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国形式主义的叙事理论研究
- 杨燕
- 1764字
- 2025-04-28 18:33:22
一 国内外研究评述
(一)国外研究概况
国外对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的研究较早,在俄国,形式主义诞生之初就广受关注,既有大批追随者,又有各种批评的声音。其他欧美国家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才有规模性的研究。国外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以下方向。
其一,集中于评价学派的功过得失。有安宁斯基(АннинскийЛ.)的论文《形式学派》(1925)、巴赫金(Пушкин А.)的著作《文艺学中的形式主义方法》(1928)等。如巴赫金较辩证地阐释了俄国形式主义的理论意义,一方面肯定学派成员强调艺术形式的贡献,另一方面批评他们忘记了马克思主义批评强调的艺术结构的意识形态含义。
其二,围绕俄国形式主义情节、形式等理论的论述。有鲍恰洛夫(Бочаров А.)的《形式学派的存在》 (1959)、美国学者韦勒克(Wellek R.)的《文学理论》(1949)等著作。如韦勒克将本事称为“寓言”,对本事和情节的关系做了论述,认为“寓言”是作者的经验和阅读材料,情节是由“寓言”抽象而来,可以使叙述视觉更锐利地集中起来。
其三,围绕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艺术论及个别理论与西方相应理论的关系等问题的探讨。有安德烈耶夫(Андреев Ю.)的《重估俄国形式学派》(1987)、美国学者莱蒙(Lemon L.)和雷斯(Leet M.)的《俄国形式主义的批评:四篇论文》(1965)、厄利希(Erlich V.)的《俄国形式主义》(1955)等著作。如厄利希认为俄国形式主义的基本原则,尤其是什克洛夫斯基的语义错位原则与埃·庞德、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理论相呼应,都是现代主义原则。
其四,围绕俄国形式主义产生的文化语境、学派与马克思主义批评的关系、叙事时间理论等问题的研究。如叶卡捷琳娜(Екатерина О.)的论文《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产生》 (2006)、安德烈(Андрей Р.)的论文《形式主义与结构主义》(2002)、赫梅利尼茨基(ХмельницкийТ.)的著作《“记忆中”的俄国形式主义》(2005)等。叶卡捷琳娜认为学派系雅克布逊一手创建,其理论营养主要汲取于西欧的美学、心理学与语言学的经验。
国外对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的研究成果颇丰,但仍存在以下不足。其一,偏重于对个别形式主义领袖如雅克布逊的研究,缺乏对其他成员的一并研究。由于雅克布逊在语言和学术经历等方面的优势,其在欧美的光环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什氏等其他理论家的贡献。其二,欧美的研究有欧洲中心论色彩,夸大欧美文化对形式主义流派产生的影响。其三,缺乏对俄国形式主义叙事理论,特别是小说叙事理论的整体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其关于本事、情节等个别理论的阐释。
(二)国内研究概况
国内对俄国形式主义的规模性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成果以论文为主,著作较少,具体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向。
其一,围绕俄国形式主义的产生、情节、陌生化等问题及主要代表人物的个案展开研究。有仲文的《俄国形式主义的方法论特征初探》(1987)、赖干坚的《俄国形式主义理论评析》(1987)、周启超的《在“结构—功能”探索的航道上——俄国形式主义在当代苏联文艺理论界的渗透》(1989)、范方俊的《“陌生化”的旅程——从什克洛夫斯基到布莱希特》(1998)等论文,方珊的专著《形式主义文论》(1999)、张冰的专著《俄罗斯形式主义诗学》(2019)。如范方俊做过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与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的比较,认为什氏的陌生化理论突出了文学的艺术特征(审美特征),而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则是为了达到艺术自身以外的目的,即认识和批评社会现实。
其二,透析俄国形式主义的小说、形式等理论。有董希文的《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文学观》(2002)、左进的《俄国形式主义短篇小说观》(2003)、邹元江的《偏离规范与陌生化——兼论席勒对俄国形式主义的影响》(2005)、张冰的《陌生化与蒙太奇:俄国形式主义电影美学评述》(2013)、孙绍振的《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批判》 (2014)等的论文,刘万勇的专著《西方形式主义溯源》(2006)。如左进概括了俄国形式主义关于短篇小说的产生、定义、情节、结尾和叙事手法等内容。
国内对俄国形式主义的研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中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主要集中于对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个别问题的研究;其二,对于俄国形式主义叙事理论,特别是小说叙事理论,同样缺乏系统的研究,对其基本走向、内涵、具体评价等内容谈及不足,对其与20世纪西方叙事理论关系的认识尚不够深刻,没有与其文学创作的研究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