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天桥

电视剧里传唱“天桥没有桥”,一些年轻人真以为天桥没有桥,而实际上在北京中轴线上南有天桥,北有地桥(万宁桥,位于地安门外),天与地、南和北相互呼应。还有一说,天桥是天子(皇帝)出行专门行走的桥,故名“天桥”。据原宣武区政协黄宗汉先生主编的《天桥往事录》记载:天桥原是座单孔高拱桥,桥基是八字形,梁三,石栏四,桥身甚高,对其长度、宽度有各种说法。桥的两侧各建一亭,清同治时将亭移至附近寺庙,光绪二十六年(1900)均毁于八国联军炮火。黄宗汉主编:《天桥往事录》,北京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在北京古代社会里,高拱形的天桥坐落在中轴线南段,桥下流水潺潺,荷花茂盛,不时有游船经过。桥上是皇帝去天坛祭天的必经之路,皇帝的仪仗是大驾卤簿,旌旗招展,黄盖耀眼,十分壮观。平日里,平民百姓只能从天桥两侧的木桥上通过。木桥南北各有集市,来来往往的人群与熙熙攘攘的集市交织在一起,非常热闹,是老北京人心目中的家园。这个家园特点是“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清末诗人易顺鼎《天桥曲》。

如今,老天桥市场已经远去,天桥与桥下龙须沟也已经消失。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时修建正阳门至永定门之间的马路,工匠将原来路面上的大石条起掉,铺成碎石子马路,天桥也为适应马车、汽车通行,将桥身降低,变成矮桥。1929年,正阳门外大街开始修建有轨电车,又一次将天桥变成平桥,桥栏板仍存。1934年,在展宽正阳门至永定门道路时,天桥彻底被拆除。由此,天桥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但是,天桥作为北京中轴线上的遗址仍在,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保留至今。

今日寻访天桥有三个看点。

一是天桥准确的地理位置,位于天坛路西口、永安路东口、前门大街南口、天桥南大街北口十字交会处,这里是交通要冲。据了解,天桥的位置距今日修建的天桥景观桥向北40米处,现正在进行遗址考古与田野调查。

二是新修复的天桥小广场,位于北京中轴线西侧8号线地铁天桥站出口处,有四面钟标志性建筑和青铜雕塑的“天桥八怪”。

三是龙须沟遗址,位于金鱼池小区中街居民区内,有话剧《龙须沟》中小妞妞的塑像和一小部分龙须沟遗址。若寻访龙须沟遗址,在金鱼池小区中街路口还有标记,即老舍塑像和他以天桥为素材创作的《茶馆》《龙须沟》《骆驼祥子》等作品的雕塑。

除了老天桥遗址,还有两座用汉白玉制作的御制碑,一座名为《正阳桥疏渠记》,现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红庙街78号,原位置在天桥雁翅东南方位;一座名为《皇都篇·帝都篇》,现位于首都博物馆外东北角,原位置在天桥雁翅西南方位。《正阳桥疏渠记》碑为方柱形制,通高约8米,各面均宽1.45米,顶部为四角攒尖碑盖,碑盖四脊各雕有行龙一条。碑下为束腰须弥座,雕有云、龙、菩提叶等纹饰,碑的内容记述了当年乾隆下旨整治天桥南部河道及周边环境的具体情况。《皇都篇·帝都篇》碑体量、样式与《正阳桥疏渠记》相似,《皇都篇·帝都篇》御制碑高6.7米,碑文讲述了北京作为都城优越的地理环境,是研究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这两座御制碑是了解乾隆盛世、皇帝功德的历史文物,也是了解乾隆书法作品的实物。

天桥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