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文翻译

Text I

唯见群山

乔纳森·斯凯尔

一九四五年八月九日,原子弹投在了长崎,在日军中服役的一名摄影师山端庸介被派往这个破坏了的城市。第二天他拍摄的100张左右的照片构成了现存的最完整的核毁灭的摄影纪录。广岛在3天前被摧毁了,轰炸后的第一天却没有及时的胶片镜头。因此,山端可以采用一些高超而又简洁的技巧记录下原子弹爆炸几个小时后对人类的影响。他的一些照片显示尸体烧焦的方式很特殊,他们在核爆中被火球烧焦。他们被光——从技术上讲,是被“热脉冲”烧焦——他们的尸体常常烙下衣服的图案,不同颜色的衣服吸收光线的程度也不同。其中一张照片显示了一匹马在它拉的车下扭成一团。另一张显示了烧成一堆的某个人从挂架上掉到了沟渠里。第三张显示了也不知怎么存活下来的一个女孩站在一个防空洞口,脸上带着怪异的微笑。看到普通人的生活因核武器而造成的惨剧,我们很震惊,我们所目睹的场景似乎已永远留在我们心中。着火的瓦砾四处散落,照片的背景是山的景象。我们可以看到山,是因为这个城市消失了。消失掉的东西甚至比它留下的残骸更能显示这次事件的真正含义。衡量一件事的真正尺度并不在于留下了什么,而是所有已经消失了的东西。

美国花了几秒钟就可以用世界第二颗原子弹毁掉长崎,但山端对该事件的照片却花了五十年才从长崎返回到美国。1995年,它们在美国的首次展出在纽约的国际摄影中心举行。迟到了半个世纪,它们仍然是新闻。这些照片显示了一个城市的命运,但它们的意义是普遍的,因为在我们这个核武器时代,长崎发生的事,可以在一刹那间发生在世界上的任何城市。长崎在照片中展示自己。长崎一直处在广岛的阴影下,好像人类在费力地想到第一个城市的废墟后根本没有想到还有第二个城市也有此厄运。然而我们仍笼罩在核威胁中,长崎的核爆炸在某些方面更适合作为证明核威胁的象征。它证明,一旦使用核武器,我们可以就再次使用。它引入了一系列的想法——还有数以万计的核武器存在,继续威胁着我们每一个人。(第二枚原子弹本来是要投在小仓的,它逃脱了长崎的命运只是由于恶劣天气的影响使飞行员看不清楚。这一事实显示了上述思想的不可预测和变化无常。)从嵌在摄影中心的陈列窗里看来,每张照片与其说似乎是半个世纪前发生的事,倒不如说这些照片也展示了很快可以容易地发生在纽约的悲剧。而且无论展览在哪里举行,从这些“窗口”投射出的未来受到威胁的景象将大致准确,因为,尽管目前每个完好的城市都各有特色,但所有遭受核毁灭的城市看上去则大致相同。

从山端庸介所拍摄的照片中,我们能够看到世界末日的图景。但现今我们所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认识到核武器造成的巨大危害,而且还要把握良机彻底予以消除。而且我们似乎还需要另一张照片,来平复长崎的毁灭所带来的伤痛,彰显我们成功所得的希望而非战败所失的家园。然而,那张照片该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如何呈现世界末日的另一端呢?难道是毁灭之前完好无损、充满生机的长崎?或许是幸免于难的小仓?它应该是一个孩子,或一对母子,或者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本身?看起来都不适合,因为对于现在和未来所有人的生命,我们如何能给这般无穷变幻的事物,赋予一个具体有形的呈现?对世界末日的想象抑或是对现世延续的憧憬必定是不甚全面的。唯有付诸行动才能令人满意。

曾经,降生的新一代们有能力照顾自己。然而现在,我们只有通过承诺的行为和共同的意志,确保他们生存的权利,他们方能存活。付诸行动是现在活着的这几代人最为重大的责任。如果我们明白该如何接受这个礼物,那么赠予时间永远就是赠予生命。

Text II

在2003年联合国裁军委员会全会上的发言

胡小迪

主席先生,

中国代表团祝贺您担任本届裁军委员会主席,愿与您及其他代表团通力合作。我也想借此机会对牙买加的黛安娜·夸尔斯夫人表示感谢,为她作为上届会议主席的贡献。

主席先生,

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各国在经济和安全方面越来越相互依存。尽管国际安全形势总体保持稳定,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的因素大幅增加。由领土、资源、宗教和利益等争端引起的军事冲突不断。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多边裁军与军控进程正面临严峻的考验。

