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汴京的繁华市井中,林宇和苏瑶精心筹备的活字印刷体验活动圆满落幕,瞬间在这座古城里掀起了一股活字印刷的热潮。街头巷尾,人们都在热烈讨论着这项古老技艺的奇妙之处。
茶肆酒楼中,文人墨客们高谈阔论,对活字印刷的创新应用赞不绝口;集市之上,孩童们好奇地摆弄着活字模型,眼中满是对新奇事物的向往。然而,传承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一日,林宇、苏瑶与李崇义正于工坊内围坐一处,专注地商讨后续的传承计划,气氛热烈而紧张。这时,负责采购材料的老陈,脚步匆匆,神色焦急地闯了进来,额头上汗珠密布,衣裳也因匆忙赶路显得有些凌乱。
“公子,不好了!”老陈顾不上喘口气,急切喊道,“咱们制作活字的胶泥供应商刚传来消息,说是最近原材料紧缺得厉害,他们那边成本大幅增加,所以胶泥价格要大幅上涨,如此一来,咱们工坊的成本怕是难以承受啊!”
“这可棘手了。”林宇皱起眉头,看向李崇义,“李师傅,您对胶泥最为了解,您看有没有其他替代材料,既能保证活字质量,又能控制成本?”
苏瑶也跟着说道:“是啊,李师傅,您可有什么好法子?”
李崇义摩挲着下巴,沉思片刻,缓缓开口:“替代材料不是没有,只是各有利弊。比如用木头刻活字,取材相对容易,成本或许能降一些,可木头质地软,用久了容易磨损,影响印刷效果。还有那金属活字,虽说耐用,但铸造工艺复杂,成本也低不了多少。”
林羽微微点头,接着话茬说道:“李师傅所言极是,我也曾考虑过这些。不过,附近山上有一种黏土,质地相对细腻,理论上也能用于活字制作。只是这种黏土需要经过特殊处理,才能达到要求。”
李崇义抬手缓缓捋着胡须,眉头微蹙,陷入了良久的沉思。片刻后,他缓缓开口道:“这我也知晓一二。处理过程极为复杂,要先将黏土采挖回来,放置在特制的池子里,以山泉水浸泡七七四十九天,期间需每日搅拌三次,让黏土充分吸收水分、去除杂质。而后,将浸泡好的黏土取出,用细筛子反复过滤,直至黏土如同婴儿肌肤般细腻无渣。
接着,还需将其放置在阴凉通风处阴干,待黏土达到半干状态时,加入适量的草木灰和石灰,以特定的比例混合均匀,再进行揉捏,使各种成分充分融合。只是这般复杂工序下来,最终效果能否与胶泥相媲美,实在难以断言。”
苏瑶眼中闪过一丝亮光,兴奋地说道:“李师傅,不妨我们先尝试一下这种黏土。我可以和城中的绣坊商量,看能否借用他们处理丝线的工具,或许能改良黏土处理工序。”
林羽手托着下巴,目光微微下垂,陷入了一阵深思。过了好一会儿,他才抬起头,目光中带着几分笃定,补充道:“我平日里喜好结交各方手艺人,恰好认识几位擅长烧制陶器的工匠。
他们在控制火候上,那可是有着一套独特的法子,烧制工艺更是炉火纯青。黏土活字的烧制,关键便在这火候与工艺上,若能请他们来帮忙把控这至关重要的一步,依我看,定能让黏土活字的质量更上一层楼,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时,前来学习活字印刷的年轻书生赵文站在一旁,双手交叠在胸前,微微欠身,恭敬又带着几分兴奋地说道:“学生近日听闻,城外有一处废弃的窑厂。
那窑厂虽已荒废,但往日必定是烧制各类器具的地方。想来,那里或许藏着我们能用得上的工具,运气好的话,说不定还能找到一些烧制好的半成品。若是能把这些半成品寻来,加以改造,没准儿便能直接投入使用,如此一来,可省了我们不少功夫。”
林宇听后,眼睛瞬间亮了起来,拍手叫好:“赵兄,你这主意妙啊!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苏瑶也面露欣喜之色,附和道:“此计甚妙,若能寻得可用之物,定能加快我们的进度。”
林宇当即转身,看向苏瑶,言辞恳切地说道:“苏姑娘,那就麻烦你去绣坊沟通借用工具之事。此事关系重大,还望你多加费心。”
苏瑶微微点头,神色认真:“林公子放心,我定会全力办妥。”
林宇又看向李师傅,语气中满是敬重:“李师傅,您先在此研究黏土的处理方法。您经验丰富,此事非您莫属。”
李师傅捋了捋胡须,沉稳应道:“林公子放心,老夫定当竭尽全力。”
赵文见众人分工明确,不禁有些跃跃欲试:“林公子,那咱们事不宜迟,这就出发去窑厂吧!”
