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肺念珠菌病

肺念珠菌病(pulmonarycandidiasis)是由白色念珠菌或其他念珠菌所引起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肺炎。病原主要为白色念珠菌,其次为热带念珠菌、高里念珠菌和星状念珠菌。与其他真菌病不同,肺念珠菌病主要由内源性病原引起,一般不从周围环境获得。本病的感染途径主要通过吸入,也可通过血源性感染。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因

念珠菌在形态学上表现为酵母和菌丝的双相性,入侵组织后即由酵母型转为菌丝型,大量繁殖。

(二)发病机制

肺念珠菌病发病机制较复杂,受三方面因素影响:

1.机体方面

首先是机体细胞免疫存在缺损,受念珠菌抗原刺激后,淋巴细胞转化率降低,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合成减少或缺乏。其次是吞噬细胞数量减少,趋化性丧失,吞噬和杀菌能力下降。

2.菌体方面

菌丝型念珠菌对抗吞噬作用的能力比酵母型念珠菌强,且白色念珠菌被吞噬后仍能损伤巨噬细胞,继续损伤组织导致病变。念珠菌尚可产生水溶性毒素导致休克。

3.医源性方面

如广谱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放疗及化疗的应用,以及深部置管、输液(特别是肠外高营养疗法)、手术(特别是胃肠道和人工瓣膜手术)、烧伤等都能降低机体防御功能,或为病菌入侵创造条件而增加感染机会。

二、临床表现

肺念珠菌病的症状、体征及X线胸片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为不能解释的持续发热、呼吸道症状重而体征轻微。血源播散型常出现念珠菌败血症和休克,最终导致呼吸衰竭。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肺念珠菌感染分为以下3型:

1.支气管炎型

症状较轻,表现为咳嗽、咳少量白色黏液痰或脓痰,口腔、咽部及支气管黏膜可见覆盖散在性点状白膜。病变主要累及支气管和周围组织,未侵犯肺实质,病变以两下肺野较明显。X线胸片表现为肺纹理增多、增粗、模糊。

2.肺炎型

呈急性肺炎或伴败血症表现,表现为畏寒、发热、咳嗽、咳白色黏液胶冻样痰或脓痰,可见痰中带血丝,甚至有咯血、呼吸困难等。一般全身情况较差,肺部可闻及干、湿啰音。X线胸片表现为肺内局灶性小片状及斑片状阴影、肺段实变,病变边缘模糊,密度欠均,分布以两下肺野多见。

3.过敏型

可有呼吸困难、鼻痒、流涕、喷嚏等症状,两肺可闻及哮鸣音。

三、辅助检查

主要辅助检查为采集标本进行病原菌的检测,方法有:

1.痰涂片

痰涂片于高倍显微镜下镜检,出现大量菌丝提示念珠菌为致病状态。

2.痰培养

用沙保琼脂培养或血琼脂培养液进行培养,并可进行菌型的鉴定。

3.新技术

目前有一些新的技术可通过测定念珠菌抗原、基因组片段、念珠菌代谢产物等以确诊念珠菌及侵袭性。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1.诊断

由于念珠菌是人体共栖微生物,所以从痰液中培养出念珠菌并不一定表明已发生念珠菌感染,尚需结合肺念珠菌感染的临床表现,或下呼吸道分泌物、肺组织、胸液等培养出念珠菌,或受侵组织的组织病理学证据,或排除其他病因方可作出诊断。

2.鉴别诊断

临床上应首先与其他病原体引起的肺炎鉴别,由于白念珠菌为条件致病菌,一般的抗生素治疗无效,故结合患者的病史一般不难鉴别。在组织病理上应与曲霉病鉴别,在真菌学上应与其他酵母菌鉴别。

五、治疗

治疗肺念珠菌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去除诱因,加强支持,提高机体免疫能力,配合有效抗念珠菌药物应用。由于真菌细胞和人类细胞相似,因此抗真菌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多,需严格把握适应证。两性霉素B是治疗肺念珠菌病的首选药物,但因其不良反应较多,故限制了其临床使用。氟康唑是治疗念珠菌病的临床一线药物,其使用方法为每日200mg,首剂加倍,必要时可增至每日400mg,可先静脉滴注,待病情稳定后改为口服。对部分氟康唑耐药念珠菌感染患者可考虑选用伏立康唑、卡泊芬净等。

六、预防和预后

1.预防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严格控制激素、抗生素应用的适应证、剂量和疗程,尽可能减少或避免导致念珠菌感染的医源性因素,如及时拔除深静脉留置管;对免疫功能低下者应加强支持疗法等。

2.预后

轻症患者在停止诱发因素后,常能自行好转。白念珠菌经血行播散、免疫功能缺陷的患者预后不良。