为了促进裁军和军控事业的健康发展,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有利的国际安全环境。为此,中国主张各国均须奉行以互信、互利、平等、合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从而为世界各国建立共同安全。我们主张通过对话与合作解决争端。我们努力维护多边主义和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主席先生,

今年的议程提出了这两个问题:“实现核裁军的方式和手段”以及“在常规武器领域建立信任的实际措施”,这两个问题既重要又复杂,在过去两届会议也进行过讨论,出现了许多相关的主张。

自从核武器产生之后,人类一直在探索消除它们的途径。令人遗憾的是,我们没有能够找到有效和可行的解决办法。最近的一些事态发展尤其令人担忧。首先,尽管核武器的数量一直在减少,其在某些国家的战略作用还未能大幅度降低。其次,导弹防御系统和外空武器的发展对全球战略稳定产生了消极影响。第三,国际安全环境的恶化会增加核扩散的风险。基于上述观点并促进核裁军,中方主张如下:

——各国均须奉行以互信、互利、平等、合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并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以便各国享有普遍安全,为核裁军取得进展创造积极的国际环境。

——任何国家都不应将武力引向外空。为此,有必要通过谈判缔结有关国际文书,以维护全球战略平衡与稳定,促进核裁军。

——任何核裁军措施,包括各种中间步骤,都应遵循维护全球战略稳定和各国安全不受减损的原则,都应有助于增进国际和平与安全。

——拥有最大核武库的国家对裁军负有特殊责任,应当率先大幅度削减其核武库,以法律形式确定其承诺的削减数量,并对削减下来的核武器予以销毁。这也将是为其他核国家参与核裁军进程创造条件。

——核武器的裁减应遵循“可有效核查”、“不可逆转”、“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方式进行”等原则。

——所有核武器国家均应承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或无核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并缔结有关的国际法律文书。

——在国外部署核武器的国家,应将其核武器全部撤回本国。

——尚未签署和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国家应尽快签署或批准这一条约,以使条约按规定早日生效。核武器国家应继续暂停核试验。

——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应尽早达成其工作计划,以开始关于核裁军、禁止生产核武器用裂变材料和防止外空军备竞赛等重要问题的实质性工作。

上述措施将关于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促成谈判和缔结一项条约,从而为建立一个无核武器世界铺平道路。

主席先生,

在常规武器领域,采取具体和实际的建立信任措施不仅有利于裁军事业的健康发展,而且有益于缓和地区紧张局势,化解热点问题。另一方面,如果没有一个有利的国际安全环境,无论是裁军措施,还是在常规武器领域建立信任措施都不能取得进展。因此,我们呼吁建立一个公正、合理、宽容与合作的世界。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实现安全的手段也是多样性的。为了在常规武器领域采取建立信任措施,我们应考虑到不同情况,坚持这样的原则:求同存异、循序渐进、保持自愿和实现各国安全不受减损。

近年来,中国一直在探索如何建立信任措施。自1996年以来,中国一直倡导基于互信、互利、平等、合作的新安全观,旨在通过对话增进信任,通过合作促进安全。我们的实践已经证明,新的安全观是可行的。

1996年和1997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以及《关于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的协定》。

2001年7月15日,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宣言》,宣告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六国决定在安全、政治、反恐、经贸、文化和科技领域开展广泛合作,增进互信和睦邻友好,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上海精神”以“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化、谋求共同发展”为基本内容,已经成为一个协调各成员国之间关系的准则。

2002年11月4日,中国与东盟国家签署了《南中国海各方行为宣言》,承诺基于平等和相互尊重,探讨建立信任的途径。

主席先生,

去年,联合国大会通过57/63号决议,这是裁军和防扩散领域首个强调采用多边途径的决议。在当前形势下,更有必要加强联合国裁军委员会作为唯一多边裁军审议机制的地位。多年来,联合国裁军委员会已在促进军控与裁军协定的谈判中提出了宝贵建议。而其制定的一些准则也已经成为该领域相关的指导性文件。因此,保持和进一步发展裁审会的指导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任何企图削弱或取消这一机构的行为将对裁军进程造成严重损害。

两位工作组主席都已经提交了他们的文件。我们愿在其基础上与所有代表团共同努力,在最后文件上达成一致意见;我们希望,这将恰当地反映中国的立场和主张。中方代表团愿与各方合作,共同为本届大会的圆满成功做出贡献。

谢谢主席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