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唐京,一介散淡作家,身着一袭黑衣,内搭白色短袖,身高不过 175cm。
为了能在创作中注入鲜活的灵感,我踏上了追寻历史的漫漫长路。
我渴望走访那些承载着往昔故事的遗址,探寻那些被岁月尘封的记忆,从全国各地的抗战遗迹、博物馆、纪念馆,再到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我试图从这些地方拼凑出一部完整的近代历史画卷,为我的创作汲取无尽的养分。
在追寻的过程中,我愈发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与日本的战斗,绝非仅仅始于 1931年。
这段漫长而残酷的历史,竟可追溯到明朝时期的 1561年,直至 1945年才宣告结束,前后整整跨越了 384年的历史长河。
从明朝威震四海的戚家军,到近代英勇无畏的中央军、晋绥军、八路军、新四军等诸多军队,无数中华儿女前赴后继,为了保卫祖国的山河,为了民族的尊严,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深深震撼着我,也让我下定决心,要以手中之笔,书写一部关于以机械工程学强国的故事,这便是《京清纪·匠火》的由来。
而故事的主角,我赋予他刘姓,字庞达,名砚之。
“有些故事,史书不记,有些英雄悍而无名……他们用热血与生命,勾勒出了民族脊梁的轮廓,虽未在青史留名,却永远活在这片土地的记忆深处,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永恒灯塔。”
在探寻的旅途中,我有幸拜访了八路军 129师 386旅——第三小团的抗战老兵——李尊荣(老先生)。
那是一个宁静的午后,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李老居住的小院里。
小院虽不大,却收拾得井井有条,院里的几盆菊花正肆意绽放,为这个略显陈旧的小院增添了几分生机。
李老已过鲐背之年,身材清瘦,背有些微驼,但眼神依旧矍铄。
他身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中山装,领口和袖口处已经磨得有些泛白,却依旧整洁得体。
裤子是黑色的直筒裤,裤线笔直,脚蹬一双黑色的布鞋,鞋面擦得干干净净。
他坐在一把旧藤椅上,身旁的小桌上放着一副老花镜和一本已经翻得有些破旧的相册。
我轻轻敲了敲院门,李老听到声响,缓缓起身,迈着略显蹒跚的步伐走来开门。
看到我,他脸上露出和蔼的笑容,热情地招呼我进去。
“小伙子,快进来坐。”
他的声音略带沙哑,却透着一股亲切劲儿。
我随着李老走进小院,在他的示意下,坐在了另一把藤椅上。
“李老,打扰您了。我这次来,是想听听您当年抗战的故事,想了解那段真实的历史。”
我诚恳地说道。
李老重新坐回藤椅,目光望向远方,似乎陷入了对往昔的回忆。
“唉,那些年啊,真是不堪回首。”
他微微叹了口气,眼神中闪过一丝痛苦。
“那年,不光只有鬼子残忍,还有土匪,甚至一些所谓的中央军、晋绥军,表面上看起来是一心抗日,可背地里啊,各有各的心思。
”李老缓缓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
“那时候的战争,和现在可没法比。咱们八路军是以工农为基础,条件艰苦得很呐。
就说武器装备吧,汉阳造那可是宝贝疙瘩,两个人甚至五个人都分不到一支枪。”
李老说着,摇了摇头,眼中满是遗憾。
我静静地听着,心中对那段历史的残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那李老,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咱们八路军是怎么和敌人战斗的呢?”我忍不住问道。
李老眼中闪过一丝神念,坐直了身子说道:
“咱八路军靠的是智慧和顽强的意志。全面抗战爆发以来,咱们就靠着游击战、伏击战,还有防守兼攻等等战术,完成了各种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就说游击战吧,我们熟悉地形,化整为零,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今天在这儿打一枪,明天在那儿放一炮,把鬼子折腾得晕头转向。
伏击战的时候,我们提前选好地形,设下埋伏,等鬼子一进入包围圈,就像包饺子一样,打得他们措手不及。”
李老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仿佛又回到了那段烽火岁月。
“这么厉害的战术,肯定取得了不少胜利吧?”我好奇地问道。
李老点了点头,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那是当然。就因为咱们八路军作战勇猛,战术灵活,就连远在重庆的蒋委员长也十分感叹咱们这支部队呢。”
“我知道一部电视剧《亮剑》,里面有个十分顽皮但能打胜仗的团长,听说这部作品是根据真实的人物言行改编的。李老,您对这个人物改编和原型人物有什么评价呀?”我笑着问道。
李老微微一愣,随后哈哈大笑起来。
“那个李云龙啊,演得还真像那么回事儿。他那股子冲劲儿,还有时不时犯的倔脾气,和咱当年的一些指挥员还真挺像。不过真实的战斗可比电视剧里残酷多了,每一次胜利,那都是同志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李老的笑容渐渐消失,眼神变得有些凝重。
“那些牺牲的同志们,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他们毫不犹豫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们中的很多人,连名字都没留下,就默默地倒在了战场上。”
看着李老眼中闪烁的泪花,我心中涌起一股敬意。
“李老,虽然他们的名字或许不为人知,但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李老用力地点了点头,
“对,不能忘啊,绝对不能忘。现在的年轻人,要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珍惜啊。”
在与李老的交谈中,我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
这些故事,不仅仅是文字的记录,更是无数先烈用生命谱写的壮丽篇章。
而李老,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他的讲述,让我更加坚定了创作《京清纪·匠火》的决心,我要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段历史,铭记那些无名英雄的奉献与牺牲。
离开李老的小院时,夕阳的余晖洒在大地上,仿佛为这片土地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
我深知,这段历史的探寻之旅,只是一个开始,还有更多的故事等待我去挖掘,更多的英雄等待我去铭记。
而我,也将用我的笔,将这些故事一一呈现,让它们在岁月的长河中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