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甘孜州的地理生态环境
甘孜州位于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处北纬27°58′—34°20′、东经97°22′—102°29′之间。面积15.3万平方千米,境内地形在全国地势上属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之间的过渡地带,临近三江并流及横断山区,山川呈南北纵列式排列,是全国第二大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东与阿坝和雅安相邻,南与凉山和云南迪庆接壤,西隔金沙江与西藏昌都相望,北与青海和果洛相邻。全州地势北高南低,中部突起,东南缘深切,山川平行相间,江河自北向南纵贯,地域差异明显。境内主要为横断山系,高山林立,不同区域海拔高差大。境内最高峰为贡嘎山,其海拔为7556米。而最低点位于南部的泸定县,尤其是大渡河一带海拔约1000米,相对高差为6556米。甘孜州的地形主要由高山和深谷构成,海拔差异极大,从高山的雪线到河谷的低地,展现了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
甘孜州总体属于高原山地气候区,由于受高海拔和复杂地形的影响,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一,总体气温低。伴随海拔升高,气温逐渐下降。第二,昼夜温差大。主要受高原气候影响,甘孜州昼夜温差显著。第三,日照充足。由于甘孜州地处高原,云层覆盖较少,年日照时数较长,光照资源丰富。第四,降水量分布不均。降水量在地区内分布不均,东部较西部多雨,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第五,气候呈垂直分布。由于地形起伏大,甘孜州气候呈现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不同海拔高度气候差异显著。高山寒冷气候区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县份,如稻城县、理塘县、巴塘县等,这些地区常年积雪,气温低。根据地形和海拔影响,在甘孜州境内,又分为六种气候区:以石渠、色达为代表的高山寒带,以理塘县为代表的高山亚寒带,以稻城、甘孜、炉霍、德格等县为代表的山地寒温带,以新龙、白玉、道孚、康定、九龙等地为代表的山地凉温带,以雅江、乡城、巴塘等县为代表的山地暖温带,以得荣、丹巴、泸定等县为代表的河谷亚热带。不同的气候带导致甘孜境内有多种不同的生计环境。例如,高海拔地区的理塘、石渠等地由于气候寒冷、土地贫瘠,又有大片的高原草甸和山地草场,适合牦牛、羊等牲畜的饲养。低海拔的河谷地带,如丹巴县、泸定县、康定市等,气候温和,降水适中,适宜农业发展。一些县份如道孚县、炉霍县等,由于地形和气候的多样性,既有适宜农业的河谷地带,也有适宜牧业的高原草场,形成了半农半牧的生计方式。一些地方由于森林资源丰富,如九龙县、雅江县等,形成了以林业为主的经济形态。
甘孜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高海拔导致河流源头多位于高山地区,河流流向呈放射状,向四周低地发散。州内河流和湖泊众多,为该区域的人类提供了水资源。在甘孜境内的多条河流沿岸就曾发现早期人类遗存,如位于大渡河流域的丹巴罕额依新石器时代遗址、鲜水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以及岩画,说明很早就有一定规模的族群生活于此。甘孜境内有众多河流发源或流经,包括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等河流,这些河流是该地区水文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河流的水源依赖于高山冰川和积雪融水,特别是在干旱季节,冰川融水对河流流量的维持起到了关键作用。
甘孜州现有藏、汉、彝、羌、回等22个民族分布,以藏族为主体民族。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于此。历史上甘孜州曾被称为“朵康”,俗称“康”,亦称康巴地区或康区,在习惯上被分为康东、康南、康北三路。“康”实际上是相对于“卫藏”而言的,是所谓“边地”的意思。“朵康”又可以分为“朵堆”(下部地区)和“朵麦”(上部地区),其中“朵堆”大致包括今甘孜州、西藏昌都和云南迪庆等地,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康区”,即康巴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