林宇点头赞同:“好,赵兄,咱们一同去那窑厂看看。”
众人纷纷点头,各自行动起来,怀揣着对传承非遗的热忱,踏上了各自的征程。林宇和赵文来到废弃窑厂,在满是灰尘与杂物的厂房内四处寻找。
赵文一边翻找一边说:“林公子,这活字印刷术意义重大,能参与传承,我深感荣幸。只是这传承之路困难重重,您为何如此执着呢?”
林宇停下手中动作,认真地说:“赵兄,这活字印刷术乃我大宋先辈智慧的结晶,它改变了知识传播的方式。若在我们这一代失传,实在是莫大的遗憾。我想让更多人了解它、传承它,让这古老技艺重焕生机。”
经过一番努力,他们在窑厂的角落找到了几件可用的工具,满心欢喜地返回工坊。与此同时,苏瑶也顺利从绣坊借来了工具。
在工坊内,李崇义正对着一堆黏土发愁。林宇等人带着工具回来后,立刻加入到试验中。经过多次尝试,他们终于摸索出一套用黏土制作活字的可行方法。
然而,新的问题接踵而至。尽管活字制作的难题暂时得到解决,但愿意长期投身于活字印刷技艺学习的人却寥寥无几。
工坊内,陈旧的木质桌椅摆放得整整齐齐,桌上堆满了刻刀、活字和纸张。角落里,几盏昏黄的油灯摇曳着,将众人的身影拉得长长的。
“系统,我现在该怎么办?这些年轻人对苏瑶的技艺不感兴趣,传承眼看就要断了。”林宇满心焦虑,对着空气轻声发问。一个冰冷的电子音在他脑海中响起:“叮!检测到宿主面临传承危机。现有‘学习动力增强药剂’,消耗 100科技点即可兑换。使用后,学习者将在一个月内保持高度专注,对所学技艺充满热情。是否兑换?”林宇心中一震,这不正是他此刻急需的转机吗?于是林宇心里默念兑换。
几位前来学艺的年轻人找到林宇,昏黄的灯光下,他们的身影显得有些局促。孙强率先打破沉默,皱着眉头,面露难色:“林公子,我们几个对活字印刷真的很感兴趣,可学起来太枯燥了。每天不是排版就是刻字,遇到新工具、新方法,心里全是疑惑,不明白这些改变能带来什么好处,进展又慢,实在担心坚持不下去。”
“是啊是啊,”一旁的小李附和道,“我原以为活字印刷能像变魔术一样,上手就能印出漂亮的书页,没想到这么麻烦,感觉离目标越来越远了。”
“而且这传统技艺,学了能有什么用呢?现在都是电脑排版、机器印刷,”小张小声嘀咕着,“以后出去找工作,人家会要一个会活字印刷的人吗?”
周围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只有油灯偶尔发出“滋滋”的声响,在寂静的房间里格外刺耳。林宇不动声色地从口袋里取出一个装着淡蓝色液体的小玻璃瓶,趁着众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桌面上的刻字工具上,他悄悄拧开瓶盖,将药剂倒入自己口中。瞬间,一股暖流自胃部涌起,迅速传遍全身,他的思维变得愈发敏捷,对接下来要说的话也有了十足的把握。
林宇微微颔首,目光满是理解,和声细语地说道:“诸位,这技艺传承,本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每一回排版、刻字,皆是与先辈对话。等你们亲手印出精美的书页,那种成就感,言语难表。”他稍稍顿了顿,接着说:“至于新工具和新方法,都是为了让这传承之路走得更顺遂。
咱们可以一起探讨,把它们研究明白。另外,咱们也调整一下学习方式,先从简单有趣的内容入手,循序渐进,逐步加深难度,这样或许能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大家觉得如何?”
苏瑶在一旁也温言相劝:“是啊,大家想想,若能熟练掌握这门技艺,日后不管是为书坊印书,还是自己创作出版,都能派上大用场。而且,我们会一直陪着大家,有困难随时帮大家解决。大家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说出来。”
这时,一阵微风从窗外吹进来,轻轻拂动着桌上的纸张,仿佛也在为他们加油鼓劲。在林宇和苏瑶的鼓励下,年轻人决定继续坚持学习。日子一天天过去,工坊内的活字印刷技艺传承逐渐步入正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并参与到活字印刷的传承中来。
林宇看着忙碌而充满生机的工坊,对苏瑶说道:“苏姑娘,有你在身边,这传承之路虽难,我却从未有过退缩之意。”苏瑶微笑着回应:“林公子,我亦如此。我们定能将这活字印刷术传承下去,让它在大宋大地绽放光彩。”他们知道,前方或许还有更多挑战,但只要携手并肩,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欲知他们在传承之路上还将遭遇什么波折,又会有怎样的新故事,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