱上网搜搜相关信息?现在网络这么发达,说不定能找到线索。”

林宇稍作思索,说道:“李师傅,我们虽无法即刻找到这种材料,但可先从其他方面改进。比如,您能否将排版技巧传授给更多人,让大家领略活字印刷的精妙之处。”

李崇义轻轻颔首:“此并非难事,只是愿意学习的年轻人恐怕不多。”

苏瑶笑着说:“李师傅,我们可以在街头举办活字印刷体验活动,让百姓亲身感受这门技艺的魅力,说不定能吸引年轻人的兴趣。”

正说着,系统又传来信息:“可设置活字印刷比赛,获胜者给予奖励,激发大众参与热情。”林宇将此建议提出。

“此计甚妙!”一直在旁观察的王老师颔首赞许,“还可与学校通力合作,组织学生踊跃参与,从小培育他们对非遗的浓厚兴趣。”

“确实如此,学校是传承文化的重要阵地,孩子们好奇心重,对新鲜事物接受度高,定能在活动中有所收获。”李崇义亦点头称是。

“没错,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互动环节,比如让学生亲手排版印刷,制作自己的专属书签。”林宇兴致勃勃地补充道。

苏瑶思索片刻,说道:“那宣传方面也得跟上,线上线下结合,吸引更多人关注。”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讨论氛围愈发热烈。

自李崇义工坊告辞后,林宇与苏瑶便紧锣密鼓地筹备活字印刷体验活动。在繁忙的筹备进程中,二人情谊日益笃厚。一日,苏瑶整理活字模时,不慎划破手指。

“哎呀!”苏瑶轻呼一声。

林宇闻声,心急如焚,赶忙上前,心疼地握住她的手,自责道:“苏姑娘,你可安好?皆是我疏忽,未能周全照料你。”

苏瑶脸颊绯红,轻轻抽回手,温言说道:“林公子,无妨,不过是些许小伤。”

林宇凝视着苏瑶,目光坚定而炽热:“苏姑娘,非遗传承之路荆棘丛生,幸而有你一路相伴,我方能有勇气笃定前行。待此事圆满完成,我定要与你相伴余生,不离不弃。”

苏瑶微微垂首,轻声回应:“林公子,我亦愿与你携手并肩,共同守护这些珍贵的传统技艺。”

就在他们紧锣密鼓筹备活动之时,系统再次传来奇异波动,一幅幅现代社会的景象涌入林宇脑海。在现代,一家知名文化鉴定机构内,考古学家陈宏、历史学家赵文博和文化产业专家孙悦正围在一件从林宇网店流出的宋朝活字印刷品前,展开激烈探讨。

“这活字印刷品工艺精湛,绝非现代仿造,从纸张、油墨到活字的磨损程度,都符合宋朝特征。”陈宏推了推眼镜,神色凝重地说道。

赵文博微微皱眉,摩挲着下巴分析:“可它怎么会出现在现代的网店?背后定有蹊跷。这物件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关乎非遗传承的脉络,必须彻查清楚。”

孙悦双手抱胸,若有所思:“不管怎样,这或许是个契机,能让活字印刷这一非遗项目再次走进大众视野,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我们得谨慎行事,找到背后的源头。”

陈宏小心翼翼地拿起放大镜,仔细端详活字细节,神情激动地说:“诸位,这可是难得一见的宋代活字印刷实物啊!从这活字的材质、雕刻工艺来看,完全符合宋代泥活字的特征,对研究古代印刷技术演变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赵文博推了推眼镜,补充道:“陈教授所言极是。这不仅是印刷技术的结晶,更是宋代文化繁荣的有力见证。它让我们能直观感受到当时书籍制作与文化传播的方式,对还原宋代学术氛围意义重大。”

孙悦双手抱胸,目光中透着敏锐:“从文化产业角度看,这背后蕴藏着巨大潜力。若能以此为契机,打造相关文创产品,举办专题展览,配合线上线下宣传,定能吸引大量历史文化爱好者,推动地方文化经济发展。”

与此同时,在网络世界,网友们也对林宇网店中的非遗物品热议不断。知名历史博主“史海钩沉”发文:“林宇网店惊现宋代活字印刷品,这是一次跨越千年的文化邂逅,让我们有机会近距离触摸历史,感受先辈智慧。”网友“文化追光者”评论道:“希望这样的非遗好物能得到妥善保护与传承,让更多人了解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遗产。”

林宇从系统呈现的画面中回过神,将这些现代的看法、想法和说法告知苏瑶。苏瑶眼中满是惊喜与坚定:“林公子,看来我们所做的一切,不仅对当下大宋有益,更在千年之后产生深远影响。我们一定要将活字印刷术传承好,不辜负这份跨越时空的期待。”

体验活动当日,汴京的集市上热闹非凡。活字印刷摊位前围满了人,李崇义亲自示范排版、涂墨、印刷的过程,引得众人阵阵惊叹。

一位年轻书生好奇地问道:“李师傅,这活字印刷与普通印刷有何不同?”李崇义耐心解释:“普通印刷一本书需整块雕版,耗时耗力,且若有差错,整块版都得重刻。这活字印刷则不同,可随意排版,一块活字模能重复使用,大大提高效率。”

这时,一位小姑娘举起手:“李爷爷,我能试试吗?”李崇义笑着点头:“当然可以,小姑娘,你来试试。”小姑娘小心翼翼地拿起活字模,开始排版,虽然动作生疏,但脸上满是兴奋。周围的人纷纷为她加油鼓劲。

在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时,一位身着官服的中年官员路过。他看着热闹的场景,微微皱眉:“这活字印刷术虽古老,但实用性不强,如此大费周章推广,是否值得?”林宇走上前,恭敬说道:“大人,活字印刷术是我大宋的骄傲,它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推广,能让更多人了解先辈智慧,激发创新思维。”

苏瑶也在一旁补充:“大人,我们在推广过程中,也在探索改进之法,未来或许能让活字印刷术重新焕发生机,更好地服务于百姓。”中年官员思索片刻:“若真能如此,倒不失为一件好事。本府可提供一些场地,助力你们的传承工作。”林宇和苏瑶连忙道谢。

此后,林宇和苏瑶全身心投入活字印刷术的传承推广。他们四处寻找合适的材料,尝试优化排版流程,还定期举办活字印刷培训课程,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前来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遇到了诸多困难,但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彼此的支持,一一克服。

可就在他们的努力初见成效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打乱了所有计划。一个神秘组织悄然出现,对他们的传承行动虎视眈眈,似乎准备从中作梗。林宇和苏瑶该如何应对这一危机?他们守护活字印刷术的决心虽不会动摇,可前方又将面临怎样的挑战?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