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战时期的中国文艺口述实录
- 李丹阳主编
- 1590字
- 2025-04-14 09:02:05
何学熙口述
何学熙,曾用名丁文,广东南海人,1924年9月22日出生。1937年9月在广州第54小学参加广州儿童剧团,从事抗日文艺宣传,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
1949年后曾在香港雅思公司当绘图员;50年代中期去广东平沙农场务农;1964年到广州铸管厂当翻砂工;1966年到荔湾纸类二厂当生产工人。1986年退休。
我是1937年夏天加入广州儿童剧团的。那时我在广州市第54小学读五年级。我们学校的一位老师,也是学校的领导叫何承尉,后来改名谈星。他还担任我们班的班主任,给我们上课,同我们讲抗战道理,还在学校里掀起了学习关于抗日战争理论的活动。
谈星后来组织广州儿童剧团,成为团的领导。他当时动员我们参加儿童剧团时说:抗战每个人都有份的,中国人每个人都有责任的。当时有130多个几岁到十几岁的小朋友参加了这个抗日救亡的儿童剧团,我也参加了。团长是大学生,由他带领,我们内心很服他。
我当时十三岁,一个人在广州读书,住在外公家里。爸爸妈妈不在广州,爸爸在汕头邮局,妈妈回到乡下家里,躲避空袭。我参加儿童剧团时,通知了家里人。爸爸妈妈意见相同,因为日本当时侵略中国,不分男女老少,个个都被侵略,个个都很生气,所以他们认为抗日人人有份。我们家里有四兄弟、一个妹妹,我最大。我原来名字叫何学熙,参加儿童剧团以后,老师给改名为丁文。因为我们的家属留在沦陷区。那个时候,儿童剧团每人都有两个名字。
我们到街头演讲,宣讲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领土,使中国人民当奴隶,宣传中国人民要起来抵抗日本侵略,把日本帝国主义者赶出去。我们曾出墙报,还组成队伍到工厂去。我在团里当演员,开始曾演了一部儿童剧叫做《古庙钟声》,是对抗日本的,演群众演员。这个剧是一出名剧,在太平路太平戏院演出,那时候太平戏院很大间的,有五层楼,大约有五千人来看,观众坐满了。广州艺协都来帮我们演出,帮我们搞道具,在后台提醒台词,导演《古庙钟声》。演员是我们的同学。

1941年9月18日广州儿童剧团在南宁举行成立四周年纪念大会时合影
前排中为谈星,后排左1为杨永洪,左3为何学熙
后来广州沦陷后,儿童剧团在谈星带领下,到肇庆、梧州,曾住在梧州中山纪念堂。后来从梧州乘船到了柳州,以后曾在柳州、桂林、梧州、韶关、曲江等地演出。那时候我们剧团的经济很困难,没有钱买米,二三十人吃不饱。(杨永洪插话:每个菜每人只能夹一条。)我们那时候很辛苦,吃不饱还要演戏。我们演儿童剧,独幕剧比较多;除了演剧,我们还又唱歌、又跳舞。
1939年年底,我们剧团曾得到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的允许到桂南前线去巡回宣传演出,受到各界欢迎。在巡回演出时,有一次,团员金风在台上演汉奸,我演群众。当我捉到“汉奸”时,“汉奸”还在抵赖。台下的观众站起来大喊:“就是他!就是他!”我急起来,一拳把演“汉奸”的金风打重了。在台上,金风不敢出声,一进后台就苦着脸,说什么也不再演汉奸了。团学习委员海风看到他那副狼狈相,说:“你这是因公受伤,明天给你加个鸡蛋,补一补。”这时一位女团员说:“你知道30年代有个演员叫王献斋吗?他演坏蛋演得活灵活现。有一晚散场后,观众围着他不让走,要揍他,说明他演得像极了。今天观众对汉奸很气愤,说明你演得太成功了,下次还该你演。”这时,大家一齐鼓起掌来,金风也笑了。以后还是他演汉奸,总脱不了身。

何学熙接受采访(罗珣摄)
后来我团又到了广西大学住地,为他们演出了一些节目。随后全团步行奔向桂林。那时,新安旅行团、福建儿童剧团也来到桂林。我们参加了桂林儿童座谈会,曾在桂林演出排练好的剧《两年来》。
后来,我们全团由广西返回广东,在广东的命运就是全部解散。以后我们分散在东西南北各地,很少能见面了。听说我们的团长谈星后来在香港入院,病死了。当时我们不在场。
唱一唱我们团的团歌(与杨永洪一起唱):“我们是珠江儿女,我们是民族的战号,六年来艰苦的奋斗,动员了千百万抗敌的手……”
(2014年5月17日罗珣采访于广州,稍后整理;何学熙同年9月21日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