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课题聚焦于俄国形式主义的叙事理论,特别是小说理论,是国内第一次系统研究该内容的尝试和探索。主要包括俄国形式主义和后俄国形式主义两个时期,以前者为主,代表人物有什克洛夫斯基、艾亨鲍姆、托马舍夫斯基、雅克布逊和蒂尼亚诺夫等,他们在叙事理论的建构上有共同的研究对象,但又各有偏好,有交叉,同时伴有分歧。

俄国形式主义时期,学派摒弃当时流行的社会学批评,专注于叙事作品的内在叙事结构及相关问题的讨论与建构。该研究主要集中于学派关于叙事作品的本事与情节、形式与功能、时间与空间、主人公与叙述人以及文学史等理论展开研究,考查学派叙事理论体系的建构、历史演变与发展规律。后俄国形式主义时期,什克洛夫斯基等人不断地进行反思,对自身理论做出调整,如什克洛夫斯基将“历史内容”注入叙事“自足体”,艾亨鲍姆引入“文学的日常生活”,重申语境之于文学的重要性。当然,他们并非简单地回到传统批评的老路,而是坚持关注叙事形式的前提下,将传统的“内容”有机地融入,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并开启了交流之门。

与此同时,探究俄国形式主义叙事理论在同时代学界的回响,以及其对20世纪西方叙事理论的影响与启示。同时将学派的叙事理论与主要代表人物的叙事文学结合研究,在此基础上重新反思俄国形式主义叙事理论的建构。具体而言,课题一方面对俄国形式主义主要代表人物之间展开比较,他们在对同一问题的建构中尽管有着总体的理论目标,但又有分歧;另一方面对俄国形式主义的叙事理论与同时期欧美叙事理论的代表人物及经典叙事学做比较分析。如在俄国形式主义叙事理论与经典叙事学的比较分析中,重点从整体上宏观概括两者的重要渊源关系及理论异同。俄国形式主义的叙事理论重叙事形式的探索,为经典叙事学奠定了理论基调,但二者又有诸多区别:形式主义者针对单个叙事作品,试图回到作品本身,关注其形式规律,但并没有将作家和读者完全摒弃在研究之外;而结构主义者将着眼点放大至所有叙事体,旨在发掘叙事体不变的深层结构,试图通过分析叙事体共有的各种要素及其关系,建立一套叙事体的普遍结构模式,完全摒弃了作家和读者。在综合比较与研究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深化对形式学派的叙事理论及其与20世纪西方叙事理论关系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