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地理与文化遗存

图1-1 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地理风貌

人类学深入探讨了生态与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美国人类学家朱利安·斯图尔德(Julian Steward)的文化生态学和马文·哈里斯(Mavin Harris)的文化唯物主义认为文化是环境适应的产物。同时,民族生态学突出了文化传统中环境知识的核心地位,倾向于“文化决定论”。然而,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甘孜州)的岩画研究不应局限于单一的“环境”或“文化”决定论,而应从环境与文化的互动关系来理解。

近代西方学者研究中国时,往往超越行政区划的界限。1980年,费孝通先生提出的“藏彝走廊”概念,打破了仅从行政区划角度分析中国社会历史的局限。甘孜州从人文地理看,是藏彝走廊的一部分;从自然地理看,属于横断山区和青藏高原东南部。因此,超越“行省史观”,从人文和地理的互动视角研究甘孜州,是一种更全面的方法。

藏彝走廊是四川、云南西部和西藏东部的高山峡谷区域,由南北走向的山脉和河流构成。怒江、澜沧江等六条大江流经该区域,形成天然通道,使之成为民族迁徙和交流的重要场所,对中国的民族走廊具有重要意义。藏族和彝族是该区域的主要民族,故费孝通称之为“藏彝走廊”。甘孜州位于其东部,地理位置、民族文化和历史遗产使其在走廊中占有重要地位。

人文地理为族群文化提供了注脚,而地理环境深刻影响着族群的生计方式。甘孜州位于川西高山高原区、横断山系北段、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是高原与平原、西部与中部的过渡带。这里山脉险峻,峡谷深切,生态系统多样,拥有雪山、冰川、河流、湖泊和草原等自然景观。不同的生态环境造就了农牧交错带,这里既有农业,也有牧业,还有半农半牧地区。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为甘孜州的民族文化、生计模式和宗教信仰提供了丰富的背景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